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
主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78-7-301-10720-1/K·0450 2006年9月
P2
山顶洞人在体制方面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而且明显地显示出蒙古人种的特点
P3
在我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的考古学文化区系:主要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P10
夏禹传子,不再禅让,是“天下为家”的开始,从此以后,“大人世及以为礼”,就是说父子、兄弟相传便成为制度了
大同之世的特点就是“天下为公”,而小康之世则是“天下为家”
P16
一般是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到晚商时期才会完全确立起父死子继制
P24
成周八师
P25
封建诸侯,要举行一种隆重的仪式,谓之锡命
P27
天子和诸侯都有权把封赐出去的土地收回
“国”中的农、工、商,和“野”外的庶人构成了西周社会中的被统治阶层
P28
所谓井田制,实质上就是劳役地租制
P29
(西周)陶器制作方面出现了板瓦和筒瓦
P41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春秋时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和他们相毗邻的或是错杂居住的则成为戎狄蛮夷
P42
有些戎狄和华夏并无种族上的差异
P43
春秋时期,田亩制度基本上沿袭自西周
随着农民种私田积极性的提高,共耕公田的做法逐渐被废弃了,而是按农民实际的耕地面积来收取实物税
P47
行田
P49
战国时的手工业生产仍有相当大部分是由官府经营的
P50
春秋时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到战国时往往成为交换的中心
P53
战国时是“量能而授官”
P61
有恒产者有恒心
P66
皇权的加强和神秘化,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体现专制皇权的官僚机构的建立,大大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P90
中朝,外朝,内朝
P91
羽林孤儿
P102
西域道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为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茶馆深远的意义
P116
最晚到两汉之际,我国出现了水碓
P119
度田
P140
文景时期,政治思想上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道家到儒家的嬗变的趋势
P142
董仲舒的学说,基本上是借用阴阳家的思想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这种新的儒家学说,适应文景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其积极作用
P143
谶纬之学
P144
古文经治学重在训诂,解经取其大义,不像今文经那样徒重章句推衍
P145
王充自称其思想“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
P146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内地
P148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吸收了编年、记事等体裁的长处,创造力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这种体裁,成为此后2000年中编写王朝历史的规范
P150
汉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赋、散文、乐府诗三种形式
P154
浑天说
P161
屯田制
士家制
P164
唯才是举
九品中正制
P181
内徙较久的一些部落,不论他们的成员所受尚存的部落束缚到什么程度,也不论它们的经历如何曲折复杂,西晋时他们都在走着农业化的道路,逐渐习于农耕
P193
“宗主督护”制度
P217
南渡的人通常是按籍贯聚集若干家
南渡官僚也往往随带宗族部曲,并且沿途收集流散,以扩大自己的部曲队伍
P227
门阀士族把婚姻关系严格限制在门阀士族的范围以内,并且极力排除非士族混入士流的可能性
P242
魏晋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因此在玄学中,老庄哲学一般是与儒家哲学相表里而不是相排斥
P243
东晋玄学在很大程度上渗入了佛教教义,特别是佛教的般若学说
P249
道教产生于中国社会,它的某些教义与儒家思想契合,所以具有较佛教更易传播的特点……不过道教教义混乱,哲学思想较为贫乏,在麻醉人民的作用上不如佛教,所以势力也不如佛教那样巨大
P255
中国境内石窟的开凿,最早当在新疆地区
P263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
P275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选官制度,确立了严密的铨选制度。唐朝选官制度的核心就是做官必须通过考试
唐获得出身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以门荫入仕,杂色入流,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种)
P286
唐朝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上民族隔阂不深
P299
市场上商品品种的变化和行业的增多,是唐代商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P342
唐代的进士考试着重文学辞章,也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P367
石囤木桩法
捍海塘
P376
占城稻
P381
辽国便制定了一种胡汉分治的制度,即所谓“以国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P406
海上之盟
P430
用畏吾儿字拼成蒙古国书,蒙古族从此有了通行的文字
P441
回鹘在西迁以前使用的文字是古突厥文,信仰的宗教主要是摩尼教
P443
土官
P464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P469
古文运动和恢复儒家道统的运动,一直是北宋文坛上的一个主流
P487
移民屯田是明朝政府发展农业经济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P496
明朝时实行的是两京制
P508
一条鞭法
P510
明朝中叶,男耕女织仍是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
P520
居住在天山南路与北路西部的畏吾儿人,在明初以普遍改信了伊斯兰教,只有住在东部的畏吾儿人,有些仍信佛教
P521
明朝设立土司的目的是要通过各族的首领来管理各族人民,但各地的土司与明朝也时有矛盾,他们经常发动叛乱
P524
八旗制度是在氏族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P525
在八旗的内部,也存在着浓厚的军事民主主义的作风
P529
(郑和)出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提高明王朝在国为的地位和威望
P556
改土归流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对西南各民族人民进行直接的管理,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改善了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的面貌,有利于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进一步联系,因而也多少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P559
永不加赋和地丁合一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它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双重征税的标准,把税收合并为单一的土地税,简化了国家税收的原则和手续
P566
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是鸦片战争以前最主要的手工业
P567
但是清代的手工业生产主要仍是小商品生产,一般的生产技术、产量和规模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农村占重要地位的是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在城市则几乎还都是行会的手工业
P568
“行市”由政府规定,不得任意增减,“行规”也要经政府的认可,在祭神祠前“勒石永遵”
P572
军机处——这个核心机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P573
专门管理少数民族政务的机构“理藩院”,其官吏分由满人和蒙古人担任,汉人不得参加
P575
清朝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保持了世代的婚姻关系
P588
闭关政策产生的根源,从经济上看,是与中国比较稳定的小农自足自给、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相适应的……从政治上看,在于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统治者对汉人可能与洋人联合、颠覆清政权的猜忌与防范
P682
1907年,同盟会中四川、两湖会党头目张伯祥等另组“共进会”,并把同盟会纲领的“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