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星期日

The thorn Bird

The bird with the thorn in its breast, it follows an immutable law; it is driven by it knows not what to impale itself, and die singing. At the very instant the thorn enters there is no anwareness in it of the dying to come; it simply sings and sings until there is not the life left to utter another note. But we, when we put the thorns in our breasts, we know. We understand. And still we do it. Still we do it.
……
偶然瞄见书架上这本落满灰尘的小说,才想起原来自己是酷爱看小说之人……好吧,今晚放纵一下,看小说……


2017年4月29日星期六

慢行道

微博上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不知道当大人流的时候,有没有对交织冲突点的总量做优化……直觉以为车撞人的概率会很大……





其实你看到的并不是你以为的……


 




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青海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


陈新海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14-5537-1 2011年11月

P1
青海地区的农耕活动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以后,畜牧业生产活动主要在日月山以西地区

P3
土谷浑的经济基本上是以商业型游牧经济为发展方向的

P13
祁连山脉的山峰多在4000米以上,雄伟、高大,发育着现代冰川及冰蚀、侵蚀地貌。谷地和盆地则平坦宽大,水草丰美,为高原优良牧场

P15
形成以寒冷、干旱、多风为特点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P16
青海高原的气候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2. 气温日差大、年差小
3. 多雷暴、冰雹和雪灾

P20
青海植物区系具有典型的温带特征,而完全缺乏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的科属

P23
高山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栗钙土和灰钙土,棕钙土,灰棕荒漠土,高山灌丛草甸土,山地灰褐色森林土,高原沼泽土

P31
汉代以前青海的气候总体上以温暖湿润为主,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条件

P32
在青海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之后并无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当地的居民仍旧以部落或部落联盟形式结成自己的社会群体

P33
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

P37
青海环境的变化,是由气候的冷暖变化引起的

P39
河湟地区是汉民族较早进入青海高原的地区……三山夹两河
祁连,是匈奴语“天”的意思

P40
畜牧业有它自身的特性,即脆弱性和单一性,要弥补自然条件的固有的缺陷,只有通过贸易

P45
东汉政府移民的目的是明确的,通过移民来解决边郡人口稀少的问题,增加边郡的防御力量

P47
在青海较大规模的屯田是从(西汉)赵充国开始的
代田法

P65
大业五年(609年),炀帝西巡河右,大败吐谷浑
唐王朝则极力扶持吐谷浑以抵御吐蕃北上东进的势头
日月山,唐称赤岭,这条青海农牧自然分界线

P70
唃厮啰政权(青唐政权)
建立政权的青唐族人是由吐蕃人、土谷浑人、党项人等后裔构成的

P76
(唐宋)青海农业经济恢复时期的农业发展与前期已有些不同。首先,表现在农田面积上……基本在今市亩20万亩左右波动;其次,表现在农田的地域分布上

P79
陇山以西本是适于畜牧的地区

P108
历代王朝都在河西,陇右地区置苑牧马

P125
青海地区真正具有城镇功能的城镇的出现要晚在西汉时期

P126
在公元前59年,青海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城镇。迟至神爵二年,青海已有临羌县城、安夷县城、允吾县城、破羌县城

P128
两汉魏晋时期,青海城镇的空间布局的变化上具有不断向东展开的趋势

P135
土谷浑——都城伏俟城,青海湖西15公里,现共和县黑马河地区石乃海乡的铁卜加古城

P139
晋末到隋初,青海12座城镇,有的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有的则是政治需要的产物,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待这种政治需要消失以后,其城镇也随之消失
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原政权想统治游牧区的城镇,就如王莽所设之西海郡一样,存在的时间是不会太长久的

P140
元王朝在青海地区采取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管理方法

P142
青唐城在东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并成为国际性的商业都会

P143
隋唐之际,青海地区城镇文化仍以儒学为主体。吐蕃王国兴起之后,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导的吐蕃文化开始向青海地区渗透,特别是天宝十四年叛乱的发生,使吐蕃文化在这一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无论是在生活习俗上,还是语言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P144
青海城镇在产生和初步发展过程中,十分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外来移植性
中原城镇发展以较成熟的农业经济为基础,这一城镇特性移植到青海地区之后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P145
在两汉、魏晋至宋元时期青海城镇发展中,东西方经济的交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式不可低谷的
商贸活动成了土谷浑城镇长期存在的基础

