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星期六

民族相像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


李列
人民出版社 ISBN 7-01-005584-X    2006年6月

P1
民族生存的基本方式,一是凭借一定的自然环境占有一片独特的自然空间;二是创造体现本民族特征的文化空间;三是与其他民族以各种方式并存

P6
1928年杨成志深入彝区调查,是开彝族研究探索和实践先河的重要标志

P9
民族主义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有别于“天下王朝”的现代民族国家,从传统的天下世界观转向现代的国家世界观,达到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的认同

P11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民主主义

P77
若站在中国西南民族的研究上,我们想得到些结果时,便应把一切中国书籍(我以为对外国书也要一样)掩盖起来,实地去从事深究和考察的正式功夫(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史中的罗罗族》,载《地学杂志》第1号,第45页,1934年版

P113
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羁縻政策,经济上的轻徭薄赋和屯田政策,文化上的教化政策……(说明这些)政策的制定、实行式符合边疆的实际情况的,因而对当时边疆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化的手段是施教,施教的目的在于同化

P116
在不平等的社会事实中,容易出现两种民族主义倾向,一种是大民族主义,一种是地方民族主义

P117
民国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始终缺乏理论准备和实际措施,从民族理论上看,主要表现为对民族问题长期性的拒斥和否定,从民族实际工作来看,缺乏对西南民族研究和管理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P123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使彝族士绅失去了通向上层特权的希望。为了寻求新的出路,大批彝族青年纷纷进入城市,接受新式教育

P145
岭光电,彝族教育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社会上受人尊敬;二是……“可说时势不能造英雄,只有英雄去造时势”

P146
施教的过程,就是国家的文化权力向彝族社会逐渐展开和渗透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文化权力的代表与地方精英人物共谋,达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交流与吸纳,当渗透过程透过地方文化社会文化界限分明的空间关系,形成一定的格局——政治权利和文化认同的格局——民众教育和文化演变的互动关系便逐渐展开

P164
“中国化”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保持学术上的独立单位和保持本土的特色为本土服务,另一方面要注意学术的普遍性,或者说世界性,使本土人类学能与世界同行交流,并为世界做出贡献

P170
中国早期的民族学的教学研究,基本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

P194
在一定意义上,民族志作者是在自己的“此地”和对象的“彼地”之间传递知识的信使,而且很多民族志学者都来自“此地”甚至“外地”,只有极少数出自“彼地”

P201
不管把自己放在何种位置和角度,民族学家在田野过程中要让自己真正融入“他者”的世界而没有“距离”,说到底只是一种内心的学术理想和学者的自我意识

P207
均衡理论认为,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无论如何变动,都始终趋向维持一种均衡状态

P230
杂区经济

P324
“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

P349
(马学良)创立“四行译法”……翻译彝文古籍时,分四行排列,第一行为彝文原文;第二行为国际音标注音;第三行为逐字汉译;第四行为汉文意译(酌情加例子)

P363
土司品衔有四级:土司,土官,土弁、土屯

P396
对精英来说,主要是想摆脱和纠正历史和现实中对彝族各种各样的评说和想像,恢复和重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并通过清算自己历史中被“异邦”在了解和研究中增加的“想像”成分,找到自己的民族在整个民族国家进程中的真实处境

P411
这些民族精英在教育程度、生活习性乃至思维方式、言说方式上,都与来自汉民族的学者官员而不是本民族的底层人民有着更多的共同点

P434
在跨文化实践中,汉文化在各民族地区从来没有逃脱过“少数民族化”的命运,而是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被进行了“土著版”的大幅度改写,经过众多民族族群的扬弃,又以负载着各民族鲜明特征的文化实际直接被整合进了中国自身的知识体系与现实需要之中,既是中国文化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中国本土文化权力运作的一种形式,又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中鲜活的重要因素

P436
文化“自观”位与文化“他观”位的视角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