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星期一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法)谢和耐 JACQUES GERNET (译)刘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14599-9 200812

P238
在中华帝国占统治地位的秩序乃是一种道德的秩序,专制国家可将这种秩序一步步地强推到最小的社会单位——独立的家庭。在一个人的私人生活和他的公共生活之间,以及在他对家庭的责任和他对国家的责任之间,并无任何确定的界限,这种现象乃基于中国政治的观念——道德和政治是一回事。无论在何种场合,只要人们对道德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个人是无保留地加入到期群体之中去的,则强制便不复必要;结果,对于地区、村落家庭等单位来说,一定程度的自主又可以被容许。

P239
中国成功地发现了一种手段,能以最小的直接干预去统治最大数量的人民。此中最关键之点在于:应当在最小社会群体的水平上维持统治秩序。这种政治结构的原始形式看来是受到了中国人之天、人观念的影响。根据这种观念,宇宙秩序乃是自发适应之总体复合的最终产物。任何事物都是实例和影响的问题,而非法则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衣食无忧,又被鼓励向善,他便会遵从道德行事。
宽容忍让和相信人类天性,均来自对于社会生活之价值的坚定信念,并成为中国人最突出的道德特点。不过,这些道德特点却与下述观念有关——作为一个系统的宇宙是如此平衡,以至于任何有关进步的理念均已被排除

P240
中国人气质的另一面是抑郁、疯癫和病态的
宗教神秘主义和审美直觉,乃是中国非理性主义的两种形式。

P241
他们似乎充满了对人生的愁绪,并且被深深的绝望所折磨


宋,辽(金),夏

宋,辽(金),夏不过是另一个三国演义,元,宋不过是另一个南北朝,非要以宋为中国之代表,就是上了欧洲那些单一民族国家论的学者的当,傻学欧洲民族学的后遗症就是现在各种乱七八糟的头大事情。更傻的是,国内居然有人把宋蒙战争和中日战争相提并论,岂不是自己帮着阶级敌人给自己挖坑?欧洲人说宋代表中国不可怕,日本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华不可怕,怕的是国内一帮学者还当着经典到处说

元的文化环境宽松不亚于宋,尤其在宗教的包容性上。南宋折腾出来的血统论(不在承认占中原者得天下)和理学(思想的高度统一),对中华文化的杀伤力比焚书坑儒还厉害。其实我们现在的政府架构和行政区划特征基本是延续了元。一国两制还不是和金辽元学的?你可看看耶律阿保机太子的书画


2015年8月30日星期日

人民代表

收到香港立法会的信函,有点摸不着头脑。打开才知道是功能组别议员的工作简报,虽然不是香港公民,但是作为HKIP的成员,收到这个还是很心安理得的,这就是议员该做的事情嘛。啥时我们人民的代表能主动向我们这些人民汇报工作呢?







 
 



2015年8月28日星期五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
(美)黄仁宇
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5449-1 20071


P51
因之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

P57
张居正的全套措施,彻底暴露了这一大帝国中央集权过度的不良后果。在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有限度的。强求效率增高,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因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实际问题又会升级成为道德问题。

P74
即使是技术上的问题送交御前请求决定,也要翻译成为道德问题,以至善或极恶的名义作出断语。

P78
本朝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

P80
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而今天的文官却早已成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个性平淡的作为天命的代表,其任务就是在他们的争端无法解决时作出强制性的仲裁……就是皇帝最好无主见,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
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拆下他个人的意志

P83
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箓。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

P125
我们这个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了理论,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P134
农村的组织方式是以每一乡村为单位,构成一个近于自治的集团,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订立自己的相约。一村内设“申明亭”和“旌善亭”各一座,前者为村中耆老仲裁产业、婚姻、争斗等纠纷场所,后者则用以表扬村民中为人所钦佩的善行。