P146
青海城镇空间分布上,一是分布在呈东西状的两条南北平行的农业带上,分布在农业带上的城镇又以政治中心为主,其次才涉及城镇的经济与文化方面;二是分布在“青海道”的交通沿线上,分布在交通沿线的青海城镇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依然存在,但其经济的作用则尤为显著,成为城镇发展的动力

P147
吐谷浑的城镇等级结构体系是建立在仿照中原政治制度与沿承“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制度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吐谷浑的城镇等级都由都城——旧都——戍城构成
唃厮啰政权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城镇等级结构中也表现出这一特性……城市的等级层次不明显……有些军事据点城镇只听命于自己的部落首领,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明显

P150
作为青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镇(不包括军事性较强的城镇),一般都是郡或县的治所所在地,在城址选择上也多侧重于地势开阔、水源较好的川谷或平滩地区,其城镇的外部形态多具有规则形

P157
我国古代都城的布局在北魏至隋唐时期发生了一次的变革,不仅都城布局从座西朝东转变为坐北朝南,而且重要的是从坐北朝南发展为东西对称、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

P158
唃厮啰在规划青唐城时,既以现实需要出发,改造旧城,又沿承了都城建筑文化,使青唐城整体布局呈西城东廓形式,微观上又有南北中轴线、东西对称的特点

P162
清代则废卫所制,实行府县制

P195
羌族是目前见于文献记载的生活在青海高原是哈格的最早的居民。
《后汉书•西羌传》

P196
汉临洮县西界也是“塞内”与“塞外”的分界,临洮西为羌族居住地

P198
羌族活动的区域,即东至今甘肃洮水以西,北部沿祁连山脉南麓至西北阿尔金山、昆仑山山脉,西南到邛崃山、大雪山等与西南夷接界,南部则到达黄河河源,也就是今青海省的果洛、玉树境内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地区,或更南的唐古拉山地区

P213
吐谷浑原属慕容鲜卑部族

P228
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也

P233
白兰是吐谷浑的重要后方

P235
党项部落的东部界线挡在今青海湖东侧的日月山、青海南山即阿尼玛卿山(积石山)一线

P237
从唐代初年的这些记载看,党项羌在唐代初年仍臣属于吐谷浑,是吐谷浑的附属部落之一

P240
党项羌由临洮、西平之西,东南移至青、甘、川之交的松潘之地,是在隋代完成的

P249
自清中期以后,青海蒙古族一直出于衰落的状态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

The True Believe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美)埃里克•霍弗  Eric Hoffer
(译)梁永安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33-7462-5  2011年6月

P003
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P020
“忠实信徒”(true believer),是指具有狂热信仰、准备好随时为一件神圣伟业牺牲的人……所有群众运动的初期追随者都以失意者(the frustrated)居多,以及失意者一般都是自愿参加群众运动的事实……

P033
一个人是不是欢迎改变,更重要的不在于是否掌握权力,而在于是否对未来有信仰

P034
他们必须知道怎样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个极不切实际的希望

P038
一个群众运动会吸引到一群追随者,不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求自我改善的渴望,而在于可以满足他们自我否定的热望

P040
群众运动的活力与成长,则有赖它能否满足成员自我否定的激情

P041
一个人愈是没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在逃离“自我”的同时,我们不是依偎着邻人朋友的肩,就是掐着他们的咽喉

P042
群众运动最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它可以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品

P043
除非准备好为某种东西而死,我们不会有把握自己过的是有价值的生活

P047
因为所有群众运动都是从同一类人中间吸收信徒,且吸引到的都是同一类型的心灵,所以:(一)所有群众运动是相互竞争的,一个群众运动增加多少追随者,就会让其他群众运动减少多少追随者;(二)所有群众运动都具有相互取代性。

P049
要阻遏一个群众运动,方法往往是以另一个群众运动取而代之

P050
移民可以提供失意者一些他们想从群众运动中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转变和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P051
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追随者会觉得他们正向一片应许之地迈进

P055
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P056
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全不尊重
这些被遗弃和被排斥的人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原材料

