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星期六

宝兴日记——2014年1月18日,星期六

阴有雨

今天周六,拉着大溪乡的书记杨晨一起去曹家6组7组看看。这个安置点,乡里一直说全是按照传统木结构的住宅做的,一是基本都在原址重建,二是成本不算高(三间二层的屋架,包工包料大概也就是6万多,比谢英俊的轻钢结构的屋架要便宜多了)。

曹家这个地方,上半年交通管制的时候,自己经常走,风景相当的不错,就是交通不算方便。此次仔细看看,山水田园风光非常秀丽,村民们自建的传统木结构房子也相当漂亮。个人觉得这个点完全能做成农民自我管理、设计、实施的灾后重建示范点。如果能够结合当年的“贵阳建议”,把这个点做成一个传统中国村落的延续的案子就更有意思了。回来要好好想想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才效果好。

但现在看下来,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6组40多户人家,7组20多户人家,基本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年青人都出去打工去了。修房子不难,但是房子修好以后,产业如何发展?想打造的农家乐咋弄?如果没有年青人愿意回来,仅仅靠这些老人孩子,不会有啥好结果的。弄不好,就是刚建好的时候风光两年,然后政府的扶持一少,就又回到原来贫困村的原形。这现在看来是最头大的问题了。

 相当秀美的山水田园景观

 有了这条小溪,环境那是非常容易打造的啊

 
木匠们的简易工棚,说是这些木匠都是隔壁天全县的,宝兴本地已经不多了

 
这是7组唯一一栋轻钢结构的房子,虽然和周边的传统木结构的房子比起来是 相当的突兀,但是反过来,如果从村民自己主导重建工作的观点来看,也未尝不可,结构形式虽然有变,关键是这是村民自己的选择

 
传统的木结构房子,正在铺瓦

 
这栋是基本完工的

 
传统的宅间小路,相当的漂亮

 
重建的房子的院墙还是应该保留这种传统做法,相当的漂亮啊

 
新房子的基础已经做好了,新房子盖的同时,现在的老房子就拆除,然后成为院子。非常有意思的想法,也表明了灾后重建是可以以村民自己的意愿为主的。这种高效节约土地的做法,保证一般的设计师根本不会想到。

 
曹家6组的一个四合院,散布院中的石雕和柱础,说明在以前这应该是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

 
农民挂在屋檐下的蜂桶

 
曹家6组

 
曹家6组已经备好的木料

 
这家的基础做得还是蛮讲究的

 
木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老房子上拆下的小木作,完全可以成为新房子的一部分,而且不显得难看

杂酱面馆的小猫,由于经常过来吃早饭,已经混熟的样子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