P135
全国成了一个以自耕农为基础的农业社会。
其最显著的后果是,在全国的广大农村中竭止了法制的成长发育,而以抽象的道德取代了法律。上自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善”和“恶”,而不是“合法”和“非法”

P136
造成这种财政经济上凝固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持文官制度的统一和协调……而在事实上,文官集团只能有一种传统的性格
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P141
本朝的法律就不外是行政的一种工具,而不是被统治者的保障,作为行政长官而兼司法长官的地方官,其注意力也只是集中在使乡民安分守己,对于他们职责范围外没有多大影响的争端则拒不受理……帝国的政府以古代的理想社会作为基础,而依赖文化的传统而生存

P158
其重点不在于对付敌国的全面入侵,同时也不打算全面进攻敌国……文官们只要在他们的任期中保持平静无事,则一切有关军队改造的计划大可束之高阁

P165
然而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做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

P166
我们帝国的军队是一个全能性的军队,也是一支长久性的军队。它经常的任务是面对内部的叛逆而非外部的侵略者

P193
这种对宗教的照顾,不是暂时性的责任,也不仅是道德上的义务,而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背景

P196
志趣相投的研究讨论,可以触发彼此的灵感,深入探索人生的真谛,俾使内心的不安涣然冰释
最后,他(李贽)终于“豁然贯通”,确认儒家的仁就是无我主义,一个人成为圣人,则是把自我之有化而为无,进入了寂灭的境界,以致“无声无臭”。这种高悬在空中的理想主义,只能深藏内心,不能应用于现实,并发展而成为伦理和道德的标准

P201
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参合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

P204
如果知识分子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则王朝的安全会立即受到威胁。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是政府中的各级官员,在经济上是中等以上的地主,因而也是这个社会的真正主人。而正统的儒家观念又是维系他们的纽带,除此而外,再无别的因素足以使他们相聚一堂,和衷共济。

P206
这也是王学的危险之所在。它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
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李贽)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和神秘化。

P213
在本朝的社会中,儒家的仁,类似于宪法的理论基础。全国的读书人相信性善,则他们首先就应该抑制个人的欲望,不去强调个人的权利。扩而大之,他们一旦位列封疆或者职居显要,也就不能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特权。
本朝的法律也没有维持商业信用、保障商业合同的规定,以此国际贸易无法开放,否则就会引起无法解决的纠纷。……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而周详的法律,就势必依靠道德的信条。而当信条僵化而越来越失去它的实用价值,沦于半瘫痪状态中的法律也当然无法填补这种缺陷

P219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

中元节

广元,想起今天是中元节,说好回泉州过普渡的,又要改明年了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

Khaled Asaad

我们怀着悲愤的心情悼念Khaled Asaad,享年82岁的Assad先生投身保护帕尔米拉古城文物工作达50年,他是20世纪叙利亚考古学最重要的先驱之一。8月18日极端组织将其残忍杀害,严重挑战人类文明底线。我们强烈谴责XX的反人类行径,呼吁全世界所有考古从业人员纪念Assad先生。


2015年8月24日星期一

监护人

对这个社会而言,失独家庭是谁造成的?不生孩子就是有罪于社会?真想大骂,CNMDY!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黑妹


黑妹


刺身

丫头能和我一起吃刺身了,真好,去日本的玩


2015年8月22日星期六

周末加班

以前的目标是鼓励兄弟们周末不加班,现在的目标是努力保障弟兄们周末有班加。这世道


历史不能细读

历史不能细读,尤其不能串起来读,忽必烈都想明白的事情,朱家没想明白,爱新觉罗们没想明白,现在想明白了吗?






 


2015年8月21日星期五

啾啾螺

晚餐的“啾啾螺”勾起了高中时代,仲夏夜,百源清池旁瞎逛的记忆,那时候,一小杯螺石螺放入大茶缸中,一大匙花生酱,两三匙各种调料,让后摊主优雅的举起茶缸如调鸡尾酒一般狂甩两下,倒入碟中。每次都是意犹未尽,只是口袋没钱,要是有钱,我一定将所有花生酱买下


2015年8月19日星期三

单兵口粮

最近是不是去京津冀出差要自带单兵口粮?哪个国家的口粮味道比较好?