P061
凡是从早到晚都要为最起码生活操劳的人,不会有时间、心情取悲愤或造梦

P063
人的不满程度,看来是跟他与他热切渴望得到之物的距离成反比

P064
最能煽动人们行动激情的,就是宣传一个近在咫尺的希望
当一个运动已经得失,它就会转而强调一些远程的希望——一些梦想与愿景

P067
群众运动的首要之务是建立团结性和自我牺牲精神,而这两样东西都需要个人放弃其意志、判断和利益
狂热者对自由的恐惧尤甚于迫害

P069
有平等而没有自由,会比有自由而没有平等更能创造稳定的社会模式

P071
理想中的潜在信徒,应该是个独来独往的人,他不属于任何集体,没有泯灭自我的方法,无法靠团体来掩盖自己的渺小、无意义和寒酸

P081
当即有的集体纽带弱化,供一个群众运动兴起的条件就告成熟,并会最终建立起一种新的和更有活力的紧密集体

P084
健全的集体结构会对群众运动免疫,而瓦解中的集体结构则是群众运动萌芽的最佳环境

P087
对于一个习惯于安定的国家而言,从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要比从和平状态进入战争状态更困难

P088
在永久性的畸零人中,失意感最深的是那些有创作渴望却无法满足的人

P090
面对无穷机会的人要比那些选择有限、只能过按部就班生活的人更能接受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甚至革命的宣传

P094
对一个蓄意煽动群众运动的人来说,得知全民都有烦闷无聊之感,会比得知全民都饱受经济和政治剥削,更加感到鼓舞

P098
群众运动的宣传手法是唤起信徒一种悔罪罪犯般的情绪与心灵状态

P99
与尊重生命财产的人相比,罪犯在拥抱一件神圣伟业之后会更原意抛头颅、洒热血

P103
一个群众运动的活力系于信徒的团结一致、勇于自我牺牲

P106
想要培养出人们随时准备好战斗和赴死的心态,诀窍在于把个人从他的血肉之我(flesh-and-blood self)分离出来。有几个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把他彻底同化到一个紧密的团体;赋予他一个假想的自我;灌输他一种贬抑“现在”的态度;在他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设一道帷幕;通过诱发激情,阻止个人与其自我建立稳定的平衡

P111
他们不只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磨砺其追随者的意志,还知道同一个方法反过来用,可以折断其反对者的意志

P116
“荣耀”基本上是一个舞台观念

P118
大部分群众运动之所以会宣扬苦行理想,就是为了培养信徒对“现在”的藐视

P119
没有对美好的“未来”抱有深信不疑的信仰,对“现在”的贬抑就不会彻底

P126
激进派和反动派的混合,在从事民族复兴运动的人身上尤其明显

P128
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

P129
那些珍视“现在”并以全力抓住“现在”的人,正是最灭有能力保护“现在”的人。反之,那些鄙视“现在”、避之唯恐不及的人,却不用开口,就有所有“现在”的礼物与财宝投向他们

P130
自我牺牲的动力不可能是出于任何具体利益的考虑

P132
自我牺牲的精神往往是一种对现实认知有所不足的衍生物

P133
一种教义的有效性不由它的奥妙性、崇高性或正确性决定,二是取决于它把个人隔绝于其自我及世界的彻底程度……它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乐的”

P135
一个政权的稳定需要知识分子的效忠,而把教义条理化,是为了争取知识分子而不是促进群众的自我牺牲精神

P139
群众运动的结果造成的不只是一群紧密无间、无所畏惧的追随者,而且是一个同质的可塑体,可以任由主导者随意形塑

P146
军队的职责在于支持、保卫和扩大现在。群众运动则是为了摧毁现状

P149
在所有团结的催化剂中,最容易运用和理解的一项,就是仇恨

P150
那些精明得知道该怎样发动或推进一个群众运动的人,除了知道该提出何种主义纲领以外,还懂得怎样挑选一个敌人

P152
一个理想的魔鬼还应该是个外国人

P154
我们要宣扬什么主义信条时,真正要别人接受的不是我们的特定信仰,而是我们那种不可理喻的恨

P157
任何崇高(sublime)的宗教必然会让信徒产生强烈的罪疚感
一种宗教愈崇高,它孕育出的恨意就愈凶猛
恨意总是潜藏着钦佩

P163
憎恨不仅是促进团结性的方法,也是它的产物

P165
失意者的主要痛苦在于他们认为他们有了一个污损了、无能的自我。而他们的主要渴望,是抛弃这个可厌的自我,展开新的生活。他们用来实现这种渴望的方法,要么是寻找一个新身份,要么是把个人特殊性掩盖和伪装起来。而这两个目标都可以通过模仿实现
失意者缺乏自信的性格也会刺激他们的模仿性

