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星期三

新加坡族群和谐机制:实现多元族群社会的“善治”


范磊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5561-1020-9  2016年10月

P005
族群作为一种人类共同体,既可以有政治、经济属性,也可以是文化群体,同时还可能与血缘、地缘等自然性因素密切相关

P006
族群可以被视作构成民族的基础,又或是民族发生分化或者碎片化之后会产生的结果

P002
“新加坡没有历史!新加坡的历史从现在开始”,1965

P004
新加坡建国领袖质疑的拉惹勒南(Sinnathamby Rajaratnam)曾经表示,任何力图把新加坡的历史追溯到中国、印度、印尼以及中东等这几个新加坡人祖籍地以寻求统一的国族认同的尝试,都是危险的,这将让这个城市国家成为充斥着“无休止的种族和社群冲突以及让新加坡人祖籍国的那些更为强大的国家推行干涉主义政治的血腥战场”

P011
在族群与国家关系上,建构还是解构,是新加坡这个多元族群国家的核心关切

P014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为了维护其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英国殖民当局在新加坡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族群治理政策,通过人为的分割,将各族群隔离在不同的区域集中居住……“各族群对这种安排也非常满意,因为既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管理本族群的自由,同时又可以得到英国的保护”

P018
日本人通过扶植少数族群来对抗华人族群的方式,打破了原本遮蔽在分而治之殖民政策下的脆弱共存关系,人为强化了各族群之间的隔阂与边界,激化了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

P031
“一个复兴的中国已经不仅是东南亚各族人民仰慕的对象,而且也是恐惧的对象”
并通过建构共同的“新加坡人”国家认同的方式促进各族群的多元共存和一体化认同的整合过程

P039
1991年政府制定的“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白皮书——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新加坡人”意识是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重点强调的国家意识形态之一,也是号召各族群为之奋斗的国家认同目标和身份定位

P041
目前岛内唯一的甘榜罗弄万国村(Kampung Lorong Buangkok)

P043
1987年以后实行的组屋族群配额制度

P058
政府意识到,在二战以后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推动下,东南亚各族群的族群意识觉醒以及对政治权力的追逐已经成为各族群实现不断膨胀的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而基于此由族群精英煽动的族群动员机制,则成为引发族群冲突的直接原因

P094
新加坡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国内族群政治考量而确立的实用主义,国家利益是建立在确保族群利益和族群情绪不被侵害的基础之上的

P110
李光耀曾经以“人无恒产则无恒心”来解释为什么要实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他认为要维持社会稳定与族群和谐,“关键在于能够取得让所有人都在经济发展中受益,甚至不得不用新的方法去调整分配财富的机制”
……
“要让人民保卫新加坡,就必须让新加坡有些什么值得人民去保护。如果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住房,国家将会更加稳定,人民也会更加感激、支持实行这项政策的执政党”

P117
由于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族群治理政策,造成不同族群分别以本族群的母语为依托兴办教育,最终形成了殖民政府官方教育体制与其他族群民间教育体制并存的局面,相应地就以族群语言为基础呈现为四种语言源流的教育体系

P120
1987年教育部顺应形势发展在全国统一学校教育,以英语为第一教育语言,以本族群的母语作为第二教学语言,从此奠定了现代新加坡“国民型”教育系统的基础

P129
他表示多元族群社会可能会因为语言的差异而产生政治纠纷……当时的新加坡政府深知拆除语言壁垒、建立语言同质化社会的重要性

P131
政府于1967年停止了以马来语推广为主要任务的“国语宣传周”运动,而转而以英语作为各族群的共同语言来推动

P132
英语不是属于任何一个族群的内部语言,其中立性的色彩不会引起其他族群的反感和排斥,有助于扮演好族群关系的纽带

P133
1965年8月9日,李光耀在宣布新加坡独立的广播中强调“我们将在新加坡建立一个多元族群的社会。这不是一个马来人的国家,不是一个华人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印度人的国家……”……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建立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培养新加坡各族群民众的国家意识,塑造国家认同。

P135
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明确了具体的内容:首先,民众应当建立超越于族群认同之上的国家认同,即个体首先要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其次,各族群的民众应该将本族群的命运、作为国民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联系在一起

P140
整合不同的族群来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则是独立建国以后新加坡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议题之一,因为这对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社会的凝聚力以及国家运作的基础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P155
新加坡政府不论是开设宗教伦理课程,还是助推儒学复兴,以及推动“亚洲价值观”体系建设,目的都是要通过全国性共有价值规范的确立来构筑国家意识形态,推动族际整合和国家构建,巩固多元族群国家的价值基础

P184
李光耀曾指出“由于人口成分多元化,对族群分而治之,这个样子我国无法成为一个国家,我们也无法自我防卫。因此不能这么继续下去。当我们重建城市为居民提供房子时,必须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应该把不同族群的人集中在一起”……1989年3月以后的组屋分配将根据国家族群比例进行分配……新加坡政府通过公共组屋制度,在社区层面调节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制度推动了多元族群之间的交流以及包容精神的养成,这种交错杂居的居住模式对于培养多元族群的国家意识以及“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