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星期日

新加坡国家认同研究(1965-2000)


李志东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 7- 300- 17430- 3

Kindle 位置 46-47
可以理解为不管国家认同有何种定义,其最根本之处在于: 行为主体的个人与国家之间发生感情上的结合,在心理上认为“我”是国家的一部分,并愿意与之同甘苦、共患难的一种意愿和决心。

Kindle 位置 54-55
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方式,按照学术界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即“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但族群一体感借助文化认同的力量是可以被“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Kindle 位置 58-60,63-64
“文化认同”指的是一群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习俗规范以及无数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感……由于集体的历史记忆在一定程度内是可以进行主观建构 或重新建构的,因此,文化认同有时也会面临变迁或割裂的情况。

Kindle 位置 70-71
对于国家认同理论,国际社会科学界基本上形成了两种主要流派,即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流派

Kindle 位置 74-76,77-78
国家是维持民族文化、实现民族使命的制度性组织,而认同是个别成员认清自己所属脉络,从而产生归属感的心路历程。 由于个人确认了民族国家对自我实现的关键性,所以形成了国家认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国家认同也可以说是民族认同……由于这些基础都是形成于过去的,所以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一种回溯式、寻根式 的活动。

Kindle 位置 82-83,87-88
国家认同是国家公民从自己的考虑出发,确定国家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后,从而认可国家政治权威……自由主义国家认同理论认为,国家认同的基础在于宪政制度、程序规则、基本人权保障以及公平正义原则等。他们认为国家认同是可以改变的

Kindle位置126
新加坡在1965年获得独立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认同或民族主义,其过程刚好同其他 国家相反。

第一章 多元民族社会的形成与殖民地时期国家认同考察
Kindle 位置 207-208
新加坡的历史按社会形态演进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原始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至1819年);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19—1959年);新加坡独立建国时期(1959年至现在)

Kindle 位置 361-362
亭长制度(Ting chu System)

Kindle 位置 373-375
1819年,新加坡成为殖民地以后,殖民当局就令居民按不同种族分区居住。华人大量集中于牛车水(Chinatown)地区,印度人大量集中于石龙岗路(Serangoon Road)地区,马来人大量集中于新加坡东部的吉兰士乃(Geylanghe)和莱士路(Eunos Road)地区,各种族之间界限分明

Kindle 位置 396-398
英国殖民者在新加坡实行分而治之、以夷治夷的殖民政策,使新加坡社会极度分化,根本就不存在共同的利益和集体国家观念。除了经济利益外,对移民没有任何吸引力

Kindle 位置 475-476
新加坡的华人社团在新加坡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组织管理作用,并成为社会福利的提供者和赞助者,华人社团的这些社会作用强化了华人爱国爱乡的国家认同

Kindle 位置 515-519
新加坡的华人移民同中国的地域宗乡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移民生死与之紧密相系的组织。 这 极大地影响了新加坡殖民地时期的国家认同,华人移民的国家认同目标不在于新加坡本土的现实生活,而在于遥远中国故土共同的历史记忆之中,从而确定自己的归属……传统社会组织在新加坡华人的国家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 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变迁与发展
Kindle位置521
在世界民族国家中,大都是先有民族而后有国家,新加坡的建国却是先有国家而后有民族

Kindle 位置 574-575
1965年8月7日,在英国政府主持下,英、马、新三方经过协商,在伦敦签订了《1965年新加坡独立协定》

Kindle 位置 583-586
新加坡要建国、要生存就只有最后的一条道路可走了,那就是通过制度认同建构国家认同。这种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自由主义对国家认同的定义,自由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国家是一群人为了保障私人的利益、防止彼此侵犯的弊病而组成的政治共同体

Kindle 位置 592-596
新加坡更多的是采用自由主义国家认同观念。具体地讲,这种认同的基础在于宪政制度、程序规则、基本人权保障以及公平正义原则等……这种认同具体是指一个人基于对特定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肯定所产生的政治性认同

Kindle 位置 601-605
新加坡的国家认同从1965年到2000年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生存阶段,它主要体现在经济的恢复和国家的发展上,其指导思想是“危机生存”的实用主义;第二阶段是为了配合政治上的柔性威权主义和经济上的迅猛发展而提出的国家中心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在面临国内外情况变化的条件下,由制度认同型国家认同转向文化 认同型国家认同的转型调整阶段

Kindle位置675-676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提出了国家中心主义思想,作为新时期国民意识指导原则,同时为自己威权主义政权模式寻求理论支持,以此彰显威权政治制度的合法性

Kindle 位置 677-678)
国家中心主义是指新加坡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利益群体和个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社会组织, 并以国家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合作体制

Kindle位置683-692
国家中心主义从利益表达和权力分配上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民行动党政府是这个体制的中心,政府通过相互参与和掌握领导地位来制约各种社团组织和人民,同时国家以仲裁人的身份来制约各社团组织的利益表达和权力分享。
(2)在国家合作体制内,各个社团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成员的独立利益。政府一般通过半官方、半民间的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和人民协会等组织,把下层人民的要求反映到上层去。
(3)不鼓励国家合作体制之外的利益表达。