 


垮方

宝兴的消息,今天上午11.40左右,省道s210线宝兴至灵关路段发生一起垮塌事故,当场砸到一辆出租车,并有人员伤亡。
   雨天,出行的亲们小心!!!

08年的都江堰,13年的宝兴,深刻感受到,和垮方比起来,地震真不算啥





2015年8月18日星期二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

主编:龚缨晏
副主编:刘恒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8-09245-6

P008
导致古代中国学者未能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历代王朝的对外政策。……二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体制……这样,研读儒家经典就成了唯一的“正途”,其他知识则被视为旁门左道

P021
欧洲人是在他们的全球扩扩张过程中开始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欧洲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主动的,是西方全球扩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人则是在应对欧洲人急剧扩张的过程中开始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是被动的。

P048
张德昌《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
“在这时期,中国是居于出超的地位。这种出超的背景是第一,中国当时国家比当时欧洲各国为富裕兴盛……第二,中国官方厉行以物易物的制度(Barter System),不准金银币出口,不准商人以银币运到域外,只准外银进口。第三,欧洲货物在中国得不到销路,而中国丝茶则在国外畅利销,形成出超现象。第四,中国商人于欠外国商人货物时,常以中国货物抵价,有时外国商人不要,但行商亦必勉强推售。本于这四种原因,乃有中国的出超现象。银子进口是在当时出超情况下的一种自然结果”

P052
谭春霖《欧人东渐前明代海外关系》
“滨海居民,迫于生计,转而为寇者日多”

P068
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
“明一代私人的海外贸易,实在与专制政权所施行的‘海禁’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劳动人民为了争取贸易自由,为了争取生存”的一种形式;“随着私人间对于海外贸易要求的增高,这种矛盾更趋于尖锐化。明代海上的一切‘走私’活动,就是向专制政权的‘海禁禁令’进行斗争的一种活动。‘海寇’的发生,本来就带有农民起义的性质,但这时已发展为向专制政权的‘海禁禁令’进行斗争的一种形式

P069
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明嘉靖间的中国倭寇海盗运动实质上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城市平民,联合各阶层人民反对封建的运动,归结到一点就是禁海与反海禁的斗争。这是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

P103
在80年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中外交通史”及“中西交通史”的概念被“中外关系史”所取代

P133
葛兆光《从“西域”到“东海”——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
与地中海和西域逐渐“由异而同”的历史发展走向不同,东亚海域周边的各个区域则由共享历史传统转向彼此文化疏离,而且这种趋势随着新航路开辟带来的西方因素的介入而更为加剧

P142
反观欧美及日本学界,海洋史研究者往往超越国别界限,根据整体知识系统构建的需要,将探索范围延伸到各个关联地域。必须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个由港口和航线编织而成的庞大网络,若仅关注我国古代沿海港口的研究,则很难对这个网络的演变规律作出科学客观的解释

P175
王赓武《没有帝国的商人:侨居海外的闽南人》

2015年8月15日星期六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落
王明珂
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78-986-01-7005-4 2009/1

P1
人类学所见的游牧社会首先便让我们摆脱这些浪漫想像,强调这是人们利用边缘、不稳定的自然资源的一种经济、社会生态体系——生活中处处充满危机与不确定,毫无浪漫可言……正因为游牧利用的是边缘、不稳定的自然资源,因此它需要人们高度技术性的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生物)的理解与掌握,并配合经济、社会各方面之种种精巧设计

P2
人们对于游牧社会的不了解或误解,主要是由于身处于世界主要文明圈的人大多是定居农业文明及相关文化下的产物

P6
华夏的形成与黄土高原北方边缘人群之游牧化二者相生想成……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落之互动会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蒙古草原的匈奴、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恒

