2017年12月4日星期一

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公元前一千年间身份标识的形成与经济转变的考古学观察

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公元前一千年间身份标识的形成与经济转变的考古学观察
Prehistoric Socienties on the Northern Frontiers of China
(以色列)吉迪Gideon Shelach
译:余静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 7- 5161- 0678- 5


Kindle 位置 98-99
虽然经济和政治的变化非常重要,但在最初的阶段,思想上的动力尤其是地区身份标识的形成可能是最富含意义的变化。

Kindle 位置 106-110
“草原和播种”……一些人认为中国的长城为这两种生活方式提供了最为准确的分界线,但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产生其实早于这一地区长城的建成。而且,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最具代表性差别的出现其实早于这两种社会之间人为分界线的产生。

Kindle 位置 135-136
虽然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但意识形态的变化,例如地域特征的形成,则是突然发生的。

Kindle 位置 141-142
东亚地区不同社会之间的差别更多在于规模大小的区别而非社会性质的不同。

Kindle 位置 152-154
中国的早期文献并无明显的歧视和疏远非华夏族的明确记载。然而,公元前1千纪后期则是一个明显的分界,从这一时期开始,每个民族都视其他民族为异类。这种“文明”与“野蛮”抑或是“草原与播种”之间的对立在东亚地区持续了至少2500 年。

Kindle 位置 169-170
要理解这些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变化发生的过程、人们的动机以及变化发生的动力。

Kindle 位置 183-188
这些历史文献多成书于公元前1千纪后半期……这些作品对畜牧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及他们与中原政权的关系都有着歪曲的描绘,他们经常把自己生活年代发生的事情写成前朝的历史。他们隐藏着自己的写作动机,对畜牧人群一成不变的描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持续很多年。

Kindle 位置 209-211
通过本地特征的发展规律和通过使用外在的特征符号及表达方式来重建地方的身份标识,被认为是解释地区历史的一个基础工作。

Kindle 位置 260-261
历史学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失意的科学家,一种是失意的小说家。


Kindle位置412-413
北方地带的考古发现表明,在公元前2千纪至公元前1千纪前半期,这一地区存在着几个不同的地方陶器制作传统。然而,这些考古发现同样也显示出很强的连续性,且这些地方传统显示出缓慢的变化速率。

Kindle 位置 455-457
绳纹和刻划纹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纹饰,但在夏家店上层却很少发现。夏家店上层多见水波纹和鋬耳,器物多有突出的口沿

Kindle 位置 475-476
北方地带不同地区的陶器生产不仅显示出悠久的地区传统和明确的起源特征,同时,其陶器组合也显示出跨地区交流的迹象。

Kindle 位置 484-488
与陶器生产显示出文化的连续性发展相反,北方地带的金属工业遗存则显示出实质性的变化……这表明不仅在生产规模方面,而且在所生产的人工制品的形制和复杂性等方面,均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在北方地带不同地区以不同的速率出现。西部地区,尤其是冶金术起步较早的甘肃,其变化速率较为缓慢。而东部地区则是突变。

Kindle 位置 572-574
虽然属于“北方青铜器”的金属制品数量不是很多,但其器物的规格和生产的复杂程度则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任何时期。最常见的器物有带有动物头形金属柄的刀,金属环或者铜铃,有銎的武器如斧、战斧和戟也比较常见。

Kindle 位置 739-742
礼仪行为,包含葬仪和埋葬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这种仪式行为反映的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层面(迄今为止任何社会层面都是独立的),而不仅仅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的一种反映。这意味着,我们在深入研究仪式活动的物质表现形式时,应该采用与分析经济活动、生产或政治制度等相关资料时相同的模式。

Kindle位置866
在辽宁的中心区,石板墓多东向,与所谓的“凌河文化”有关。

Kindle 位置 872-876
通常的观点,与日常活动及与社会经济变化相适应的发展趋势和流行时尚等方面的转变相比,仪式活动对传统的保留最为持久,变化速率也最慢。即使是社会的其他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它们仍可能保留着最初的传统。虽然最近的人类学和历史学研究表明,之前人们所认为的很多历史悠久的仪式其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有一些仪式可能不久之前才起源,但人们仍然普遍认为这种传统的东西很难像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发生变化。

