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星期五

两周考古


赵丛苍  郭妍利
北京: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598-6          200410

P5
与两周考古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吉金石刻,偏重于文字的考释和图形的著录,以达证经补史之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在清代达到鼎盛,金石学的发展为两周青铜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P11
1959年,《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报告出版,改报告是两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创举。分型定式法

P31
(丰镐)至今尚未有城垣遗迹发现
终西周一朝周原仍然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中心,是西周王室宗庙和王室重臣采邑所在地。
在周原遗址,迄今没有发现具有都邑形制的较大城址

P40
汉魏故城西周城址的发现,证明了汉代以来史书记载的周公营建的洛邑分为王城和成周的“两城说”并非毫无道理

P46
(洛阳东周王城)宫殿区东侧,发现东周粮窖群,这是迄今所见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地下粮仓

P55
(赵邯郸故城)瓦当大都为素面,偶见三鹿纹和涡云纹圆瓦当,为赵国所特有

P68
(秦都雍城,陕西凤翔县城南)宫殿附近的大型窖穴,无防潮设施却有排水设施,据其格局与设置,应是当时用于藏冰的冰库,及古代文献中的“凌阴”
祭祀形式包括全牲祭祀,无头祭祀和切碎祭祀三种

P101
(宝鸡)弓魚(弓魚是一个字)国墓地的发现反映出该地在西周早中期寺洼文化因素、早期巴蜀文化因素与周文华因素共存的情况,这种共存现象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

P112
(中山王?墓)一号墓出土的“中山王陵兆域图”铜板,现长94厘米,重32.1公斤,上面用金银镶错出中山王陵的平面规划图,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建筑规划设计图

P116
雍城秦人墓的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两大类。春秋时期的墓葬均为竖穴土坑早期为狭窄式,中期出现宽敞式。战国中期出现洞室墓,有“平行式”、“垂直式”、“直线式”三种,晚期以“直线式”洞室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式。墓主头向大都朝西或稍偏北。葬式有直肢和屈肢两种

P138
(春秋时期)的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加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盟誓活动。
盟书又称载书

P139
盟誓仪式为先凿地为坎,再放玉币和牲体,然后将盟书和所用之掩埋起来,这与文献记载大体相同。但其用牲以羊为主,兼用牛、马,而不见用猪的情形,与文献记载有所不同

P140
盟书内容可分五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

P170
西周陶器分期
统观西周遗址、墓葬陶器的发现及其分期研究成果,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典型器物组合基本为鬲、罐、簋、豆、盂,各种器物的演变规律基本相似。从总的情况看,可将西周陶器概分为早、中、晚三大期。
早期陶器包括从西周初年到康昭时期的陶器
中期陶器指周穆王到夷王时期的陶器
西周晚期指厉、宣、幽时期

P171
东周陶器分期
大体可分为三晋中原地区、以关中为中心的秦国地区、南方楚国地区和以土墩墓为特点的吴越等地区

P175
作为西周都城的丰、镐两京至今未能发现城墙
西周城邑的特点:(1)具有较大的规模;(2)有一定的布局(每个端元四周基本有围墙,而整个宫城则不一定有围墙);(3)政治功能的强化与多元化

P176
东周城市的特征
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开始……国无大小,都有城垣……战国时期的都城较春秋时期强国的国都更加巨大,而且城墙逐渐增高加厚,护城坡的附加使城墙更厚,更难以破坏,城墙的军事机能被强化
p177)城址有一定的选择,及选择在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一般是在沿河的高地上或两河交汇处,充分体现了“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立政篇》)的设计思想
城址的规模扩大,平面长、宽都在3公里左右或更大……均为版筑夯成……在高地平原地带,城址大多呈现规整的长方形或方形。在丘陵地带的城址不完全规整,因地势或河流走向建城垣
城郭区分明显
春秋时期宫城多位于城郭中,形成内城与外城环套的格式
战国时期,城郭流行西城连东郭式,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宫城与郭城两部分毗连,一类为宫城与郭城相依
从春秋型城郭到战国型城郭的转变是由宫城位于郭城之中转变为宫城置于郭城之一侧或一隅呈封闭式。这种转变是出于加强王室安全的原因

