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星期日
青海藏族简史
先巴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 978-7-225-04700-3 2014年4月
P1
按藏族传统地理区划青海藏族分为安多和康巴两大区域,即黄南、果洛、海南、海西、海北、海东和西宁等地属于安多,玉树属于康巴
P7
藏族传统地理学中,藏族地区被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即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下部多康六岗
P10
木雅岗(又作木雅热岗),即雅砻江中游东部地区,以康定地区为中心,包括雅安、青衣江、越西河以西、大渡河上游以东的古代藏族地区
P12
在藏族传统地理中,根据山的地貌特征分为六大类:
岗日——终年不化的雪山
杂日——片状石山或乱石山岭
扎日——全由岩石构成的大山或岩山
亚日——由青色天然石板所构成的山
缠日——生有树木的山
邦日——青草覆蔽的山岭,即草坪山
P18
今日之青海藏族由源于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马家窑、齐家、卡约、卡若、曲贡等文化的吐蕃“原始四氏族“(或”原始六氏族)后裔,与古代青海“诸羌”、月氏、鲜卑、回鹘、蒙古及汉等民族经过长期融合而成,其融合的历史复杂而曲折
P19
鲜卑说、西羌说、土著说、印度说
P27
(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以藏东河谷区卡若遗址为代表的卡若文化
以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曲贡村遗址为代表的曲贡文化
甘青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
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石棺葬文化等
P33
马家窑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彩陶十分发达
P46
而“霍尔”一词,在藏语中泛指北方的回鹘、蒙古等民族,也指四川甘孜、炉霍、道孚一带的藏族,称之为“霍尔巴”
藏族的“霍尔”是汉文“胡”的直接音译
P51
在古代藏文文献中,苏毗称为“松巴”(Sum-po),羊同称为“象雄”(Zhang-ahung),党项称为“木雅”(Mi-nyag)
P59
象雄文,而且还成为藏族传统的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P69
松赞干布于583年(隋开皇三年),迁都拉萨
P70
“盟会”是吐蕃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维系群臣关系的纽带
P72
苏毗如的“北界那秀斯长(纳雪斯柴)在今唐古拉山以北尕尕曲治以南沿青藏公路木鲁乌苏河畔雁石坪
P76
(松赞干布)“前队尽死,后队始进”
P114
“安多马区”,这里生产河曲马、大通马都是青海名马,隋唐时称为土谷浑马或吐蕃马
P119
茶叶和茶具都来自唐朝,其传入吐蕃的时间大约在676-704年
P129
会昌法难
达磨灭法
P131
伍约之战
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的400年间,在今甘青地区先后出现了两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一个事凉州六谷部政权,一个是青唐政权
P133
(宋)当时的西北吐蕃和党项,大体上沿六盘山、陇山为界
P138
鄯州,故青唐城,1104年(崇宁三年)改鄯州为西宁州
P143
凉州六谷部,是指居于凉州城外六条河谷的藏族部落。这六条河谷皆由祁连山流出,依次为:古浪河(洪源谷)、黄源谷、杂木河(闸渠河)、金塔河(阳妃谷)、西营河和东大河
P150
唃厮啰时期的青唐政权
由于青唐政权的社会基础是各部落之间的政治联合,具有部落联盟的特点,因而青唐政权自建立时开始,在对外发展过程中就隐含着内部分裂的危险
三盛三衰
P187
“唃家位”的出现,是汉蕃以“茶马互市”为主体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和汉蕃亲谊进一步加深的必然产物
西宁地区便形成了一种以藏传佛教为标志的藏文化为底蕴,汉文化、西域文化和蒙古草原文化为因素的多元文化格局
P200
“利用宗教首领来压制世俗领主”以实现对吐蕃的统一
P202
利用萨迦派来建立蒙古对藏族地区的统治
P203
蒙哥于1252年在西藏进行括户后,在藏族地区开始推行千百户制度
P207
元朝在吐蕃地区设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思麻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甘思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P210
元朝对青藏地区的“双轨”统治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军政机构,总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元朝封授藏族原先的僧俗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另一类式元朝直接设置在藏族地区行使军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
P215
(元)“土官的主要特征是世袭其职、世有其地、世领其民;在其辖区内实行就有的统治方式不变;土官必须向封建国家承担规定的政治、经济义务,战时还要率所部士兵奉调出征。”历史表明,因俗而治的土官土司制度适应当时青海藏族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有利于元朝对藏区的统治
P216
(元)青海藏族农业经济开始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
P219
“两网制”,即以驿站为主的马递驿传网络和以急递铺为主的步递驿传网络,从而构成完整的元代驿传系统
P226
(明)在军政建制上都成为管军管民的军民卫所
P235
明朝在中央设置僧录司以总天下佛教“设官不给俸,隶礼部”
P242
“僧官制度绝非仅是一种宗教管理方面的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尚用僧徒“的官僧制度。明朝中央在封授僧官时就曾明令他们”协助头目,抚治人民“
P244
明朝沿用唐宋榷茶之法,对茶进行专卖,在内地推行茶引法,而在青、甘、川等“西番诸卫“地区则实行榷茶制度
P259
宗喀巴圆寂以后,他的几位著名弟子采用最早由葛玛葛举派黑帽系所创的活佛转世制度。在宗喀巴的众多弟子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
P270
清朝统治者虽然还没有能力对西藏进行直接统治,却找到了对西藏施政的对策,即利用对清朝十分恭顺的和硕特蒙古领袖、当时西藏地方的掌权人顾实汗对西藏实行间接统治
P279
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是清朝对青海蒙藏地区施政的一次重大创新
P283
清朝出于“分而治之”的目的,在“剖其地、分其部落”的实践中,藏族千百户部落人口规模越调整越少,而所封千百户头人(土司)数量则日渐增多
P284
利用藏传佛教,完善政教合一制度,是清朝统治藏区的一大基本方略
P290
藏族地区的政教合一制度,可溯源于10世纪后期的阿里古格王朝时期
P296
政教合一统治下的寺院,实际上是处于国家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之内且与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行的实体,也就是不同形式的具有自治性质的政治实体
P300
随着以河湟地区为重点的垦田的不断扩大,清代青海藏族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循化等地还推广了区田法即农作物轮换茬等新的农业技术
P307
清朝茶法分为三种:官茶、商茶、贡茶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