P7
一是,欧美人类学界的游牧社会研究,另一则是前苏联民族学者的游牧社会研究……他们共同之处则是,强调游牧是一种环境资源、动物与人之相互依存关系、人群社会组织与结构、牧民与外在世界之互动,四方面紧密结合的人类生态

P12
各种狭义的“游牧”经济活动的确无法自给自足,因而游牧人群需以其他生业(如农业、采集、狩猎、贸易或掠夺等等)来补足。

P13
透过个人追求更好或更安全的立身之道,人们有能力以其抉择与行动来塑造及改变种种社会结构与现实规范。

P20
事实上是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得人们不但要依靠草食动物来获得食物,也要靠他们的移动力来逃避环境中不时发生的风险,以及即以追寻不确定的资源

P33
对游牧社会人群来说,“游动、迁徙”不只是让牲畜在各种季节皆能得到适宜的环境资源,更是人们逃避各种自然与人为“风险”(包括权力掌控与阶级剥削),以及利用更广大外在资源(如贸易与掠夺)的手段。因此“游动”深深影响游牧人群的族群认同、社会结构、领袖威权,以及社会道德与价值观。

P39
决策权……此种“移动”表现在大小、聚散无常的部落形态上表现在相当有限或多变的领袖权威上,也表现在人群之共祖血缘记忆的易变化上……“移动”使得他们有能力突破各种空间的、社会的与意识形态的“边界”

P43
由于环境变数大,许多工作都是十分迫切,或来的十分突然……人们难以受限于制度,无法受传统或文化模式规范,而其社会结构的最主要特色是需具有变化弹性。
游牧生产并不固着于土地,牧人只是暂时利用一片土地,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在于是否能在特定时间使用土地,而非永久占有、垄断。

P44
与此相对的,在所有游牧社会中女人都需直接从事生产工作。……同一文化圈中牧区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农区妇女

P45
两个主要因素造成游牧世界的“平等自主性(egalitarian)”。其一,畜产财富不易存储、积累,其再多的畜产也可能在自然灾变中归零。其二,即使有些富有牧主能将畜产转变为城镇中的财富(如房屋、农田),但经常这也让他们定居下来……最富有的与最穷的牧人离开游牧

P46
从历史与人类生态观点,“游牧”为人类利用边缘性资源环境的一种适应手段;在这样的边缘环境中,人们尽可能以各种手段得到资源,甚至对外掠夺与贸易突破本地资源边界也是他们的生存策略

P50
在实际田野民族志及文献资料中,游牧人群的贸易与掠夺行为都非常复杂,而不只是一种“生计”

P51
骆驼游牧部落间的相互掠夺与战和关系,不断强化部落组织,以及部落间的血缘谱系与结盟

P52
在游牧社会之日常生活中,最小,最基本呢的人群应是家庭与牧团

P56
牧团最基本的特质便是其孤立性

P60
人们的现实需求与抉择是牧团构成、凝聚以及牧团变化的重要因素

P68
个层级的“部落”其功能主要都在于保障游牧人群的生计,及应付为维持生计而进行的战争

P69
个层级部落领袖是否存在与其权威大小,一方面因本地游牧经济形态而定,另一方面也视牧民在此经济形态下与外在世界(部落、部落联盟、国际及其下属之地方权威等等)之互动关系而有不同

P110
商与西周王朝(以及其所属邦国)与北方山岳、草原地带诸部族间的经济往来仍很密切。要到西周中期以后,北边混合经济人群往南争夺农牧资源之势愈来愈强,华夏认同与华夏边缘才出现并逐渐强化。西周亡于戎祸(申侯与犬戎之乱),不只是一个偶发政治事件,它是早期游牧或混合经济人群往南争夺资源的一个历史表征