P179
就西周墓葬总的特征来看,可分为两大体系:北方地区的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青铜礼器和陶器为主;长江中下游的土墩墓,随葬品以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为主,青铜器数量少而富有特征

P185
春秋时期,诸侯们还基本遵守周礼的规定,至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晚期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和变化。反映在埋葬制度上,表现为对周礼明目张胆的僭越
中原地区东侯墓葬的形制,主流为竖穴土坑墓,战国晚期出现土洞墓和砖室墓,但仅流行于河南洛阳、郑州地区

P187
春秋楚墓的特点是:墓葬形制皆为竖穴土坑墓,无墓道,墓向以南北向为主,分布有一定规律,不同等级的人葬于不同的墓地

P188
战国楚墓亦为竖穴土坑墓,方向很有规律。高级贵族墓墓向多向东或向南,一般贵族与平民墓,江陵地区多向南,长沙地区多向东。

P189
雍城的14个秦公陵园均坐西向东
春秋时期的秦人墓葬,流行狭长式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倾斜,时代越晚收分越大,墓底有熟土二层台,椁室用木板堆垒。葬式以蜷屈特甚的屈肢葬为主

P190
战国早期秦墓流行宽敞式竖穴土坑墓。随葬铜器均为明器化、微型化……战国中期后,洞室墓在秦人墓葬中广为流行,无论墓主级别高低,依洞室和竖穴墓道中轴线位置可分为平行式、垂直式、直线式三种,直到战国晚期,三种洞室墓并存,并有一些宽敞式的竖穴
土墩墓一般平地埋葬,封土成堆,也有一些带墓坑的土墩。土墩墓往往一墩一墓,也有一墩多墓

P191
土墩墓形制的演变过程是,从流行一墩一墓(个别带浅坑或石床)到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并行,盛行大量石室墓,最后又流行一墩一墓,墩内普遍有墓坑

P192
土墩墓到了春秋晚期开始衰落

P194
陶礼器的盛行和取代铜礼器的过程是由小型墓逐渐到中大型墓,反映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礼制变革
春秋时期,族坟墓仍然盛行,“公墓”和“帮墓”墓地有些则延续到战国时期

P196
两周墓地制度有其明显的族葬性质,西周初期,“邦墓”与“公墓”开始形成,西周晚期到春秋晚期是“公墓”和“邦墓”的兴盛阶段,战国早期,这种制度逐渐松弛,到战国中期后,伴随陵园的出现(陵寝制度始创于战国中期),传统的族葬制瓦解,代表着新的经济势力的各阶层置于不同的墓地的新制度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族群体让位于以经济势力划分群体。与此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并穴合葬与族墓制此消彼长,铜一个大家族下的“家墓地”开始形成

P199
用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群分期结果,来确定与其共出的典型青铜器群的年代发展序列,再参照形制、纹饰等特征相同的有铭铜器来推断青铜器的王世,是一种比较科学可靠的办法

P200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在器形、纹饰、组合方面,基本沿袭商人的作风,但在铭文方面与商人不同
该时期铜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长篇铭文出现
西周中期青铜器,在穆王时期有一个巨变过程,完成了新的交替,形成了周式青铜器风格

P201
西周晚期青铜器是中期的延续,形制变化不大,品种少、造型纹饰简化定型
西周晚期长篇铭文特多、特长

P206
春秋时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相当发达,到春秋晚期达到鼎盛

P208
西周青铜器铭文内容可分为:祭祀类、戎事类、策命类、土地制度类、历法类,其他类

P209
金文显示出其在发展过程中朝着简便、规整的方向演进,为秦统一文字奠定了基础
青铜器铸造工艺:块范法,分模制范法,浑铸法,分铸法,焊接法,失蜡法

P244
蜀文化的墓葬具有地方特点:流行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墓坑填有白膏泥。有些墓无葬具,有些有独木棺,一些大型墓和时代较晚的墓有棺椁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