P166
正因为大部分移民都是最贫贱的人,在本国是受鄙夷和排斥者,这极其异质的数百万人才能融合得那么彻底和那么快

P169
一个彻底团结的群体因为具有高度的模仿性,其弹性和适应能力也十分强大。它要采取革新措施或改变方向都轻而易举

P170
高明宣传家所做的事只是把听众心中业已徐徐成熟的意见和情绪引发至沸腾翻滚的程度而已。他呼应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

P171
感情奔放的胡言乱语和响亮的口号,要比逻辑无懈可击的精确言辞更能引起失意者的共鸣
为了以防万一,一个群众运动必须有所准备,以便在人们不再相信它时,用武力使他们相信

P174
人需要有狂热的信仰才能使他的懦弱站得住脚

P179
愈是容易受质疑的教条,其传教的冲动就愈强烈……理论与实际愈是矛盾的群众运动,就愈是热衷把自己的信仰加诸别人

P183
(领袖)需要的主要条件如下:大胆破格,以桀骜为乐;钢铁般的意志;狂然相信自己掌握了唯一且独一的真理;相信自己是命定的领袖,总是受命运之神眷顾;具有强烈憎恨别人的能力;藐视现在;懂得利用人性弱点;喜欢排场(壮观的场面和典礼仪式);厚颜无耻,可以完全不顾前后一致和公道公理;认识到追随者渴望的是集体性,而且再多的集体性也不为过;有能力赢得和维持一群能干助手的绝对忠诚

P188
“别管理由”被所有的群众运动视为最强烈的忠诚标志

P189
对失意者来说,不用负责任比不用受约束更有吸引力

P190
失意者子所以追随一个领袖,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相信他可以把他们带到一片应许之地,不如说是因为领袖可以把他们带离开他们不想要的自我

P193
思想人(men of thought)彼此很难共事,但行动人之间却很容易发展出同志情谊

P197
一个有自卑感的人特别容易看出别人的短处

P199
集团成员间的相互猜疑不但不会影响集团的力量,甚至几乎是这种力量的先觉条件……这是因为相互猜疑可以带来相互恐惧,而这种相互恐惧会像一个铁环套那样把大家紧紧套在一起,不容谁逃逸,同时也会在他们软弱的时候撑着他们

P201
团结化是一个减损多于增益的过程

P211
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无可救药的不安全感

P213
若是一个言辞人的崇高地位收到当权者恰如其分的承认,他往往会找出各种高尚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站到强者一边,打压弱者

P215
古代中国的稳定性是官僚系统与文人紧密结合的结果

P232
一个群众运动一般都是由言辞人为前驱,由狂热者实现,再由行动人加以巩固

P234
群众运动活力阶段的生命力来自对抗和彻底改革的渴望,但最后阶段关心的主要是制度化和维系业已赢得的权力

P236
新秩序应该建立在人的脖子上而不是心坎里

P237
极端独裁者看来在一个组织的诞生阶段和衰落阶段都是最容易出现的,因为它可以让尚未定型的东西定型,或让行将解体的东西暂时稳住

P245
一个群众运动所利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往往是原创自该运动的外部,有的是过去的产物,有的是迄今还被应用

P246
把共产实验的成功归功于非共产世界中不受拘束的创造力,大概不是胡说
一个目标具体而有限的群众运动,其积极阶段之持续时间,比一个目标朦胧而不确定的群众运动要短










2017年4月23日星期日

藏野驴

哈拉湖无人区的藏野驴,常跑野外的最佳回报……多亏了老梁把炮借给我……唯一没搞明白的就是,野驴都是群居动物,为毛这家伙一人在湖边乱跑?难道就是为了过来让我拍照?