Kindle 位置 940-941
谷物、动物骨骼和工具以及相对大规模定居聚落的存在表明: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最晚至公元前4千纪农业已经成为北方地带四个亚区最主要的生计方式

Kindle 位置 982-983
北方地带公元前3千纪晚期至公元前2千纪早期的遗址中发现的谷物完全可以与黄河流域发现的典型农作物品种相媲美。

Kindle 位置 1010-1011
公元前2千纪北方地带东部,几乎每个遗址都出土动物骨骼。最常见的动物是猪、狗、绵羊/山羊和牛

Kindle 位置 1040-1042
这些发现表明可能存在着一种混合经济形态。然而必须说明的是,所有的猪和狗的头骨均发现于这个墓地的晚期阶段,发掘 者将这个阶段断代为大约公元前5世纪。

Kindle 位置 1051-1054
尽管适合畜牧的动物在公元前1千纪初期的赤峰地区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这时的经济类型仍 为混合经济,农业和不适合畜牧的家畜如猪等动物的饲养在经济成分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再往东,属于凌河文化的墓葬,墓葬中主要随葬牛和猪,但狗和马也比较常见。这表明这一 时期并没有明确迅速向畜牧业生活方式转变的迹象。

Kindle位置1065
这表明在公元前1千纪后期,在北方地带东部中心区,主要的肉类来源不是放牧的动物。

Kindle 位置 1105-1107
在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发现数量较少的马骨表明,马在这一地区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北方地带西部重要。这种差别表明,在北方地带西部,畜牧经济的发展与长途旅行有关。而北方地带东部的人群,在距离居址很近的地方放牧。

Kindle 位置 1121-1125
区域系统调查有两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可以任意设定调查的规模。与发掘及集中调查相比,区域系统调查所获得的信息没有这两种方法详细和准确,但区域系统调查突出了遗址的类型,这是小规模调查中很难做到的。这种区域调查比较适于复杂社会,它通过将不同组织形态的聚落进行整合,并将之作为一个区域进行考察。第二,区域调查是通过系统收集数据的方法而生成的信息,从这个层面上说,调查的数据可以与普查的数据相媲美。通过总结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类型。

Kindle 位置 1186-1192
消费与生产的模式表明,公元前2千纪至公元前1千纪期间社会经济发生了转变。北方地带西部变化的幅度似乎比较大,目前可用的数据表明这一地区从农业经济迅速而彻底的转变为牧业经济……新型的驯化动物,如绵羊、山羊和马在这一地区的遗址中被发现,但是相对数量不多。虽然遗址的结构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表明这一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畜牧业经济,但同时亦可看出集约型的农业经济仍在继续。即使是到了这个时期的末段,存在于这一地区的也并非纯粹的畜牧业经济,而是一个混合型经济。即在这个地区,农业与牧业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Kindle 位置 1203-1205
林沄(2003)认为,其转变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气候恶化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外来人群的入侵造成的,这些外来人群驱逐了当地的原住民,并在这一地区使用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

Kindle位置1270
经济方式的选择更多是人类主观意识的结果,而非环境制约的产物。

Kindle 位置 1313-1315
目前的资料并不支持公元前2千纪后期和公元前1千纪前期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带社会经济变化负主要责任这一观点。而且,人类社会与它周围环境的关系,尤其在边缘地带,比通常所 认为的要复杂。

Kindle位置1319-1320
这些解释模式强调本土动力,考察当地人作出的选择。虽然我们不能忽略外来的动力,但我 们更应该重视当地人对压力及机会所作出的反应与选择。