Kindle 位置 696-697
在实行国家中心主义的过程中,新加坡国家在一切公共领域都扮演了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从不放弃介入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

Kindle 位置 718-720
1991年1月15日,新加坡国会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共同价值观”,其内容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第三章 新加坡华人主导多元民族主义政策与国家认同
Kindle 位置 783-784
“多元文化理论”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而是一个囊括了给予各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平等权等多重内涵的理论体系。

Kindle 位置 822-823
1965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联邦正式分离。这段曲折的经历,夹杂了大量的民族主义情绪,使民族问题成为新加坡建国以后一直讳莫如深的问题。

Kindle 位置 865-867
由于新加坡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主义”社会,种族宽容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就使各种族无法要求“额外的”政治权利,国家处于中立地位。

Kindle 位置 891-893
新加坡政府处理民族问题和建立国家认同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4M原则。它们分别是多元民族主义(Multiracialism)、 多元语言( Multilanguage)、多元文化(Multiculture)和多元 宗教(Multireligion)

Kindle 位置 1021-1023
根据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多年的执政实践经验,他们认识到这种隐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宗教之间力量失去平衡导致冲突;二是宗教势力壮大左右、干扰世俗政治。
第一,不干涉宗教活动,让人民自由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
第二,严格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第三,通过法律等手段维护各宗教之间的和谐、容忍与节制。

Kindle 位置 1142-1150
李光耀指出:“由于人口成分多元化,对族群分而治之,这个样子我国无法成为一个国家,我们也无法自我防卫,因此不能这么继续下去。当我们重建城市为居民提供房子时,必须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应该把不同种族的人集中在一起,还要使他们混居在一起。” 因此, 为了实现种族融和的最终目标,必须首先摧毁古老的“分族而居,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居住格局,从基本结构上改变新加坡传统社会。李光耀领导下的强政府采取了强制安置政策,强行将主要华人聚居区和印度人聚居区迁移到城市绿化带以外的卫星城市,摧毁了农村人口的住宅和生计之所,使城市平民郊区化,这种强行安置和“居者有其屋”政策,打破了新加坡世代以来以种族、血缘、宗教、语言为基础的自然社区,同时割裂了家庭代与代之间的联系,使核心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新加坡政府还在分配住房时注意打破民族界限,只按照登记先后抽签分配,有意实现各民族的杂居、混居。

Kindle位置1194
从1965年独立起,为培养国民的新加坡意识,政府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多元文化”的目标。

Kindle 位置 1229-1230
多元民族主义政策只是消极地消除不同民族之间可能造成的冲突,但是未必能够积极地促进新的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建立。

Kindle 位置 1234-1235
实际上,不同种族竞争的实质是生存竞争。 因此,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利益上的竞争,这绝不是允许各民族自由展示其文化特征就可以缓和的。

第四章 新加坡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Kindle 位置 1247-1249
文化多元和种族分层是政治骚乱的根源,研究结果显示,世界各国消除民族问题的基本方法都是通过减少文化多元和不平等情况,并大力发展共同的信念、规范,使人民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社会巩固感和共同的使命感,以此来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Kindle 位置 1291-1292
为了在短时间内应付这些骤然爆发的矛盾,亨廷顿认为建立强大的集权政府是后发展国家以政府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Kindle 位置 1356-1357
人民行动党执政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新加坡社会进行整合、建构与重组。

Kindle 位置 1366-1368
人民行动党利用法律力量对新加坡社会进行重构,调整各阶级关系,迫使人们尊奉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新的社会结构,对付政治异端,保证人民行动党的政治优势。

Kindle 位置 1389-1391
作为调控机制,公共住宅福利主要起着弥合其政治优势、实行阶级控制、保证劳动力供应、实现经济策略的功能。在不同的时期,公共住宅福利履行不同的功能。

Kindle 位置 1395-1396
新加坡住宅政策的主要政治后果是产生了依赖人民行动党的国家住宅建设,以及依赖工资劳动支付住宅费用的工人阶级。

Kindle 位置 1462-1463
社团主义理论重在分析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特殊关系,其核心价值是“协调”(consensus)而非“冲突”(conflict),其规范是阶级合作而非阶级斗争。

Kindle 位置 1482-1484
在威权主义“强国家”影响下的社会组织非政治化和国家社团主义化的实质是国家介入社会的程度和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对社会进行渗透与控制是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之一。

Kindle 位置 1490-1491
社会非政治化和国家社团主义的核心要义在于:政府力图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国家—社会合作关系,凸显国家的权力和政府的权威。

Kindle 位置 1502-1503
20世纪60年代以前,新加坡除了市中心的城市,大部分地区还是乡村性质的“甘榜”,其主要是以种族、方言、祖籍、家族等为纽带的传统社群。

Kindle位置1524-1526
在1959年5月出版的《今后的任务》(The Task Ahead)这本小册子中,人民行动党指出建国的任务有两部分:其一是克制各种种族主义势力;其二是通过各种积极、有建设性的措施,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具备抗拒种族主义分子蛊惑的免疫能力。