 



2017年4月22日星期六

青藏历史移民与民族文化的变迁


王志强 俞丽娟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1-2081-5  2016年2月

P3
古文献《禹贡》、《史记•夏本记》记载,都称青藏高原地区式古代羌人旧地

P4
西汉时期式青藏高原诸羌内部迁移、分化和融合的重要时期

P5
赵充国,开始了汉朝在西部边疆大规模屯田活动,并由此揭开了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化汇聚、碰撞和交融的历史新篇章
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王朝都把屯田实边作为开拓、巩固西陲的重要国策

P6
鲜卑族(慕容)建立了土谷浑政权

P7
由于吐蕃政权对占领地采取了强制同化政策,不少羌人、土谷浑人及汉族军民被吐蕃化,荣光如“大吐蕃民族”中,藏族便逐渐成为黄河上游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P28
“藏北雪山道”……将藏北高原盛产的湖盐运往天竺(印度)和尼婆罗(尼泊尔),因而这条先录又被称为“食盐之路”

P30
当“河西走廊”地区出现“群雄割据”交通梗阻的情况时,青海丝路却成为中西交通最重要的孔道而再度繁荣起来
河南道(土谷浑道)
武威道
合罗谷道
邯川道

P34
藏族自称“博巴”,按不同地区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及青海玉树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

P35
羌族自称“日玛”(日麦、尔玛、尔麦)

P37
土族,藏族称其为“霍尔”。
史学界多主张土族是以土谷浑人的后裔为主体,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融合蒙古、藏、汉、回等民族成分,在明清时期形成民族聚合

P51
古羌人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就是在今青海省的湟水和甘肃省的渭水之间

P67
藏族自称“博”是源于高原古代居民所信仰的原始自然宗教“苯”这个名称
苯教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就盛行于高原西北部的象雄(阿里地区)
苯教以“冈仁波切”(冈底斯山)为崇拜

P69
苯教原始文化的象征符号——雍仲

P72
“年神”可能源于古羌人的自然信仰中的“羊图腾”

P77
当使用徒弟或占用徒弟时必须先供养“萨达”神。如在房屋开建时,必须在地基的四角埋下装有各种谷物的陶瓶,成为“下宝瓶仪”,借此保证房屋的安全和人员的健康

P81
系统苯教

P86
秦汉时期的羌人部落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即高原东部的河湟地区,陇南至川西北地区,丝绸羌中道的诸羌、氐地区

P90
居无定所以游牧为生者为“羌”,定居务农为生者为“戎”

P91
青藏高原地区的生产结构具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趋势,即从原来的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农业比重逐渐下降,畜牧业占有主导地位的经济类型

P97
汉代羌人的迁徙与先秦时代有所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政治原因多于经济原因

P107
(汉时)“丝绸之路羌中道”即丝绸南路青海道
以湟水流域为中心的“河湟道”,在两汉时又分成“河湟北道”和“河湟南道”,皆以陇西郡治临洮为起点
“河湟北道”由临洮北经金城兰州,过临津渡(今青海民和黄河渡口),顺湟水而行,西达青海湖
“河湟南道”北渡洮水至枹(上四下干,罕)(今甘肃临夏),过凤林渡(今甘肃炳灵寺东),溯漓水经羌地前进,再由清水河西北出三岔,渡黄河向西达青海湖
青海湖以西可分三道:一是溯布哈河越祁连山,沿党河顺下至敦煌;二是西出柴达木盆地,过葛斯山口,经婼羌至鄯善;三是西南经河湟至发羌、唐旌游牧处,形成后来的吐蕃道

P 116
土谷浑亦称为“吐浑”、“阿柴”,是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划出的一支

P117
土谷浑在西北羌人地区的发展过程,既是土谷浑人与羌人矛盾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以鲜卑人为中心与诸羌部落相互融合,以获取羌人支持与合作形成新的族群的过程

P121
土谷浑青海路,土谷浑河南道

P123
史书上还记载有土谷浑人曾获波斯马,引入青海,因而滋生新种良马骢

P125
就今日青藏高原的民族格局而言,“土族”和“蒙古族”从族源系统上很可能从源于东胡鲜卑人

P128
青藏高原的萨满教文化与漠北草原移民族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萨满”一词在通古斯语中意为“极为兴奋,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而只能够和“神”建立关系的人才可称为“萨满”