Kindle 位置 1347-1351
其他解释模式多强调政治发展是导致畜牧业经济起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这些研究者的观点,畜牧业经济成分的增长与北方地带精英阶层的军事化进程是同步的。根据这些模式,这种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发展起来的军事精英的出现,均有利于畜牧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虽然其结果很可能也间接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继续。这些解释模式认为,冶金的发展,尤其是武器的生产和骑术的发展是军事化精英出现和他们控制下属的一个关键因素

Kindle 位置 1467-1468
最近这些年最重要的一个变化是,考古学家不再去讨论身份标识本身,而转为讨论身份标识的意义。

Kindle 位置 1494-1495
人种学与民族考古学的研究表明,没有必要对物质文化分布类型与根据语言、服装或通过主观意识所建立起的族群一一进行对应

Kindle 位置 1524-1525
最近这些年人类学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种族划分,与其他的身份标识一样,是服务于人类主观意识的一种划分结果。

Kindle 位置 1529-1531
虽然人们可以改变其种族身份,但这不是可以轻易做出的选择。而且,当人们将自己视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他就会受到这个群体的影响。虽然这往往不能代表他们的个人利益,而是代表着群体的利益

Kindle 位置 1540-1541
就像巴特(Barth 1969: 14)在开始研究现在人类学中种族划分时指出的,“不应该关注不同个体差别的集合,最应该考虑的应该是这些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Kindle 位置 1600-1603
我发现沃布斯特在这方面的观点很有建设性,他指出服饰,尤其是头饰在表现种族身份和标志种族边界方面的重要性。因为可以远距离观察到这些特征,在种族混居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不必要的冲突。因此,从心理、文化,以及交流的角度看,服饰似乎是最好的媒介,通过它可以体现种群身份。

Kindle 位置 1634-1635
服饰与装饰品仍能体现身份标识。但必须区分是用于埋葬仪式还是用于日常生活,因为两者无论从使用背景还是要传达给大家的信息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不同。

Kindle 位置 1646-1647
虽然在墓葬中发现的衣服不是由死者生前所穿,而大多数具有象征符号的物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死者生前的装饰物,死后被放置于墓葬中。

Kindle位置1680-1683
社会等级也通过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来体现……在一个有着明确社会分层、且社会等级是通过埋葬时的奢侈程度来体现的社会,我们可以找到墓葬不同方面的劳动力支出与墓主人地位之间的联系。

Kindle位置1733-1735
墓葬规模越大则拥有着更为精致的结构(拥有石棺或木棺),同时也包含了更多的随葬品,以及更大的消费支出。这些联系,印证了墓葬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清楚地表明了劳动力投入可以彰显个人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地位,也由此决定了埋葬的规格。

Kindle 位置 1932-1934
林嘉琳(Linduff,1997:55- 56)观察“主要根据食肉动物、猛禽和动物捕食形象制成的装饰有动物图案的牌饰,在太行山以西地区流行,而在太行山以东则很少发现。胸部位置的装饰品在太行山以东较为流行,但在太行山以西则未发现。”

Kindle 位置 1952-1954
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和更深的社会层面,北方地带的人群拥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属性,使它们与华夏人分离开来。虽然北方地带的人们能识别这种种群标识,但对于周朝(或外来)的人,则很难理解这些种群标识本身所代表的含义。

Kindle 位置 1971-1972
北方地带社会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北方地带与它南部的周朝之间的差别主要不是通过他们所使用器物的类型与风格来体现,而是通过大地理圈内创造出来的意识体系的不同来体现。

Kindle 位置 1976-1977
既然与此相关的身份属性与思想体系是动态变化的,人们会遵循其身份属性并以他们认为必要的方式将其思想意识贯彻到整个群体之中。

Kindle 位置 1986-1991
在公元前1千纪,赤峰地区墓葬中很少发现陶器,发现的陶器也多出土于较低等级的墓葬中。 青铜器,尤其是青铜装饰品,成为主要的随葬品……墓葬随葬品种类的转变,表现为从罐到金属武器和装饰品(也有其他形式的装饰品)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解释为思想体系和象征符号变化的反映。

Kindle 位置 2061-2062
在中国,不管边境是如何划定的,不同社会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境内与境外之间交流的争论,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政治色彩。