P111
被排拒于华夏资源边界外的北方各部族,他们一方面被迫走向宜其环境的专化游牧业,一方面尝试建构新的社会组织来适应此游牧生活,并以之抵抗华夏帝国的扩土,或以此突破帝国的资源封锁线。

P116
为了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他们可能透过改变祖先谱系记忆来接纳新族群成员,或脱离原来的群体
我们很难由“结构”观点来描述或理解匈奴的政治组织、各种制度及其“国家”
将“匈奴”视为西元前3世纪末到西元3世纪,发生在北亚游牧部族间的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现象

P122
对许多游牧社会人群来说,“拥有”土地并非十分重要,但谁能适时的“使用”土地上的资源却是攸关生死
匈奴国家的主要功能之一,应是分配各个部落的草场

P137
平等自主
对外关系最能影响一个游牧社会的平等自主程度……愈是不依赖外界,愈能够“平等自主”

P139
因此游牧的“移动”与“分散”不只是为了能更广泛、自由的利用自然资源,也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难以预料的自然灾难带来的损失

P146
在“平等自主”原则下,社会中之个人及各小社会群体皆为自身“私利”而自主行动,因此在战场上不注重“利他”的牺牲与“为公”的英勇奋进

P147
生计性掠夺
战略性掠夺

P149
匈奴帝国的确有能力保持这样的军队与战力,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游牧人力经常短缺,以及,因国家之集中化而违反游牧的季节韵律及避灾功能,如此常造成畜产、人民的惨重损失

P152
游牧人群与定居人群间不容易建立起稳定的贸易关系

P161
游牧经济之生计活动,原来便是人类因应资源匮乏且不稳定环境的手段。游牧社会的“分枝性结构”,也是在此环境与人类经济生态下一种有避灾功能的设计。此设计之优势并非其“结构”,而是人在其间的“抉择”及作抉择的能力

P166
匈奴之“国家”为后来活动于蒙古草原的诸游牧部族立下一个范例。以“国家”之组织与力量,对内划分各部落草场以避免内部资源争夺,对外与周边森林游牧、混合经济及农业聚落人群互动,从而掠夺、贸易、纳贡、抽税及胁迫赐予中获得外在资源。
至少有两个关键因素影响草原帝国的发展。其一,无论如何此国家仍奠基于游牧社会中;国家造成的政治权力“集中化”与社会贫富贵贱“阶序化”,不断受到游牧社会中的“分枝、分散性”与“平等自主性”之挑战。其二,建立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帝国,主要对应于南方中原帝国的资源封锁(长城为其具体表征)而生,它的存在主要功能之一也在于突破此资源封锁线。因此,当此资源封锁线有某种程度的开放时,反而,靠近长城的草原部族愈来愈依赖长城内的资源,而在经济生态与政治利害上难以与草原的北部或西部的诸部落同心同德。这两个因素,造成匈奴帝国内部的分裂,后来也造成南匈奴附于汉帝国。

P202
羌人的资源竞争对手,或向外获取辅助性资源的对象,都是其他羌部落。如此“部落”成为保护本身利益及向外取得辅助性资源最重要的群体。

P203
无止尽的部落战争使得各部落互相猜疑、仇恨,在这样的人类生态下,任何超部落的政治结合都是短暂的

P218
鲜卑远道而至汉帝国边郡,其意并非完全在于掠夺,而更像是不错过任何能获得物资的机会。他们对于贸易、交换特别感兴趣,甚至在掠夺的时候也常以商品为对象

P23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秦汉“华夏帝国”转变为隋唐“中原王朝”的关键时期

P231
“华夏”的内涵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也有很大的变化……一个更具有意义但被忽略的变化是在华夏或汉族的祖源级以上,他们由“黄帝之裔”成为“炎黄子孙”

P237
对中原帝国而言西北的河湟、河西都是可扩展的边疆,而非应排除于资源边界外的异域。
河湟与帝国西北边郡的历史命运密切相关:其过程大约是,河湟羌人入侵或被移从于帝国西北边郡à他们聚族而居并逐渐汉化à其豪强招纳流亡、扩张势力并建立割据一方的政权

