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星期日

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


(日)松浦章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2680-9  20093

Kindle 位置56-57
但长期以来在中国正史的汉字史料中,有关海洋史的记录却颇为少见。虽然在这些海域沿海生活的人们长久以来已形成并演绎了自己的历史,但是有关这方面的记录却几乎没有。

Kindle 位置67-69
回顾中国帆船的航海史,最为活跃的时代是清代。但研究清代帆船航运史时,最为困难的是缺乏史料……史料的贫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海上交通、航运等历史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Kindle 位置76-79
为了前往日本长崎进行贸易活动,清末中国派出了商船丰利号,其船员记录的日记《丰利船日记备查》可以说是东亚前近代海洋史上罕见的航海日志。相对于同时代的欧美保存了相当数量的Log Book(航海日志),中国船的航海日志是相当罕见的,在已查阅的资料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而且超越它的航运史料至今尚未发现。

Kindle 位置88-89
明代时普遍认为以中国华南地区为中心,以东各国属于东洋,以西各国为西洋

Kindle 位置120-122
清代中国每年都要定期向江户时代锁国的日本派遣中国帆船,日中间的文化交流主要依靠中国帆船在中国与日本长崎之间往来进行。它不仅起到物品间交流的作用,还起到了短期人员交流的作用

Kindle 位置123-124
在琉球方面的航运,几乎都是由琉球派遣的朝贡船来进行的。

Kindle 位置130-132
但由于海洋条件的不同,帆船的构造也各不相同。位于中国沿海中央的长江口以北海域主要是以沙船为主的平底型海船。与此相对,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主要是以鸟船为主的尖底型海船

Kindle 位置188-189
清代以后在东亚沿海航运中最为活跃者为“沙船”、“鸟船”、“福船”、“广船”,即被称为清代四大海船的中国帆船

Kindle 位置212-213)
当时帆船的主要航路可分三区,即以渤海湾为中心的航运海域,自长江口经浙江省的沿海海域,以及以福建的厦门为中心的航运海域。

Kindle 位置344-345
清朝统治台湾以来,一般称“戎克船”的帆船多航行于台湾海峡,从事输送人员与货物的业务。这些帆船也被称为“横洋船”、“糖船”和“透北船”,都是尖底型帆船

Kindle 位置1023-1025
清代的日中关系主要是以清朝的帆船来长崎进行贸易的方式展现的。这是因为日本的德川幕府坚持“锁国”政策,禁止日本船即“和船”的海外航行,只允许荷兰船和中国船来长崎进行通商贸易

Kindle 位置1173-1174
从福州到琉球出口量最大的是茶叶,而从中国运往日本的货物中却没有茶叶。这是因为中国的茶树早已传到了日本,日本的茶叶加工技术得到发展后茶叶生产很多,因而不再需要进口。

Kindle 位置1188-1190
琉球从福建省的福州所运走的货物随时代的变迁而有若干的变化。贡船和接贡船之间倒是没有太大的差异,通常在价值上占上位的是高级纺织品,特别是羽毛缎和哔叽缎。

Kindle 位置1204-1205
清代帆船由于海上航行的需要,必须装载压舱的底货,从中国来的时候就是砂糖,从日本回中国的时候则是铜和海产品干货。

Kindle 位置1357-1359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政府解除海禁后,中国沿海地区曾有许多商船来到日本的长崎。在这么多的商船当中,也包含少量的来自山东的商船。由于航路供货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山东商船往往先绕道浙江,然后再赴日本。

Kindle 位置1388-1390
康熙二十三年,随着海禁的解除,从中国沿海地区赴日本贸易的船舶急速增加,但是从上海出航赴日本贸易的船舶并不多。为了拓展上海的航运业,康熙四十年杭州织造乌林达麦尔森被作为密探派往日本。

Kindle 位置1601-1603
有关上海沙船的海外贸易,以及其与日本长崎间开展的贸易事例已为世人所知。在中国史料中有关上海沙船在长崎贸易的记录基本上没有,但是从日本的史料来看,在江户时代前期有相当多的上海沙船曾来长崎贸易。

Kindle 位置1604-1611
但是到了江户时代后期,来航长崎的上海沙船基本消失……到了江户时代后期,由于受到日本对中国贸易渐渐缩小的影响,来航长崎的中国商船的数量受到了限制。这个结果,使适应外洋航行且装货量较大的大型鸟船日益受到中国商人的青睐,并最终成了中国对日贸易商船的主角。

Kindle 位置1940-1943
特别是在宋代以后,适合于长江口和近海两种水域航行的平底型帆船渐渐受到注目。元代由长江口向天津方面运送官粮的漕运中,平底型帆船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明代后期,这些平底型帆船开始被称为沙船,清代时频繁活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口。