Kindle 位置 2076-2077
20 年前,已故的考古学家张光直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这个名词,他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为多地区起源,而非从一个核心地区传播到其他地区

Kindle 位置 2108-2109
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时尚的名词“相互作用”,我们就很容易将之视为50年前所使用的“传播”这个词的代名词。

Kindle 位置 2163-2164
公元前2千纪北方地带社会之间的交流处于一个相对上升的趋势。北方地带与黄河及渭河流域之间交流的证据则呈现出戏剧性的变化。

Kindle位置2174
不同地区相似器物的发现比不同地区存在相同形制的陶器更能清楚地为跨地区交流提供证据。

Kindle 位置 2204-2208
外来输入的器物,以及当地生产的商风格的器物证明了由于器物或人群的流动而产生的跨地区交流的存在。这说明在没有大的地理障碍的情况下,鄂尔多斯邻近地区与黄河流域商中心区的交流较为方便。也可以说北方地带与商之间的交往程度取决于其与商中心区之间的距离远近。然而,仅有少数属于商文化的器物或受到商文化影响的器物发现于远离商文化中心的地区,这表明这些地区可能需要通过某种中间媒介来实现器物的传播。

Kindle 位置 2260-2264
总之,公元前3千纪晚期至公元前2千纪前期,北方地带内部的地区交流及它与黄河流域及今天中国疆域内其他地区的跨地区交流加强了。虽然这些地区仍保持着相对的政治独立及保留着一定的地区风格,但考古学资料表明,新的思想、原材料,尤其是与地位相关的内容(如漆器和贝壳)通过传播进入这一地区。可以说,这些交流不分等级,多向传播,在所涉及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Kindle 位置 2280-2283
可以说,在公元前2千纪后期至公元前1千纪前期,我们可以观察到东西两个较大的相互作用圈:东部包括赤峰和东北地区,西部包括鄂尔多斯和甘肃地区,也许还包括新疆东部。这 两个相互作用圈中埋葬方式的不同也证明了这个模式的存在:在太行山以西,土坑墓比较盛行,而太行山以东地区,则比较流行石板墓

Kindle 位置 2310-2311
北方地带与晚商和周之间的跨地区交流仅限于上层社会之间。

Kindle 位置 2324-2325
可以说,传播速度最快的当属器物的风格及其制作技术。

Kindle 位置 2338-2339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发现的这些刀均是沿着草原与中亚森林地带之间的这条北部线路分布,也是通过这条线路将欧亚草原与北方地带东部连接起来

Kindle 位置 2343-2344
公元前1千纪前期遗址中所呈现的欧亚草原和北方地带社会之间交流的证据较公元前2千 纪后期更为丰富

Kindle 位置 2359-2360
最早的战车发现于中亚,出土于哈萨克斯坦的辛塔什塔文化,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因为中亚和殷墟的战车在技术和风格上很相似,因此可以说殷墟的战车是西方新技术传入到中原地区的反映

Kindle 位置 2365-2368
似乎可以说,在殷墟祭祀坑里发现的驯养的马匹,无论是否与战车共出,应该均是在晚商时期从外界传入的……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很少发现野生的马,即便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的新石器时代,野生或驯化的马亦较少见,甚至在二里头和早商文化遗址中也较少见。马骨在同一时期的北方地带也不常见。

Kindle 位置 2439-2441
在北方地带墓葬中发现的青铜武器表明,马背上作战的可行性较小。因为在墓葬中发现的多数武器均属于较短的短剑、刀和斧,它们更适合近距离的搏战。当然很可能这些根本就不是武器,而是工具。

Kindle位置2459
尽管贸易研究有着这些优势,但它未能形成系统的解释社会政治和经济进程的人类学模式。

Kindle 位置 2479-2481
青铜制品为北方地带与商及周代社会之间的贸易交换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草原地带发现的相似的青铜器不能归结为传播的结果,因为有证据显示这些器物是当地生产的

