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峻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2806-6 2009年4月
P001
李庄分布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等
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八十一位首届院士,从李庄走出去的就有九位,几乎占了人文组的三分之一。
P003
同济益友读书社
P013
史语所是中央研究院最大、人数最多的一个所
北大、清华、南开……长沙……在傅斯年的倡议下,合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P015
抗战前的同济大学,已是一所拥有医工理三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P020
钱子宁……罗南陔……“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同济派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物主任周召南等
史语所副研究院芮逸夫、凌純声等
P024
同济大学的搬迁从1940年10月开始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和体质人类学所也从1940年秋分期分批迁往李庄
P025
史语所,板栗坳,栗峰山庄
P028
同济大学:本部设在禹王宫,工学院在东岳庙,理学院在南华宫、医学院在祖师殿、图书馆在紫云宫、大地测量组在文昌宫、体育组在曾家院子
P031
当时板栗坳还挂着北大文科研究所办事处的牌子
P039
知难而进,率性而为
1926年,傅斯年先在中山大学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1928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正式成立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是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旗帜和宣言。在文章的末尾,傅斯年提出这样三个著名的口号:一、那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起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二、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三、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的正统在中国。
P041
胡适曾高度评价傅斯年创办的史语所,是实行了英国培根所讲的“集团研究的办法”
P046
对傅斯年影响最大的还是德国人兰克。兰克是十九世纪著名的实证主义学派(亦称历史语言考据学派)的创始人,西欧“科学的史学”的奠基者。兰克认为,一切历史著作都是不可靠的,要明白历史真相,只有穷本溯源,研究原始资料。他的历史观点的核心是: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就是史料学。
P066
董作宾“为今之计,只有占先,一面发掘,一面读书,一面研究……有了新材料,就有新问题,这个问题就逼着你非读金文小学和细心细考,自然会有新局面,新结论……”
P068
1945年,董作宾的《殷历谱》在李庄正式出版,石印了二百本。
P097
《六同别录》是1946年史语所即将离开李庄时,石印的一套线装书
P110
马学良的《撒尼倮倮语语法》一书在李庄完成。解放后,倮倮改称彝族。1950年,马学良的著作最终以《撒尼彝语》为书名,由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语音学传入我国后,第一部用现代语音学理论,描写实地语料的少数民族语言学著作
P114
董同龢,1944年石印出版了《上古音韵表稿》,挑战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修正了高氏的诸多看法。几年后,在李庄的又一研究成果《汉语音韵学》出版,这部书被称为“天书”
P117
凌純声,在我国,首先使用了电影摄像机来记录民族学、人类学的原始资料
迁到李庄,凌純声、芮逸夫的《湘西民族调查报告》也进入了案头研究阶段。初稿完成以后,又几经删改,反复推敲,直至1947年,这部介绍湘西苗族的第一部科学著作才有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它是我国民族学的奠基之作
P125
1926年冬,(李济)与袁复礼一起主持了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科学发掘。这是中国人独立主持考古发掘的开始
从他主持考古组工作之始,就与所内同人约定:一切出土器物全部属于国家财产,考古组同人自己绝不收藏古物
P129
李霖灿——“东巴文化之父”
李庄张家祠堂的厢房里,李霖灿开始了《麽些象形文字词典》一书的编撰工作……终于在1944年6月约一手写石印的形式在李庄出版,被列为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二……这部词典,填补了纳西东巴文化基础性研究的空白,创下的收字记录,直至今天仍未被同类字典超越。李霖灿一鼓作气,又编写出《麽些标音文字字典》一书,1945年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列为专刊乙种之三印行
P133
1948年,梁思永和兄长梁思成同被国民政府选为首届院士
梁思永还主张在发掘工地附近另租工作站,以提高工作效率,仅在星期天回城休息和作下一周的准备。自此,中国田野考古的工作站制度开始实行
P134
1941年,梁思永、董作宾合著的中国第一部大型田野报告《城子崖》在李庄石印出版
梁思永一家是1940年10月底迁到李庄的,住在羊街8号罗南陔家
P142
《六同别录》不仅是一部书,也是一个影响甚远的文化符号。是史语所对中国人文科学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文抗战的成果展示
李庄板栗坳,不再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小山村,简直就是一张安放在烽火中国的大书案。在傅斯年等人的带领下,众多学者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成就了一部熠熠不朽的民国学术史
季富政,《以为伟大爱国者的情怀——四川民居研究的开拓与奠基者刘致平》——“一个学术团体,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在另一个战场展开民族精神与文化博大精神的砥砺,如战士搏杀,废寝忘食,日夜兼程,拼命磨砺民族精神之剑,其闪闪寒光令侵略者胆战心惊。正是这批中华民族的脊梁以炎黄子孙的孝道,民族的责任与道义,用自己的专业开掘与发现,去向侵略者宣战,去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辉煌历程以及她的不可亵渎,不可征服,这是刺向侵略者灵魂深处最犀利的锋芒,是最动摇侵略者精神堡垒的重锤……漫漫长夜,孤单人影,寝食草草,路途艰危,如果没有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对民族文化海一般的眷恋深情,是不可能产生这般钢铁意志般的研究行为的……”
P166
1944年底,社会科学研究所迁到李庄,处于抗战形势的需要,研究的重心由经济、法律、社会学诸领域主要转到经济学,并确定了以战士经济研究为主的方针
P168
当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牌子就挂在门官田
社会所的招牌是块柏木板子,毛笔写的楷书,大大的,就挂在张迎恭大宅院的门口
P17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是梁方仲在石崖湾完成资料准备的
P190
运用摄影、绘图等手段、刘致平第一次将四川民居纳入现代建筑学的研究视野
回到李庄,他把调查结果写成专著《四川民居》
P207
梁思成在李庄写成的《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一稿,正式出版时易名为《中国建筑史》
1944年,《中国建筑史》终于完成
P230
同济大学李庄时期三位校长:周均时,丁文渊,徐诵明
P244
童第周(同济大学生物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