Kindle 位置2102-2103
南市的基干产业是沙船航运业。通过沙船的航运带来各种各样的物资,成为南市商业活动的根基。

Kindle 位置2310-2311
宁波从被称为明州的时代起就与东海海域关系密切。

Kindle 位置2327-2328
在地理位置上宁波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中心,是帆船贸易的重要枢纽。

Kindle 位置2366-2368
明初起实施海禁政策,宁波负责日本使节的来贡。日本对于明朝而言是“十年一贡”的国家,因此来往不算频繁。可是由于宁波是海路上的重要港口,日本朝贡中断的嘉靖年以后,包括宁波在内的浙江省成为倭寇袭击的主要目标。

Kindle 位置2373-2377
倭寇从日本驶向中国的帆船一般都在东北风季节从九州岛的萨摩或长崎县的五岛列岛出航,抵达浙江省东部的沿海地区。其攻击的目标大多在宁波府象山县东部海上的▋山列岛,以及宁波府南面的温州,或北面的舟山列岛。倭寇出来袭击的时期主要为农历清明节(公历四月上旬)至五月之间的一二个月,后半年为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到十月的一个月内外。因此,以宁波为中心的浙江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倭寇频繁袭击之地。

Kindle 位置2458-2459
由于道光五年(1825年)大运河发生梗阻,所以清朝政府在道光六年开始利用海道运输漕粮。

Kindle位置2500
以舟山列岛的定海为界,北方为北洋,南方为南洋。

Kindle 位置2578-2580
在宁波帆船的主要航行地中福州占有很大的比例,其次则是长江、大运河的分歧点镇江和浙江沿海诸港,以及辽宁的牛庄、华北的天津和山东半岛北部的芝罘,宁波帆船的航行圈覆盖了广阔的海域。

Kindle位置2615-2616
宁波作为港口的重要性在于它临近海洋,而且拥有一块与国内水路网连在一起的腹地,这是显而易见的。

Kindle 位置2675-2677
清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联系以中国帆船航赴长崎为纽带得以长期存续。清代早期,中国帆船的代表性始发港为浙江宁波,然而雍正年间至乾隆早期浙江的乍浦更引人注目。乾隆中期以降直至咸丰年间,帆船贸易形态继续存在,乍浦成为对日贸易的基地。

Kindle 位置2721-2722
在明代晚期的记录中,乍浦是一个屡屡遭受倭寇侵袭的港口,其原因主要在于乍浦所具有的地理意义与经济意义的独特魅力。

Kindle 位置2754-2755
日本产的铜材为中国铸造货币所必需,为购办铜材,清朝政府专设官商由乍浦赴日本。

Kindle 位置2866-2867
按照清朝政府的规定,作为输出海外重要商品的茶叶需由出产地通过内陆道路及内陆河川运输。然而,海上输送量大且输送费低廉,所以仍有通过海上运送茶叶的违禁者。

Kindle 位置2888-2889
海商“以纹银易货”,即以纹银进行交易的事例屡见不鲜,导致清朝货币体系濒临崩溃,海商们也因此面临严惩。

Kindle 位置2943-2944
在清代乍浦一方面是中国大陆沿海的物流中心,另一方面又是对日贸易商品的集散基地。乍浦处在沿海贸易与海外贸易分叉路口,通过乍浦分流到沿海贸易网络和海外贸易网络中的代表性货物就是福建、广东生产的砂糖。

Kindle 位置3225-3226
福建海船的船式一般都是由明末发展而来的鸟船,各地都称之为雕船或鸟船,而在福建则是根据船的大小或航行地名来予以称呼。

Kindle 位置3402-3403
从东汉开始,中国自海路与海外诸国的交往活跃起来,外国海商也开始来航中国,

Kindle 位置3508-3509
前揭平稳的朝贡关系被打破,最重要一个原因是日本朝贡船所引发的骚动,被称为“宁波之乱”、“明州之乱”或“宁波争贡事件”。

Kindle 位置3521-3523
明初倭寇主要的袭击目标是从朝鲜半岛至中国北部的沿海地区,明代后半期的嘉靖朝以后倭寇沿江苏、浙江两省南下袭击福建、广东,也经常可以看到倭寇和海盗相互勾结的记录。

Kindle 位置3529-3531
另外,这一时期的倭寇和海盗是很难区别的。以前,人们以熟悉的“南倭北虏”的历史用语从日本史或者日中关系史的角度来研究南倭、倭寇问题。但是正如上面所述,由于明代的海盗和倭寇难以区分,所以倭寇研究至少应当从“东亚海域史”、“环中国海域史”的研究角度出发,重新进行构筑。

Kindle 位置3537-3538
明代初期的倭寇是在元末明初政治混乱时期,由割据江苏、浙江沿海的张士诚和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等海上势力结合而成的。