Kindle 位置 2487-2489
主要依靠集约型农业生产的商和西周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北方地带社会形成专业的畜牧业经济提供了经济储备。因此,农业与畜牧业产品实现互换的地域性经济系统得以建立

Kindle 位置 2493-2494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带交换的模式在公元前2千纪到公元前1千纪发生了变化。交换的方向和幅度的变化均不大(虽然根据现有材料我们无法去衡量交换发生的幅度),交换模式的变化也不大。

Kindle 位置 2510-2512
即从公元前2千纪不受限制的商品交换转变为公元前1千纪仅限于精英阶层之间的交换。这个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北方地带与中原政权之间的贸易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限制此类交换行为可以视为这一时期政治合理化的机制之一,精英阶层使用象征身份的器物如“中原式”青铜器来体现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

Kindle 位置 2514-2516
与黄河流域(可能是更南的地区)和北方地带原材料及人工制品的交换方面存在着相对大量丰富的证据相比,我们拥有相对较少可以确认为与欧亚草原之间交流的明确证据。

Kindle 位置 2554-2556
北方地带和黄河流域不同社会之间的跨地区交流并未因为社会政治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受到影响。但这并不等于说,交流完全不会受到任何限制。相反,就像我上面所指出的,可能两个地区的上层人物控制和操纵着交流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但这种控制只在地区内部起作用,并不能影响到之外的社会。

Kindle位置2576
因为交流而融入当地的象征符号及图案是交流普遍存在的证据。

Kindle位置2590
使用相同语言的结果一方面加强了不同种群间的团结,一方面也凸显了各个种群自己的种群属性。

Kindle 位置 2596-2600
Cohen(1985:99)指出的,在跨地区交流比较盛行的时代,人们被迫强调他们的地区身份属性,然而,荒谬的是,他们经常选择与交流相关的事物(如人工制品、象征符号、行为举止)来体现这些属性,Cohen在其他地方解释了这种奇怪的现象,他认为,“一个族群从其他地区引入的某种事物,但他们经常赋予这种事物他们自己的理解,并按照自己的方式与目的来使用它们。”( Cohen 1985: 37)

Kindle 位置 2614-2615
拥有着共同的语言人群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地区属性。

Kindle 位置 2651-2652
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穿戴等物质化的表象来构建和显示这些不同的社会属性。

Kindle 位置 2671-2674
由于战国文献中常用兽来比喻没有地位的人群,尤其是周代的平民阶层,因此这种比喻并不能代表着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华夏人”和“外国人”(概 指北方或南方的“野蛮人”)之间的差别多被认为不是先天产生的,更多来自于文化的不同,对他们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其差别也是可以跨越的。

Kindle位置2677-2678
即使在公元前1千纪后期,当周人和非周人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不同,中原的文献依然会强调身份标识的外在表现,如仪式、服装、语言等。

Kindle位置2725
我们可以将这种故意造成的交流障碍视为造成外在表现形式差别的部分原因。

Kindle 位置 2728-2730
如秦和楚这两个地区的地区属性,在这一时期之前从考古学上根本识别不出来,而这一时期则突然泾渭分明。即从这一时期开始,秦和楚均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埋葬习俗、宗教礼仪和装饰品

Kindle 位置 2737-2738
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关注社会之间大的相似性或差别,而应该关注在这些交流的背景下,每个社会用以选择强调的那些特征及其外在表现形式。

Kindle位置2766
这种身份标识(或者思想体系)成为一个独立的变量,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决策和人们的政治行为。

Kindle 位置 2767-2768
一旦北方地带社会的人们采用了与草原相关的身份属性,它最终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方式,并且建立起与“华夏”邻居之间的关系。

Kindle 位置 2776-2779
按照文化内涵的不同来限定不同的边界线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些边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的速率高于它们之间外在形式之间的差别。这些变化在形成经济差别(农业或者是畜牧业)、文化差别和政治界限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即使是诸如“草原与播种”这种地域观念,实际上也是在这些思想意识与象征意义影响下形成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