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星期日
哈佛中国史-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 The Early Chinese Empires: Qin and Han
(美)陆威仪 Mark Edward Lewis
(译)王兴亮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78-7-5086-6484-2 2016年10月
P2
总体来说,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如同古希腊和古罗马之于西方。
P9
这种由帝国出资的大规模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中国华北的政治经济结构
P17
关中出将,关东出相
P18
楚国虽已成为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但它有着独特的艺术、文学和宗教信仰传统……汉帝国传承自楚文化,许多西汉王朝的审美品位,比如宫廷服饰、音乐和诗歌都来源于这种南方文化
P19
由政府统治地方行政区域的模式是商鞅从晋国引进的,但是秦国把这个制度落实得比他的竞争对手们更为彻底
P32
第一,它们使扩大军队规模成为可能……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和越国在他们向北扩张的过程中,把对步兵的倚重带到黄河流域……大量由农民组成的步兵部队在公元前4世纪增加了骑兵部队,取代了贵族驾驭的战车部队
第二个变化是城邦……随着城邦的消逝,建立在旧的城市基础上的贵族们失去了其在城邦政治秩序中的核心地位,与他们在军队失去地位一样
第三商鞅的政策为国民建立了一套以兵役为基础的统一的管理制度
商鞅的最后一个主要变革是家里的一个道路网
P34
商鞅变法摧毁了周朝形成的城市与乡村的社会和制度障碍……这种对军事和秩序的认同,以及发动整个社会致力于军事征服,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建立的基础
P49
国家想要保持秩序,人民就必须变得弱小,而只有持续地把他们的财富和力量用于战争之中,才能使得他们一直弱小下去
P54
秦政府深信一个统一的帝国需要一个统一的信念,它力图通过减少人们和书籍的联系,来控制政治思想的统一,但并没有对书籍进行系统的毁灭
P86
市场是人们能够大规模集会的地方,它是最有条件成为统治者向民众传递信息的场所
P135
(匈奴)这个系统的最根本特征——分封制左右(东和西)两种职位的对比与制衡、十进制单位的军队机构,以及议会中少数高级成员的存在——在后代的中亚国家管理系统中反复出现
P137
汉人总是背负一种责任感,而游牧民则只看到自身的利益
P139
它假定中华文明在根本上统一的依据是它和游牧民族的区别,从而把地域差别减弱到了次要的因素。通过发明“中国/游牧民族的对立”这样一个概念,中国第一次呈现出一个统一体的面貌,这种两极概念在后代中华文明中仍旧是核心的内容
P142
在公元前一世纪这个阶段,中国军队开始由农民募兵转化为一支以职业军人、游牧民以及刑徒构成的军队
P144
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中国和西域地区存在大量的贸易,俗称“丝绸之路”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线路在汉朝第一次派使团前往中亚之前则根本不存在……不仅“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伙伴们不知道对方,而且没有商人能够穿越整个贸易线
P153
在汉朝末年,游牧民附属国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P156
在汉代最终灭亡的时候,佛教经典经由中亚和东南海路到达了中国
P157
秦国特别制定了税收政策来鼓励大家庭的分家析产,把核心家庭建成为社会最基层的单位……汉代早期延续了这种政策,小的核心家庭成为西汉社会居民和劳动力最基本的单位
P207
中国历史文献中首次提到佛教是在公元65年
P230
成文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P232
法律集中在皇帝对官吏的控制方面,普通人则居于次要的地位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