P247
因此游牧人群的政治组合与经济领域规模,经常非由游牧生产活动来决定,而相当程度的取决于其辅助性经济
对牧民而言,“国家”让他们由贸易、掠夺等辅助性生计中得到些生存资源,然而他们的游牧本业却因“国家”而受到极大的损害。它破坏了游牧经济中分散、分群、平等自主的原则,以及人力运用的平衡。

P255
种种边界的维持,也是维持一种秩序。边界维持赖于人类各种社会政治组织、制度、意识形态及其他于个人的权威,这是将个人约束在“边界”内最现实的情境与力量。边界维持又赖于支持此社会政治秩序的历史记忆;相信“历史”,生活在“历史”中,也让我们接受“历史”所造成的社会人群边界。

P257
边界模糊,反使得人群认同与区分在此变得十分重要,因而与认同相关的历史与文化受人们争议、夸耀、攀附、模仿

P259
不坚守乡土、民族与文化等“边界”,让他们有能力跨越长城、渗透草原、打破胡汉之间以及草鱼之胡与东胡之间的边界,并在魏晋至隋唐时为华北社会注入新血。






标本都这么逗比


2015年8月12日星期三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史的大转向

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史的大转向
(日)杉山正明,(译)周俊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 978-7-5097-4526-72013/6

P4
成吉思汗也非常清楚,若不是立即规划一场举国一致的对外征服,这个游牧民族联合体很快就会瓦解……对外战争正是令各路牧民团结一致最快速的方法。
透过这样的对外征伐与扩张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一体感,开始出现一种共同自我认知为“蒙古”的观念。

P42
对俄罗斯而言,“鞑靼的桎梏”在漫长历史中是追求权力者自我正当化与民族意识昂扬的手段。

P44
在支配阶层的蒙古以外,并未特别设下什么身份差别或阶级制度。
蒙古几乎未对人种、语言、宗教、文化的相异有过什么拘泥。换句话说,他们并未对什么特定价值观或体系有特别的深入考量。

P45
在蒙古的统治之下,只要与蒙古政权有裙带关系或是实力,谁都能被晋用。这是一种能力主义、务实主义的人才选拔。

P46
表露出不满者,都是那些凭着在采取科举形式的王朝及社会文化精英阶层的奉仕而出人头地等来自我实现的士大夫与读书人。

P48
只要不带有色眼光来看蒙古时代的中国,应该都会发现其经济、文化、社会整体的活化是很明显的。围绕着中国的国境之壁完全消失,长期以来使中国本土南北之间产生隔阂的政治对立所带来的紧张也已经消失。

P50
在明代直到前半期为止,竟然存在着认可元代社会的论调。
明代过了中期以后样貌有所改变,对前王朝的责难开始高涨。其背景是对于缺乏根据与内涵的空疏哲学论风潮的喜好。

P51
对蒙古的恶劣评价是在清代确立的
顾炎武
钱大昕

P74
对于其后在东方建设新型“大可汗汗国”的忽必烈而言,成了令其构思另外一个“世界政策”不可忽视的条件。那就是不只是陆地,也要使用海的路径,不凭武力而是借由通商来联结这个应该被称作“欧亚交易圈”的构想。

P102
完美的即物主义

P121
自成吉思汗草创期开始,蒙古就是一个联合体。权力的多重结构,是贯穿蒙古帝国的极大特征。
忽必烈政权一方面保持大可汗的宗主权,现实上沦为“东方帝国”也是事实。

