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的世界史
(日)杉山正明,(译)黄美蓉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ISBN 978-7-5158-0813-0, 2014/4
P13
若将游牧当作生活的必须结果来看,游牧及游牧社会造就了几个明显的性格:机动迁徙、群居、还善于射御之术。
P17
作为国家核心的游牧民集团,原本既是集聚了各个团体、种族及势力混合而成的“政治集团”或“政治联盟”为一般。当她发展成类似“帝国”的统御广阔疆域政治权力时,已可以说是由多元种族或文化、社会并存一同混合而成的复合体。
P70
为了“现在”而有历史
P73
游牧民的军事化,促进“中国”迈向统一之路。两者在相互牵动的情况下进行。总之就是一个“历史世界”
P137
初期的唐朝政权可说是个具有异常高度历史意识的政权。
但是,唐朝想要表明真正的统一王朝只有唐这件事。尤其是李世民更是这种想法。不仅在中国,就算是在世界史上也没有类似李世民搬希望自己在后世留下完美姿态的人。
P167
安史之乱是跨越地区及文明框架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新时代的先驱
P184
游牧国家很容易整合,也很容易分裂。
P191
北京
(北京),就是这个被称为大都市的巨大城市,即便相较于其他朝代所建设的首都城市之规模并未特别突出,但总而言之是将欧亚大陆在蒙古的手上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整合为一个世界的象征性之存在证据。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以“蒙古时代”为界线。
P193
在“陆地帝国”方面已经成为人类史上最大帝国的蒙古,随着在忽必烈时代又更进一步地向外扩大接近一倍的同时,也变得带有“海洋帝国”的性格。多元复合体的蒙古也渐渐趋向成为“海陆帝国”
关于游牧民及其国家,虽然整体来说是覆盖着负面评论,但其中却有极度过分者。原因就是在无意识之间先有了“坏人”、“蛮族”或“瘀血的文明破坏者”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偏见。
P201
对于成吉思汗及其“政府”首脑部来说,最大的战利品应该有两点:第一是让之前处于敌对状态的各路牧民集团根据自己订定策立的作战计划而采取组织行动;第二是借由长达六年间的离乡团体生活,让这些牧民们拥有对于“蒙古”的共同意识。
P202
成吉思汗有点超乎寻常的“对外战争狂热”,至今为止也就轻易地被评论为是野蛮政府欲望之展现。但是,为了要将历经300年以上不停相互征伐的高原游牧民整合为名副其实如同一块岩石般的组织体制,这是最聪明的做法。
P208
蒙古不断地增加“伙伴”,并陆续地将其纳入“蒙古”这个名称之下。以纳入、再组成方式进行的组织化行动,正式蒙古扩张的重点。
蒙古得意扩张的核力因素,可说是善于创造朋友。除了几个堪称为战争的例外,事实上蒙古几乎没有任何作战。当真正战争时,反而是蒙古输的情况较多
P211
借由掌控经济与物流以席卷欧亚大陆规模之贸易,企图串联包含整个割据状况越趋深刻的蒙古帝国及更进一步地涵盖欧亚大陆及北非大陆的“世界”
在忽必烈推行国家建设事业之背景下,现代中国的大型都市北京、天津及上海才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大都在成为陆路交通转运站的同时,也成为内陆水运、海上交通的出发起点和抵达终点。
P212
忽必烈的国家构想框架,是将蒙古传统的“草原军事力量”与欧亚世界最大的“中华经济力量”合并成为一体,并且进一步地全面活动自蒙古时代以来都是共生关系的“穆斯林商业力量”以达到经济统合的新形态
P254
透过历史时代将“中国”及“中华民族”构架以不变的形态进行叙述者,令人意外地很少是中国人类学家,反而是日本或欧美的历史研究者较为醒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