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星期四

南渡北归——南渡


岳南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 978-7-5404-4691-8           20111

P033
1924年,李济……关乎国家与民族大义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一、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
二、在中国掘出的文物,必须留在中国

P077
19281014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正式宣告成立,所址设在广州东山柏园。

P093
19296月,在傅斯年主持的所务会议上,正式决定把全所的工作范围由原来预设的九个组,压缩为历史、语言、考古三个组,通称为一组、二组、三组。主持各组工作的分别是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三大主任”。后又增设第四组——人类学组,有留美的“海龟”吴定良博士主持工作。这一体制,直到史语所迁往台湾都未变更

P119
1933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P130
19371217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

P178
中研院史语所连同相关的科研机构之所以选择李庄,得益于同济大学的导引。
1900年,义和团……八国联军……德国,战地医院全套设备无偿赠给宝隆医师……在上海公共租界白克路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1917年,借欧战德国战败之机,同济医学堂被中国政府接收,迁入上海江湾新址,1927年易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P179
南溪县李庄镇有名的绅士罗伯希与王云伯

P181
(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罗南陔……“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在昆明的同济大学得到电报,颇为欢喜,新任校长周均时立即派出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赴李庄考察并筹备迁移事宜。正在重庆的傅斯年通过教育部得此消息,即刻发电通知在昆明龙头村的史语所民族学组副研究员芮逸夫,令其随王、周二人共同前往李庄考察。于是,一个注定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深刻标记的新的文化中心,在山河破碎的西南一隅悄然形成。

P188
1940105日,史语所组织第一批车队由昆明龙头村向四川李庄进发,由于中国营造学社与史语所的依附关系,梁思成、林徽因及学社的其他同仁,尽管对迁往偏僻的李庄很不情愿,但为了利用其图书资料的缘故,只好随车前往。

P195
与同济大学相比,中研院来李庄的研究所、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则逊色了许多。处于二奶位置的史语所,总算占据了离镇四公里张氏家族最庞大的居住地——板栗坳(栗峰山庄)

P196
为便于管理,整个住房与办公场所基本以当地原称如桂花坳、柴门口、田边上、牌坊头、戏楼院等四处大院落为主
按照各机构座次排列,中国营造学社作为一家被政府“弃之不顾”的民间学术机构和史语所的附庸,此次是被迫来到李庄

P205
陶孟和……撰写了《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一书,于1915年在伦敦出版……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著名社会学家巫宝三对此评价说,此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认为家族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和核心;二是最早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中国与欧洲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利弊;三是肯定了中国的祭祖风俗以及佛教传入中国的积极作用

P215
(陶孟和)社会科学研究所由昆明迁往李庄是在仓促中成行的

P217
直到19415月中旬,(社科所)总算在距李庄五里地的石崖湾与门官田(又称闷官田,以夏日酷热,不透风而闻名)两个地方找到了落脚点

P226
傅斯(北大文科研究所代理所长)年办这个研究所(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毕业生招到史语所留用北大文科研究所实际上成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一个预备培训班……傅斯年还专门让研究生们在居住的门口挂起了一块“北大文科研究所办事处”的牌子,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彰显于世。若干年之后,当地政府在统计李庄外来学术机构时,北大文科研究所也理所当然地被列入其中了。

P254
金岳霖却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条道路和独特的生活方式。第一,知识分子必须成为“独立进款”的人……第二,知识分子不做官,也就是不做政客,不把做官当作一种职业来经营……第三,知识分子不发财……第四,知识分子能有一个“独立的环境”,并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P302
傅斯年正告顾氏:要尽力发挥“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大义,证明夷汉之为一家,并以历史为证。“即如我辈,在北人谁敢保证其无胡人血统,在南人谁敢保证其无百粤苗黎血统,今曰之云南,实即千百年前之江南巴蜀耳。此非曲学也”

P304
……乃同化之故。此一力量,即汉族之最伟大处所在,故汉族不是一个种族,而是一个民族

P305
夫学问不应多受政治支配,固然亦。若以一种无聊之学问,其想影响及于政治,自当在取缔之列

P309
吴金鼎,城子崖遗址

P31
1934年,详细记录城子崖龙山文化发掘缘起、经过及成果的考古报告《城子崖》一书由中研院史语所出版

P317
1942年,吴金鼎、曾昭燏主持编写完成了《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

P331
曾昭燏,中国首位赴海外就读考古学的女性

P341
刚刚30出头的曾昭燏,此时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金石学的范畴,完全按金代田野考古的科学方法进行操作,工作方法真正代表了当时英国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使田野考古学上的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曾氏与吴氏等新一代考古学家的操作规程,可清楚地看到中国考古学在输入了西方科学理念之后,所发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转变

P344
(彭山崖墓)首次证实佛教至少在东汉时期就传播到了中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