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特地带着大溪乡的书记和乡长去了曹家,和村长、村里的骨干以及部分已回家的外出务工年青人座谈了一下。
根据曹家的情况,可以非常理想地按照原来我们提的“贵阳建议”和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来做的一个典型,可以采取“规划最少干预、政府最少干预”的重建方式,无论是在建筑、环境还是产业上。
按照初步的想法,大概分一下几个方面:
1)建筑和环境
建筑现在曹家基本都是传统木构架,只有一个轻钢结构的。因此这个建筑本身就是居民和工匠按照传统方式建造的,不需要设计师过多的干预。对于村子设施的布置和环境整治,应该让村民先提意见,路怎么修,设施放在哪里都他们自己来定,然后根据他们的意见来做规划布置,除非有原则性的差异,否则能不干预就不干预。
2)产业重建
乡里原来希望他们能够做农家乐啥的,但是现在村里仅仅有老人和留守儿童,基本没有啥壮劳力。如果没有年青人愿意回来,我们的很多产业重建的设想都是白搭,没有人来做的。所以这个我只是提了一个思路,希望村里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包括农家乐啥的),从产品的到渠道到市场都能够掌握在村民自己手中,而不是依赖于某个公司或者某个组织。这是村子里的年青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他们自己有想法了,县里和乡里的项目扶助资金才有意思,最担心的就是头两年光鲜,然后就又回到了过去。做什么产业,找什么市场,期望外出打工的年青人多想想。
3)联系网络的组织
如果有人愿意回来创业的话,曹家在外打工的不回来的也是将来销售渠道和市场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村里在外人员的优势来营销自己的村子非常重要。
基于这三个方面,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
1)年青人根据自己对城里人的了解,觉得现在这些传统的木构建筑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做出最大的特色,是城里人平时所感受不到的。
2)年青人根据自己对家乡的理解,觉得村里的整体环境应该怎么整治,宅前的小花园如何整理?村里需要什么样新的设施?放在哪里比较合适?怎样做到自己住着安逸,城里人来了舒适和新鲜?甚至于包括一些传统的农村户外活动场地,包括下到小溪中玩水抓鱼摸虾的地方应该怎么做?
3)产业怎么做?包括农家乐啥的,年青人觉得有希望没有?有没有愿意回来牵头创业的?创业的话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4)如何构建曹家自己的网络社会?不但是相互联系的渠道也是以后推广曹家的信息渠道?(这个任务布置给力村里出去读书的大学生)
所有的事情,我都没有预设答案。约定初八初九(初十开始,年青人又要陆陆续续离家打工去了)再来和大家一起座谈,听听他们这个春节思考的结果。然后按照他们对自己家园和产业的设想来安排以后的工作。
和乡里分析了一下,如果村里的年青人真愿意动脑子的话,这个点无论是在灾后重建还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发展上,都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
因此,我提出了最少干预的原则,这样这个案子的整个过程才非常有意思。从今天的会议开始,我让乡里已经做好了全程的记录,包括照片和录像。
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案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