P143
苏毗……盛产盐

P145
“象雄”即是指两唐书中所载的“羊同国”
大小羊同——阿里三围——古格王朝

P147
党项族北迁
木雅人,夏尔巴人
吐蕃早期融合的部落民族“苏毗、党项、土谷浑、羊同”称为吐蕃内四族

P151
吐蕃在征服土谷浑后主要运用军事占领体制对“新开边”地区加以统治

P153
噶马洛——不得命令不能返回

P159
佛教由西域向南传入西藏大约应在隋唐初

P163
唐蕃古道

P166
桑耶寺有“三样寺”之称,源于其建筑艺术中藏、汉、印三种风格的结合

P167
唐蕃古道
茶马互市

P171
唃厮啰政权
青唐政权

P173
黄头回纥

P182
“青唐道”大致是从今新疆若羌及且末一带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即黄头回纥和草头鞑靼游牧地域,再经过环青海湖一带,过日月山,经林檎城到达青唐城

P183
宋王朝来说,熙河之役后,其战马则全部依赖熙、河、湟、鄯地区的吐蕃部落,茶马互市遂成为新兴的边境贸易

P189
佛、苯互相接近,日趋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西藏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的藏传佛教——“喇嘛教”
青藏高原上各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僧俗联合、政教不分的形式。而宗教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结合,又构成了以寺庙为中心的城镇,它既是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也是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P192
1247年阔端与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

P193
“因俗而治”

P194
政教合一制度的两个内容——宗教领袖+土官制度

P208
藏传佛教文化渗透到蒙古草原文化中,依然采用其在历史上曾多次运用过的吸收原有神祗为佛教服务的策略

P209
萨满文化中的开放性表演无疑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变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210
祭敖包(鄂博)仪式也是重要的萨满教遗俗,该仪式源于蒙古族先民们对没座具有神秘性物质的高山的崇敬观念……敖包一般位于高地、山口、交叉路口等被认为是当地神灵所在或汇合处,用石块和沙土以一定的方式堆积而成,上插树枝、旗杆及彩色布条。

P211
藏彝走廊

P222
元王朝十分重视前往西藏的通路畅通,把“茶马互市”为主干线的进藏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一路设置驿站进行管理
(明)“茶马互市”商品流向的改变,使卫藏地区与中原之间的交通由沿甘青西进的唐蕃古道,逐渐被由雕门入藏的川藏番道所取代

P227
(明)在藏区开始开始推行行都指挥使司行政建制,代表着真个藏区被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统一管辖体制中

P231
准噶尔,和硕特,土尔伯特,土尔扈特

P238
在青藏高原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各族群习惯把拘留于青海境内黄河已被的各胡系移民部落通称为“霍尔人”,其中主要是指土谷浑人和蒙古人

P240
嗢末暴动

P247
所谓格萨尔的出生地,是在德格左边、康地上部的林哇地区,此地名叫尼玛滚奇

P262
雍正十三年(1735)年,新疆战事结束……于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实行了近1000年的“茶马互市”制度废除,茶马司也变成了“茶司”

P262
清咸丰九年(1859),清西宁办事大臣福济奏准将移入河北的8个藏族部落(千布录、刚咱、汪什代克、都受、完受、曲加洋冲、公洼他尔代、拉安)共计18000余人安置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游牧,形成了今天的“环海八族”

P274
家西番

P282
“峨博祭”是青藏高原上最具有“草原萨满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相融合的高原山神信仰祭祀仪式

P310
风搅雪

P316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民族其居住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洞穴居、半穴居到穹庐式、平顶土房的进化过程

P317
庄廓院

P338
高原文化真正稳定下来的时间是在明清以后


RP

此次出门真是RP低的爆表,来的时候因为西宁下雪晚点,今天是上了飞机都坐下了,通知说上海浦东流控,有被赶下了飞机,起飞时间还不知道……



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走出无人区的最高奖励……


无人区

险象环生的寻找格萨尔王之哈拉湖之行……今天的现场几乎全是在海拔4000的无人区 。祁连山脉的雪水开始融化了,看似结实的冰面下暗流涌动……刚进山就压塌了一块冰面(倒数第二张),回来的时候白茫茫一片,看着这个冰窟窿,到处找不到路基的痕迹,几近绝望。手机根本没有信号,还是司机小索厉害,终于冲了出来……规划不容易,都是在拿生命跑现场



 


 









 

牛杂碎

吃完杂碎,进山,接着找格萨尔王……


寻找格萨尔王之卢森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