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星期一

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像


王甫昌
群言出版有限公司 ISBN 957-28990-1-5  2003年

P4
关于“族群”,有一个最引人注意、与其他团体最不一样的地方:族群对于成员凝聚力的要求,以及它对于成员行为的影响非常大

P10
族群是指一群因为拥有共同的来源,或者是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或语言,而自认为、或者是被其他的人认为,构成一个独特社群的一群人……族群对于其他团体的认同,最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强调成员之间的“共同来源”或“共同祖先”(common descent),做为区分“我群”与“他群”的标准

P12
作为一个团体认同,族群另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它通常式一种相对性的认同

P13
如果没有直接的利用冲突,再大的文化差异可能也只是造成无关紧要的差异感,不会产生直接的“相对性”

P14
族群的第三个特色是“族群”通常是弱势者的人群分类相像
族群意识中的第一个理念元素是“差异认知”
第二个层次的族群意识元素是“不平等认知”
族群意识的第三个元素是“集体行动必要性认知”

P18
族群一般被认为是在“国家”或“民族”的范围内,具有不同文化的社会团体

P20
族群的分类方式使我们认为,不同的族群只是有不同的文化,族群与族群之间,不见得有什么高下的排列,也没有哪一个族群一定比另外一个族群优秀;彼此之间只是有差异,并希望能够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或者特性

P23
近代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集中不同的看待“他人”的方式。第一种是“种族主义”式(racist)的看待方式
第二种是“民族主义”式(nationalist)的分类方式
第三种,“族群”的分类方式

P35
文化差异和人群分类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由需要区分人群之社会脉络来决定的……因此,差异本身并不足以造成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人群分类,竞争或冲突才是主要因素

P36
族群分类因此常常根据运动目标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P37
文化与族群的关系可能是反过来的:是因为今天区分人群的需要,才使我们取追溯历史,才去强调某些历史细节与文化内容;而这些区分人群的做法,才是让这些差异被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P39
以国家为主要诉求对象,要求保障个人即团体的权利,可以说是当代族群迥异于过去其他人群分类之间竞争与冲突的特色

P41
这种当代的政治结构,使得族群运动工作者在运动过程中,有了一项新的任务:必须同时说服国家、自己族群的成员,以及外族群的成员,自己的族群构成一个特殊的、值得保存的社会群体,因此国家应该设法保障团体的文化权利(语言文化及历史记忆)

P45
族群认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可以让人们觉得自己归属到一个有传统且有未来目标的大社群中

P47
“族群认同”的第二个功能,就是界定出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团体

P50
“族群”并不是因为有一些本质性的特质,所以才“存在”。族群团体其实是被人们的族群相像所界定出来

P61
族群并不是“团体”,它是一套关于“如何分类人群的意识形态”

P89
“族群相像”是当时民主化政治诉求的副产品

P165
民族相像冲突另外一个重要的族群基础,则是担心自己的族群未来成为弱者

P167
由族群相像的特性来看,它同时兼具了“现代”与“传统”的特性。族群相像的“现代”特性,表现在这种人群分类相像所预设的人群之间的关系,是以“现代国家公民权利”为前提,要求平等的对待所有的族群,特别是弱势族群。它的“传统”特性,则是在于这种相像通常会诉诸一套关于“共同祖先”、“共同来源”或“共同文化”的说法,作为界定族群团体界线,区分我群、他群的标准

P168
运动者在提出族群意识的论述时,事实上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史实的限制,二是有相当的主动性可以根据某种论述的需要,选择性的强调或忽略某些史实

P170
对于弱势者来说,族群认同式能够让他们在觉得受到不平等待遇时,凝聚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改变共同处境的动员手段

P172
族群运动只是发动与促成族群变迁的机制,由它所构建出来的认同、认知架构、将会回过头来影响当初让运动成为可能的社会与文化结构与条件

P173
如果能够明白:族群意识的构建,不是在唤醒一个“沉睡的”、“既存在”的族群认同,而是在创造一个“崭新的”、“从未真正存在过的”人群分类思考方式,那么,我们或许比较有可能超越关于谁是、谁不是族群的文化或历史内容的辩论,而真正去面对:“为什么这样的思考方式(族群意识)在当下出现?它期望达到的当下目的是什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