Kindle 位置3556-3558
据《松窗梦语》3“东倭记”,关于倭寇的人员构成有如下记述:自后闽、浙、江、粤之人,皆从倭奴,然大抵多华人,倭奴直仅十之一二。

Kindle 位置3567-3568
被称为倭寇的海盗集团在明代后期并不一定由日本人组成,其中也不乏由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民众组成的海盗集团。

Kindle 位置3576-3578
在明代有如此众多的海盗出现,可能是沿海民众无法忍受重税而向海上寻求活路,也可能是出于对当时明朝政治体制中失职官吏的不满,并且与沿海地区如福建等省海商的参与有关。

Kindle位置3586-3687
在明代大都是以不定期的贸易形态为之;清代的海外贸易则是由中国商船定期、持续地进行的。

Kindle 位置3648-3651
雍正元年(1723年)时,洋盗以广东、福建居多,江南、浙江次之。广东东北沿海的潮州、中部沿海的惠州是海盗频繁出没的地带。江南、浙江省等沿海海盗船的集中地为:江南的尽山、花鸟洋面和浙江省的下八山、洋衢山相接之地,也就是现在杭州湾口和东海交接地所散布的小岛。

Kindle 位置3653-3655
位于闽广交界之处的南澳诸岛,是扼住海盗船咽喉,并可查出海盗聚集地的要地。但是这些岛屿地形复杂,使当地官府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肃清海盗的活动。

Kindle 位置3660-3662
海盗的活动相当猖獗,而且他们的本籍大多为福建。此种情况不仅在东北,而且在其他地区也经常出现。其原因之一是与福建商人的沿海活动有关。

Kindle 位置3806-3808
有关明代的外患,一般都有“北虏南倭”的说法。其中的“北虏”是指来自长城以北的瓦剌和鞑靼,而“南倭”则是对骚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寇的称谓。

Kindle 位置3809-3810
但最近的研究观点却渐渐表明,1415世纪的倭寇和16世纪的倭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Kindle 位置4486-4488
明代一本有关两广军事的重要书籍《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1“讨罪五”记有:“王五峰即王直。”另一本言及倭寇的重要书籍《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6有这样一段有关王直的记载:王直名锃,即五峰。

Kindle 位置4491-4492
在长崎县五岛上的福江市,传说有两处与王直的活动有关的遗址,即“六角井”和“明人堂”。

Kindle 位置4548-4550
在《明史》卷25“朱纨传”中是这样说的: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人互市,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踞宁波之双屿为之主,司其质契。

Kindle 位置4607-4609
王直当初的行为对于明朝来说还是属于走私,只是在他无法顺利进行海商贸易时才组织海盗集团,并以徐海等有势力的中国人为将领,倾私财并聚集倭人为部落,以自家人为心腹,以五岛为据点发动叛乱的

Kindle 位置4615-4617
在他从事海外贸易的初期,在明朝看来,他是一个走私商人,但正如日本方面的史料所反映的那样,他在海外的确是一个被人们敬语相称的重要商人。只是在朱纨任浙江巡抚后,王直才成为倭寇头目的。

Kindle 位置4714-4715
林凤就是《支那大王国志》中所谓的“支那国的海盗李马洪(译音,以下同)”

Kindle 位置4773-4775
19世纪末期前后,有许多大小混杂在一起的海贼出没于从福建到广东的沿海海域,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蔡牵。蔡牵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福建省同安县西浦乡人

Kindle 位置4794-4795
在《厦门志》卷15“俗尚”里有这样的解释:管理船只、运输货物、出海上者称为“出海”。出海或称“船主”,就是把海上贸易物品置于大型帆船,代替“财东”驾驶船舶进行海上贸易的负全部责任的人。

Kindle 位置4933-4934
若与明代相比较,清代海外贸易的特征就是贸易对象国的沿海商人往来趋于固定。中国商人依贸易对象国的需要,装载大量的商品渡海贸易。

Kindle 位置4939-4940
与海外诸国贸易,在明代大都是以不定期的贸易形态为之;而在清代则是由中国商船定期、持续地进行的。

Kindle 位置4960-4962
在《乾隆朝上谕档》中就有如下的记载:近来洋盗之多,总由于海岛聚集之人太众,且历次浙江、广东拿获王昆山、王马盛各案盗犯,审明皆是隶籍福建之人,现在各处海岛一时难以清察,惟有于闽省漳、泉地方盗犯出没之所,设法禁止,严行稽查。

Kindle 位置5165-5167
这些海盗之所以频繁出动,而且能屡屡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有与他们互通声气的人,但确认其存在的证据却极为少见。然而外务省记录的《台湾籍民的动静调查文件》能作为勘补此欠缺者。

Kindle 位置5321-5322
中华民国政府对所谓的海上走私抓得很紧,但是对于真正的海盗活动,它并没有给予应有的打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