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星期日

同志们,让我们在此道别!

同志们,让我们在此道别!
 ——致TJUPDI复兴研究中心

2017年,在即将跨进自己第四个本命年的时候,同时做出了人生中两个重大的抉择。其中之一,就是离开业已工作了十三年的同济规划院,转去同济建筑院重新开始新的职业生涯。

对个人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从1208的东边走到西边,又从西边走到东边的时候,看着满屋子的书籍、会议桌上的草图、书架上的奖状、桌上的各种零食,真是难以割舍。

本科毕业以后,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同济规划院了,从国际交流到科研,从科研到经营,再回到纯粹的技术岗位,应该说,在同济规划院的这13年中,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路风风雨雨,有辉煌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自己还是选择了放下这一切,回到原点,一切重新开始。

复兴研究中心,2008年因都江堰灾后重建而成立,从文远楼314那个小房间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总算是不辱当初周俭院长成立这个中心的初衷。四川的两次地震灾后重建,中心的同志们都是一马当先,冲在前面。宝兴灾后重建,整个规划院,只有中心的女汉子们第一时间都奔赴现场,从来没有以性别为借口和犹豫。整个中心情同手足,是一个有战斗力、能吃苦也敢于吃苦的集体。

我以你们为自豪,而如今,要和你们在此道别,心中实在依依不舍。

近十年以来,中心的同志们总是能够以以一种探索的精神来尝试不同的规划类型,从公共参与的尝试到communication planning的灵活应用,从城镇到乡村再到古迹遗址,总是能够在别人没有尝试过的领域给大家带来惊喜。人虽然不多,但是同志们是最有创造力的一个团队,也是规划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地方、国家、英国皇家规划学会、香港城市规划师学会都拿过奖的团队,也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够跨领域在考古界拿到首届金尊奖的团队。

我以你们为骄傲,而如今,要和你们在此道别,心中实在难以离去。

1940年,在抗战的硝烟中,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同济大学一起迁往李庄,当傅斯年、李济、梁思永、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这些大师们和同济的先辈们一起生活、学习、工作在李庄的时候,就注定了中国的考古、历史保护和同济的缘分。冥冥之中,命有定数,如今,转身以考古和文物保护规划设计为我个人今后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不但是我个人的兴趣所在,也是同济和考古文物界再续77年前缘的宿命。

虽然我舍不得你们,虽然前途漫漫,不知凶险,我仍要放弃如今的一切,努力去探索未知的前行。

You see things;
and you say 'Why?'
But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I say 'Why not?

让我们以萧伯纳的这首小诗为告别。千山不动,唯我独行,人总要有敢于放弃和尝试的勇气,虽然不知结果如何。

复兴中心的同志们,让我们在此道别,向着光明的未来而去!

复兴中心的弟兄们,让我们在此道别,有缘,我们一定能够再见!

吴斐琼、杜丽华、姜宝源、蔡慧明、谢佳琦、杨燕瑜、顾晶、黄燕、付朝伟、寇怀云、张雅、肖京晶、胡斌、寿劲松、许雯晶、钟皓婷、郑承于、路晨凯,谢谢你们!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