第五章 新加坡经济现代化与国家认同转型
Kindle 位置 1820-1824
新加坡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反思实用主义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疑问:“如果我们保留东方价值观则可以建立自己的文化,是否足以抗拒西方文明的侵蚀。” 根据统治当局的看法,当前的道德危机恰好反映了新加坡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东方传统和价值的失落,使得现代新加坡人成为没有文化“根”的一代人,这是国家认同的危机。

Kindle 位置 1842-1844
新加坡建国以来采取的制度认同方针在一定时期内是有效、正确的。新加坡现代化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认同策略的正确性,但制度认同是指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所肯定而产生的政治性认同,这种认同有其天然的局限性,那就是它是建立在分享利益的基础上 的,“有利便来,无利便去”。

Kindle 位置 1905-1908
新加坡为了构建新的文化认同制订了五个阶段的儒学研究计划:第一阶段研究儒学伦理和东亚的工业化现代化;第二阶段研究东亚的具体情况;第三阶段研究中国大陆学者对儒学的反思;第四阶段促进儒学与基督教、西方文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世界各大思潮的对话;第五阶段研究儒学的现代化转型。

Kindle 位置 1955-1966
新加坡国家认同发展的实践证明,这种“强国家”主导型发展在短时间内是必需的和积极的,但是当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之后,国家的限度就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事实上,在新加坡的文化再生运动中,组织者、领导者和宣传者都是国家,广大人民只是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对这一切只是观望,根本谈不上什么积极参与,长期的政治压制使新加坡人对政治、对国家感到敬畏,他们希望自己与国家保持一定距离,政治冷漠成为一种惯性选择。

Kindle 位置 1967-1988
长期以来,支配新加坡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思想是实用主义……没有经济发展来缓和不同种族、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抗拒这些矛盾对社会构成的离心力,这个国家恐怕早就分崩离析了……生活在新加坡的人大都习惯于以经济思维来解释许多社会选择,教育制度重数理、轻人文,人口政策由节制生育急转弯到鼓励生育,交通管理方面大胆开世界先例实行电子公路制度等,都反映了新加坡对经济效益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制定重要政策的主要指针……那就是过度强调物质追求的重要性,只能加剧社会心理失衡的严重性。在政治上也是一样,长期的政治压制使新加坡人已经开始变得胆小怕事、因循守旧、缺乏创造力。而创造力是新加坡由模仿型现代化向创新型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素质,这些都充分显示出 实用主义指导思想的局限。

第六章 对新加坡20世纪国家认同发展道路的反思
Kindle 位置 2065-2067
由于国家与社会缺乏足够的分离过程,导致社会不具备基本权利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及制衡国家的能力,形成了后发现代化国家内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特殊结构,国家成为行为主体,自上而下地推动现代化过程。

Kindle 位置 2078-2080
新加坡独特的发展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环境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国家主导的威权主义国家,国家在新加坡政治文化中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 因此在树立新加坡国民国家认同的问题上也脱离不了这个前提。

Kindle 位置 2084-2086
威权主义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在实用主义基础上制度认同选择的产物,而制度认同是建立在威权主义绩效基础上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Kindle 位置 2129-2132
在《新加坡文艺复兴报告书》中对新加坡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描绘:个人明白平衡权利和责任的重要性,尊重同胞,肯牺牲小我,并认识到个体的作用,社会则具备容纳民意的参与性机构,政府与人民将订立出一份经过商讨与合作的契约,为国家利益共同努力。但每个新加坡人在追求言论自由和个人满足的同时,必须尊重新加坡多元宗教、多元民族的性质。

Kindle 位置 2229-2230
新加坡政府已认识到一个健全、成熟的国家认同少不了热心参与国家建设和积极讨论社会课题的国民。没有这些参与和讨论,国民很难对国家建立起归属感和认同感。

结论
Kindle 位置 2249-2288
第一,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是一种指向未来、建构在制度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由于特殊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构成和殖民地“分而治之”的历史背景,以及建国之初的艰难困境,决定了新加坡不能走民族国家的建国道路,而只能走世界上独特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建国路线。
第二,新加坡政府为了建立国家认同而采取了多元民族主义政策,通过这项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实践,新加坡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矛盾,在新加坡人民中建立了国家认同。
第三,新加坡建国以来国家认同主导因素是国家,它与新加坡威权主义统治的国家现代化发展紧密相连……而社会在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处于从属依附状态,新加坡的社会结构经历了由强社会到弱社会的转变。在威权主义政治体制下,早期国家用前所未有的力量向社会领域扩张,进行社会结构整合,通过限制过度的社会政治参与和整合社会团体力量使国家权力自主性大大增强,提升了新加坡国家能力。
第四,随着新加坡经济现代化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高,建立在制度认同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显现出其局限性……它只是从传统封建专制到现代民主政治的中转站。
第五,随着新加坡经济现代化和中产阶级的成长以及市民社会的发展,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构建必须以社会参与和人民自主选择为前提,也就是说新加坡国家认同发展的出路在于人民和社会的参与,在于制度创新。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