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星期六

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


王志强 俞丽娟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1-2081-5  2016年2月

P3
古文献《禹贡》、《史记•夏本记》记载,都称青藏高原地区式古代羌人旧地

P4
西汉时期式青藏高原诸羌内部迁移、分化和融合的重要时期

P5
赵充国,开始了汉朝在西部边疆大规模屯田活动,并由此揭开了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化汇聚、碰撞和交融的历史新篇章
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王朝都把屯田实边作为开拓、巩固西陲的重要国策

P6
鲜卑族(慕容)建立了土谷浑政权

P7
由于吐蕃政权对占领地采取了强制同化政策,不少羌人、土谷浑人及汉族军民被吐蕃化,荣光如“大吐蕃民族”中,藏族便逐渐成为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P28
“藏北雪山道”……将藏北高原盛产的湖盐运往天竺(印度)和尼婆罗(尼泊尔),因而这条先录又被称为“食盐之路”

P30
当“河西走廊”地区出现“群雄割据”交通梗阻的情况时,青海丝路却成为中西交通最重要的孔道而再度繁荣起来
河南道(土谷浑道)
武威道
合罗谷道
邯川道

P34
藏族自称“博巴”,按不同地区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及青海玉树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P35
羌族自称“日玛”(日麦、尔玛、尔麦)

P37
土族,藏族称其为“霍尔”。
史学界多主张土族是以土谷浑人的后裔为主体,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融合蒙古、藏、汉、回等民族成分,在明清时期形成民族聚合

P51
古羌人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就是在今青海省的湟水和甘肃省的渭水之间

P67
藏族自称“博”是源于高原古代居民所信仰的原始自然宗教“苯”这个名称
苯教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就盛行于高原西北部的象雄(阿里地区)
苯教以“冈仁波切”(冈底斯山)为崇拜

P69
苯教原始文化的象征符号——雍仲

P72
“年神”可能源于古羌人的自然信仰中的“羊图腾”

P77
当使用徒弟或占用徒弟时必须先供养“萨达”神。如在房屋开建时,必须在地基的四角埋下装有各种谷物的陶瓶,成为“下宝瓶仪”,借此保证房屋的安全和人员的健康

P81
系统苯教

P86
秦汉时期的羌人部落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即高原东部的河湟地区,陇南至川西北地区,丝绸羌中道的诸羌、氐地区

P90
居无定所以游牧为生者为“羌”,定居务农为生者为“戎”

P91
青藏高原地区的生产结构具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趋势,即从原来的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农业比重逐渐下降,畜牧业占有主导地位的经济类型

P97
汉代羌人的迁徙与先秦时代有所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政治原因多于经济原因

P107
(汉时)“丝绸之路羌中道”即丝绸南路青海道
以湟水流域为中心的“河湟道”,在两汉时又分成“河湟北道”和“河湟南道”,皆以陇西郡治临洮为起点
“河湟北道”由临洮北经金城兰州,过临津渡(今青海民和黄河渡口),顺湟水而行,西达青海湖
“河湟南道”北渡洮水至枹(上四下干,罕)(今甘肃临夏),过凤林渡(今甘肃炳灵寺东),溯漓水经羌地前进,再由清水河西北出三岔,渡黄河向西达青海湖
青海湖以西可分三道:一是溯布哈河越祁连山,沿党河顺下至敦煌;二是西出柴达木盆地,过葛斯山口,经婼羌至鄯善;三是西南经河湟至发羌、唐旌游牧处,形成后来的吐蕃道

P 116
土谷浑亦称为“吐浑”、“阿柴”,是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划出的一支

P117
土谷浑在西北羌人地区的发展过程,既是土谷浑人与羌人矛盾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以鲜卑人为中心与诸羌部落相互融合,以获取羌人支持与合作形成新的族群的过程

