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9日星期四

看过风水的拉德芳斯?

刚到巴黎的第二天,在半梦半醒之间,就被赶上大巴,直奔这次法国培训的首站——位于拉德芳斯(La Defénse)的法国装备部,现在应该叫做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规划部,进行我们的开班仪式。

说实在的,直到上大巴,对于巴黎的印象都是乱七八糟的,机场混乱的流线,移民局似乎没有睡醒的移民官。站在旅馆的窗口,看着塞纳河上陈旧的管道桥,好像离我所梦想的巴黎实在是有些距离。

拉德芳斯,其实这个地名所反映的故事,就如同这里的建筑风格一样,似乎和整个法国的浪漫气质极不相符。说是在十八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有一小队法军士兵在这里孤军奋战,直到弹尽粮绝,全部阵亡。为了纪念这队英勇的、大概也是不常见的法国士兵,这里就被叫做La Defense,法文防卫的意思,一直到现在。

虽然对于拉德芳斯,在读书的时候就有所了解,心理早有所准备,但是站在拉德芳斯广场上,看着周围非常熟悉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办公楼,还是难以和东边遥遥相对的巴黎老城相联系起来。看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法国人开始建设这个宏伟的巴黎副中心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太多的文脉,只是想搞些技术上很牛×的东西,所谓的高架、地面和地下三层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系统,干干净净的地面道路,没有任何的路边停车。然后就是那个全世界都闻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丹麦建筑师奥托·冯·斯普里格森(Otto van Spreckelsen)设计的大拱门(Grande Arche),虽然照片上看着是一个很漂亮的建筑物,但是当你站在那个巨大的洞里的时候,尤其是在冬天,你不会为这个建筑而感到丝毫的兴奋,只会觉得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风洞,吹得你几乎站不住脚,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你才会明白地面上那些迷宫似的玻璃墙是干什么用的了,很简单的一个功能——挡风。

其实站在拉德芳斯的大拱门下,很直接的就联想到了国内领导们经常要求我们做的新城的大广场和标志性建筑物,不知道这个拉德芳斯算不算也是一个形象工程?也许这些东西拍成照片是很好看,但是人呆在这里确真是相当无聊。相比之下我会更喜欢那个嘈杂纷乱、到处都是路边的咖啡座的巴黎老城,喜欢在暖暖的冬日下,晒着太阳,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无聊的看着街上匆匆而过的法国美女。巴黎原本就该是散漫的而富有人情味的。如果真要是看这种无聊的现代建筑,我会选择去美国,而不是巴黎。

在拉德芳斯兜了半天,回来以后,查了半天的资料,最终还是没有搞明白为什么大拱门不是正对着凯旋门——香榭里谢大街——协和广场这个轴线,而是往南偏了5度。这里面的缘由究竟如何?始终还是一个秘。难道法国人也是为了风水问题而搞了一个这么屁股坐歪的大拱门?还是因为没文化品位,自己都不好意思面对厚重的凯旋门,而只好扭过头去?

为了纪念那英勇战死的一小队法国士兵而建的La Defense雕塑,不过曾经高大的雕塑在高架交通平台的重压之下,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一眼就看得到了

从凯旋门方向看拉德芳斯的大拱门,好像的确有点歪

没有人气的拉德芳斯广场,如果不是有这些圣诞节摊位的话,更加冷清,夜晚几乎没有人

如果不说,知道这是在巴黎吗?

大拱门(东侧)

大拱门(西侧)

大拱门(西侧)

从墓地上方的栈道看大拱门(西侧)

现代派的建筑+古老的墓地,倒还有些意思,这是中国绝对不会有的

拉德芳斯的总平面,大拱门是向南歪的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陆续续做的拉德芳斯的方案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陆续续做的拉德芳斯的方案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陆续续做的拉德芳斯的方案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陆续续做的拉德芳斯的方案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陆续续做的拉德芳斯的方案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陆续续做的拉德芳斯的方案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陆续续做的拉德芳斯的方案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陆陆续续做的拉德芳斯的方案

有点令人失落的凡尔赛宫

28日下午,满怀着一种莫明的兴奋心情来到了凡尔赛宫,这个欧洲古典主义园林的经典之作,也是Andre Le Notre的巅峰之作。当年在同济读书的时候,没有少研究这个经典的法国规则园林,今天终于有机会来亲自看看这个自己在文章里提到多次的地方。

