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复
北京:文物出版社 ISBN:7-5050-1267-9/K·530 2002年2月
P3
史前的岩画是一种原始的语言,一种文字前的文字
P5
各地的岩画,一般发现在三种地方:洞窟、岩石遮蔽处、露天的崖壁和大石块上
P6
旧石器时代的岩画,是以洞窟艺术为主。到中石器时代以后,制作于岩石遮蔽处的岩画(岩阴艺术)就多起来了
旧石器时代之后的岩画,从洞窟深处走向敞亮的崖面,是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同时也反映着不同的社会的、心理的需要
P9
对岩画文化内涵的考察和分析,就不应仅限于对其绘画艺术性的讨论,还要通过对其遗存形式和画面内容的观察,去发现和研究古代的人们如何借助这种独特的“语言”传达他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人们在岩画形式中所表现的一切精神活动与一切物质活动之间关系
几乎所有的史前艺术都集中在三个基本的主题上,即性、食物和土地
至于岩画的题材,则有以下五种主要的题材:拟人形,动物形,建筑和地形,工具和物体,几何图形和图形字母
P20
近代岩画的研究,始于1915年黄仲琴对福建华安汰溪仙字潭石刻的调查
P50
根据岩画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以及其所处的文化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个系统
P51
北方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包括黑龙接、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青海、陕西、新疆等省,内容以动物为主,风格较写实,极大大都是岩刻,为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游牧民族的作品
P84
西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和南方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岩画点大都是在江河沿岸的悬崖绝壁处。崖壁上部往往向前突出形成“岩厦”,既可以躲避风雨,又可以防止阳光直射。岩画点前常常有一平台,为人们祭祀、集会之所。题材以人物的活动,特别是宗教活动为其主要的表现内容。同时,又与当地的农耕生活相联系。技法则以红色涂绘为主
西藏地区的岩画,基本上属于北方系统,内容以反映狩猎与畜牧的生活为主。但由于它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有关身份相邻,某些作品又带有西南系统岩画的风格。西藏岩画有许多是凿刻的,也有些是用红色颜料绘制的。或许可以说,西藏岩画兼有北方系统和南方系统的特色
P99
东南沿海系统……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大都与古代先民们的出海活动有关。内容以抽象的图案为主,皆采用凿刻的技法
P110
由于岩画类型与社会经济的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常以社会经济的类型来命名岩画的类型。同时,人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岩画类型中,看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这里的岩画类型既与经济类型、文化类型有关,也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者到现代的部落民族,人们都以岩画的形式记录人类长期活动的历史,内容包括早期人类的社会实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心理因素和美学观念等
不同类型的岩画艺术出现在不同的时期,早期是始于旧石器时代,延续到中石器时代,属于狩猎艺术;晚期是由从事复杂经济活动的人群创造,并一直延续到有文字的历史时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岩画类型可以分为五种,即早期狩猎者、后期狩猎者、畜牧者、复杂经济者、农耕者。
P115
狩猎者的岩画体现着古代的狩猎经济和狩猎文化,分为早期狩猎者岩画与后期狩猎者岩画
早期狩猎者岩画,作者是捕猎巨大动物的狩猎者。他们还不知道使用弓箭,岩画中出现符号与形象,但没有加以构图的场面。作品主要是合理的相续关系和隐喻的内容,而这些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早期狩猎者岩画,主要描绘巨大的动物和一些符号。
与早期狩猎者相联系的,还有早期采集者。这种艺术的实践者主要的经济基础是采集野果
P116
后期狩猎者岩画,这种艺术的实践者已懂得使用弓箭。他们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狩猎和集体的场景。后期猎人岩画具有概念化的艺术风格,描绘的是一些精力充沛的人……
人面画像也是常见的题材,反映出极富浪漫主义的想象力。这种人面像的岩画显然于原始人类的宗教信仰有关。
世界各地不同形态的狩猎采集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这是由狩猎采集生活的方式决定的。同时,这种文化又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即占人类历史90%的时间内,极度稳定的文化形态。
P122
狩猎者岩画主要描绘野生动物、狩猎场景和原始宗教。畜牧业发展之后,在畜牧风格岩画中,驯养的动物逐渐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出现了放牧的场面。够使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但它在画面上出现时往往是作为牧人的助手
P128
佛教的影响在这里是难觅踪影的,因为羌塘草原一带的文部、双湖地区,是古象雄活动的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西藏原始拜物教苯教的领地
P129
在游牧者岩画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变得亲昵,动物不再使人们畏惧甚至被崇拜
P136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岩画具有“混合经济”的特点
P153
人面画像是中国岩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从制作的方法看,西南岩画是以红色涂绘的,而东南则是凿刻的。从岩画内容方面看,西南是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而东南则以几何图形为主
P154
东南沿海的岩画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调,更着重于幻想
P165
自然崇拜是先民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处于软弱无力和对客观世界愚昧无知的情况下,将自然物的人格化。其也产生于人们对某些自然力的畏惧或感恩的观念中
P166
中国北方古代岩画集中分布在以狩猎、游牧经济为主的草原山地及高原荒漠地带,表明了具有岩画习俗的古代民族大都生活在多山、多石、多动物的环境中。这种狩猎、游牧生活,使得这些部落先民对自然环境的长期依赖性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他们把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得失,都归结为无处不在的神灵的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对山石、天体、特殊动物等物体的崇拜,并最终归结成一种信仰意识
P168
这种宁可在原先的图像上重叠刻画而不另选其他地点的现象,表明了岩画作者的一种共同意识,即他们认为刻画地点的选择与刻画内容之间具有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人们认定某一地点的岩石是具有神性的
P173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信仰,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与野兽认亲,从而出现图腾崇拜。原始人相信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着亲缘关系。该动植物作为图腾,成为氏族的保护着和象征
P175
图腾的象征性不只是混乱的多意性,而且有原始人类始终如一的表现力
P183
人们往往忽略了弓箭作用的另外一层寓意,即生殖崇拜的意义
P187
人类进入父系制度时期后即展现出一个崭新的英雄主义时代,氏族之间的争战兼并加剧,为氏族建功立业者被称为英雄,并尊为氏族部落的始祖
祖先崇拜是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自然人格化、神话,发展到对人的神话以后出现的
P190
岩画是原始艺术的大手笔,而人面像则是中国岩画艺术的重头戏
P191
人面像岩画系新石器时代的作品,有些可能稍晚一点,尤其是绘有头饰的人面像。这种人面像越来越写实,也越来越有人情味,具有了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
P200
从世界范围看,一旦文字出现,岩画就会逐渐消失。这是一个规律
P221
岩画符号的三种类型:图画型、表意型、感情型(无意识型)
P224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某种意思,或用写实的图形与符号配合起来表达某种意思,这是岩画中常见的方式,在早期汉字中也经常使用
P230
从实质讲,岩画是一种以图形来记事的符号或施行巫术的图形
P231
人类最早的记录符号不是记录语言的,而是记录事件、物体、思想观念等
P233
中国汉字的构成需要有两个相反的要素,即书写上的简便和刻划上的准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