P122
1260年左右为界,蒙古帝国开始变身成为一个在其内部背负种种对立的同时,大可汗的中央政权外有多个政治权力核心的一种松散、多元复合的联邦国家。

P125
蒙古帝国已成为以“大可汗的汗国”忽必烈帝国为中心,再由其他汗国围绕的双重结构。
忽必烈想要创造的是一个适合作为新时代世界联邦中心的新国家。

P135
那就是财富。蒙古的大可汗正是要给蒙古共同体的人们带来安宁与繁荣,才能被认定是唯一绝对的权力者。只要创造一个持续给他们带来旁人所不能得到的财富即可。(成吉思汗用战争团结,忽必烈用钱团结)
蒙古对于属领的态度,一直到蒙哥时代为止,说到底皆是非统治而是掠夺(转变点)

P136
忽必烈新国家的基本构想,融合了草原军事力、中华经济力以及穆斯林商业力这三个连贯欧亚的历史传统基础。

P138
忽必烈与其侧近策士,构想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甚至是海洋世界等三个相异世界的相连,并且他还企图以欧亚整体的规模来完成。

P143
众多迷你首都圈与忽必烈自身的大型首都圈相连串的带状区块整体,扮演了联系草原世界与农耕世界巨大的支架的角色。

P151
在现实中国国度之中,正确地依据此一古代准则者(《周礼·考工记》),其实只有大都而已。

P186
战斗本身不是目的,组织化才是他们的目标

P202
蒙古成了人类史上首次出现的陆与海的巨大帝国。然后,与此同时,循环欧亚的交通网如今已经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P203
上海在蒙古时代首次具有意义。那是因为能够使之具有意义的政权出现了。

P204
在忽必烈的国家内部,尤其应该瞩目的特点,是它这样一个原以游牧军事力作为基盘的军事政权,最终却不依靠军事力的支配,而是将国家经营的主轴放在经济的掌握上。与此相关者,就是发挥了中华帝国特长的行政机构,它是联系这个军事与经济的中介角色。

P211
在那块土地收成而得的税收,就在那块土地上用于那块土地。
中央拥有与地方不同的财源。那就是通商与专卖,是超越地方的财源。
商品的话,只要在最终的卖出地缴纳销售税即可。

P214
忽必烈帝国是以据点支配和控制物流、通商为最大的特征。借此可以超越帝国分有支配的原理与实际状态。

P249
蒙古虽然仍旧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此刻却是透过以中国为中心的巨大经济力,领航着世界与时代。

P251
说到国家与政权,以加深通商国家、经济立国性格的蒙古为主,各地权力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地彼此吸引,冲淡了过去的意识形态色彩,开始显现出往经济、通商的倾斜与关心。

P252
所谓的“近代精神”,无论好坏皆以自宗教脱离为必要条件。蒙古时代后半期的世界,是在“近代”以前非常罕见地,国家及政权都共通为即物主义、合理主义、重视现实的风潮所笼罩的世界。……混血政权蒙古为中心的政治与经济带来的异文化共存、多元化社会的状态变得理所当然且恒常化。

P253
英国,摩根氏,“蒙古自由主义”

P255
一旦中央机构削弱,蒙古帝国也无法避免如游牧联合体过去的模式一般由整合走向解体。

P256
(忽必烈体系的瓦解),就是太过于早熟了。其构想目标非常卓越
虽然他们的构想与对实现的努力值得称赞,但支撑的技术力量和水准都还太低了

P258
忽必烈与其策士创造出来的国家与经济体系,巧妙地太过于完美了。以大都与大可汗为物与人的结点,所有一切都与之相连的结构,一旦在哪里发生了无法作用的事态,就不得不瞬间崩坏。一旦演变至此,蒙古这个联合体和其经济循环体系,都有如组合前的积木一般,回到各自孤立的状态
忽必烈及其策士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可以使用的贫乏技术力,也将智慧与创意发挥到了极限。

P259
看起来抗拒、否定蒙古遗产最激烈的明朝,虽然在表面上鼓吹汉族主义、中华主义,但其实在诸多层面都继承了大元汗国的许多模式。

P267
永乐帝逝世后明朝的方针转换,不正是决定了中国的历史,然后是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吗?







小黑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