P121
土谷浑青海路,土谷浑河南道

P123
史书上还记载有土谷浑人曾获波斯马,引入青海,因而滋生新种良马骢

P125
就今日青藏高原的民族格局而言,“土族”和“蒙古族”从族源系统上很可能从源于东胡鲜卑人

P128
青藏高原的萨满教文化与漠北草原移民族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萨满”一词在通古斯语中意为“极为兴奋,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而只能够和“神”建立关系的人才可称为“萨满”

P143
苏毗……盛产盐

P145
“象雄”即是指两唐书中所载的“羊同国”
大小羊同——阿里三围——古格王朝

P147
党项族北迁
木雅人,夏尔巴人
吐蕃早期融合的部落民族“苏毗、党项、土谷浑、羊同”称为吐蕃内四族

P151
吐蕃在征服土谷浑后主要运用军事占领体制对“新开边”地区加以统治

P153
噶马洛——不得命令不能返回

P159
佛教由西域向南传入西藏大约应在隋唐初

P163
唐蕃古道

P166
桑耶寺有“三样寺”之称,源于其建筑艺术中藏、汉、印三种风格的结合

P167
唐蕃古道
茶马互市

P171
唃厮啰政权
青唐政权

P173
黄头回纥

P182
“青唐道”大致是从今新疆若羌及且末一带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即黄头回纥和草头鞑靼游牧地域,再经过环青海湖一带,过日月山,经林檎城到达青唐城

P183
宋王朝来说,熙河之役后,其战马则全部依赖熙、河、湟、鄯地区的吐蕃部落,茶马互市遂成为新兴的边境贸易

P189
佛、苯互相接近,日趋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西藏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的藏传佛教——“喇嘛教”
青藏高原上各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僧俗联合、政教不分的形式。而宗教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结合,又构成了以寺庙为中心的城镇,它既是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也是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P192
1247年阔端与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

P193
“因俗而治”

P194
政教合一制度的两个内容——宗教领袖+土官制度

P208
藏传佛教文化渗透到蒙古草原文化中,依然采用其在历史上曾多次运用过的吸收原有神祗为佛教服务的策略

P209
萨满文化中的开放性表演无疑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变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210
祭敖包(鄂博)仪式也是重要的萨满教遗俗,该仪式源于蒙古族先民们对没座具有神秘性物质的高山的崇敬观念……敖包一般位于高地、山口、交叉路口等被认为是当地神灵所在或汇合处,用石块和沙土以一定的方式堆积而成,上插树枝、旗杆及彩色布条。

P211
藏彝走廊

P222
元王朝十分重视前往西藏的通路畅通,把“茶马互市”为主干线的进藏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一路设置驿站进行管理
(明)“茶马互市”商品流向的改变,使卫藏地区与中原之间的交通由沿甘青西进的唐蕃古道,逐渐被由雕门入藏的川藏番道所取代

P227
(明)在藏区开始开始推行行都指挥使司行政建制,代表着真个藏区被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统一管辖体制中

P231
准噶尔,和硕特,土尔伯特,土尔扈特

P238
在青藏高原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各族群习惯把拘留于青海境内黄河已被的各胡系移民部落通称为“霍尔人”,其中主要是指土谷浑人和蒙古人

P240
嗢末暴动

P247
所谓格萨尔的出生地,是在德格左边、康地上部的林哇地区,此地名叫尼玛滚奇

P262
雍正十三年(1735)年,新疆战事结束……于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实行了近1000年的“茶马互市”制度废除,茶马司也变成了“茶司”

P262
清咸丰九年(1859),清西宁办事大臣福济奏准将移入河北的8个藏族部落(千布录、刚咱、汪什代克、都受、完受、曲加洋冲、公洼他尔代、拉安)共计18000余人安置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游牧,形成了今天的“环海八族”

P274
家西番

P282
“峨博祭”是青藏高原上最具有“草原萨满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相融合的高原山神信仰祭祀仪式

P310
风搅雪

P316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民族其居住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洞穴居、半穴居到穹庐式、平顶土房的进化过程

P317
庄廓院

P338
高原文化真正稳定下来的时间是在明清以后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