记得当年在文章中对同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与法国古典园林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巴洛克设计风格主要起源于意大利,在设计上一反人文主义的明快均衡之美,抛弃了和谐安排的理念,力图揭示出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在造园上反映为用漩涡和动态的S形、曲线形和波浪形来表现平面布局,其代表作是位于罗马东南的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法国古典主义是在君主专制体制鼎盛的条件下产生的,其设计理论基础是唯理论,认为美好的事物应当是简单明了和合乎比例的,在造园中感性的多样化应当让位于理性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并直接地表现于法国古典规则式园林的设计之中。这相反的两极,反映了17、18世纪造园发展中的矛盾。事实上,巴洛克偏重于激情,是非理性主义的;相反古典主义则是理性主义并偏重于理智的。巴洛克的代表者们反对规则的绝对主义,为了达到造园形式的表现力和生动活泼宁可牺牲规则;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们则在一切创作中格守严格的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时,这也反映了二者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古典主义以其严格的、规范化的规则体系限制了生机勃勃的造园创作;巴洛克则因热衷于强烈的对比而很快的蜕变为寓意体和肤浅的象征性,在造园上则进一步反映为洛可可风格。”

但是当我站在凡尔赛宫的平台上,看着这神往已久的法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的时候,震撼之余,心中却是一丝淡淡的失落。以前总是对着那张经典的总平面图来研究,总觉整个园林给人的就是一种复杂几何之感。可是当自己亲眼看到的时候,除了大运河所在的这条中轴外就根本感觉不到整个园林的总体布局,实在是尺度太大了。无论是自己站在何处,都很难找到原本的几何轴线对位关系,唯一感到的就是自己的渺小,这简直是一个军队操练的地方,而不是供人休憩游戏的地方。

也许当年太阳王路易十四面对着形式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也就是想用这个尺度大的惊人的园林给来者以当头棒喝,在气势上给人以威慑;也就是要用这个连数丈高的乔木都修建的整整齐齐的规则园林来强调其皇权的至高无上。园林真是人内心世界的最真实的写照,表现的都是平时自己得不到的向往。就如同中国的皇帝老儿在芸芸众生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秩序的绝对控制,所以其在布局规则方正的皇城中的园林布局是如此的自由,向往的是平时自己看不到的自由山水。


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前的雕塑


几乎是一望无际的大运河中轴线

大运河中轴线

大运河 Grand Canal

大运河 Grand Canal

大运河 Grand Canal


秋泉 Bassin de l’Automne

冬泉 Bassin de l’Hiver

镜泉 Bassin de Miroir d’Eau


阿波罗泉 Bassin d’Apollon

阿波罗泉 Bassin d’Apollon

不知道怎么修剪的高大乔木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巴黎圣母院

2007年11月26日下午,趁着装备部培训课程的空隙,来到了巴黎的中心,也是法国公路系统的零点(Zero Point)——巴黎圣母院。

其实巴黎圣母院所在的斯德岛(Ile de la Cité)与其说是巴黎的中心不如说是巴黎的起源地更加合适。据说公元前3世纪左右,巴黎西人在往来于塞纳河畔的过程中看上该岛并定居于此,那是这个岛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琉提喜阿”。后来,罗马人来到此地,修起了道路、水道、宫殿等,作为其喜爱的居住地之一。为了纪念最早居住在该岛上的“巴黎西人”,罗马人将“琉提喜阿”改名为“巴黎”。

而对于巴黎圣母院,从小更多的是从雨果的同名小说中得知的,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和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后来是外国建筑史的蔡琬瑛先生对其建造背景、建造过程等的详细介绍。

站在圣母院广场上看着秋日的夕阳下,光影、色彩不断变化的巴黎圣母院,真想静静的坐在广场上,好好在这个由金色的秋叶和建筑夕阳下的金色反光所构成的金色的环境中,仔细感受一下向往已久的巴黎的浪漫气息,只是恼人的领队又在叫唤了,看来只有下一次了。

坐在巴黎圣母院里,又一次让我重温了天主教教堂肃穆而忧郁的气氛。对于这种天主教教堂里的气氛我并不陌生,在墨西哥、在巴西、甚至在南韩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巴黎圣母院大概是我所见过的天主教堂里天花升的最高的一个教堂,配上昏暗的环境、梦幻的窗花和空灵的唱诗歌声,真是给我一种很迷茫的感觉,人生苦短,不知为何。在这空灵和昏暗的氛围中,让我不禁想起了往事中众多的遗憾之处,觉得人生真的有时候是非常无聊的一件事情,不知道终日的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若有一天我要畔依天主教,我宁可选择巴西萨尔瓦多(Salvador)黑人教堂中欢快愉悦、能够让人对明天产生希望的、贫穷的天主教,也不愿意加入巴黎圣母院这种只能引起人的忧伤、对现实只有放弃的富有的天主教。现实人生已经如此苦短,我们为何还要拼命难为自己?










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

秋日雷山—乌东

2007年11月11日上午,有一次来到乌东。巧的是上次丝毫不动的水车,这次叽叽嘎嘎的开始工作了,甚是好玩。

水车


水车

传统的石磨,用来碾米的,简直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不错选择

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