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星期二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
张建萍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 7-5032-1859-2 2001年6月
P2
有关生态旅游产生的具体原因,离不开三个现代潮流的转变:
第一个潮流是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关注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第二个潮流是旅游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旅游环境衰退而引发的人们对传统大众旅游方式的反思与矫正。
第三个潮流主要表现在旅游需求的变化及旅游动机的转变上。……在旅游景点的选择上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P11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P14
旅游业并非人们原来认为的无“污染”工业
P19
旅游动机的产生是缘于两种基本需求:探新求异的需求和逃避紧张现实的需求
P26
发展旅游业和进行旅游规划时必须考虑的影响面有三个:环境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
P28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则认为影响分为8个方面:暴露的地质表面、矿物及化石,土壤,水资源,植物,野生动物,环境卫生,景观美学,文化环境
P43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是循着一定的进程演变的,可大致分成五个时期加以描述,一是喜悦期(蜜月期),二是冷漠期,三是抱怨期,四是对立期,最后则是沟通与谈判
P68
1990年(温哥华)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
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保护上述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
P75
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兴起是人们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mass tourism)的替代品
P79
Brouse(1992)——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Elizabeth Boo——“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P82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如下:“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一种形式,它意味着游客不再破坏自己所观光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文化,而是去理解并且欣赏改地区的环境。为了使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乐趣,要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还要组建与环境有关的机构。最终目的是使游客全力保护该地区的文化、自然以及经济状况”(日本自然保护协会,1994年)
P91
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小规模;重质不重量;局部开放与管制;联结并保护当地文化与环境;科学的监测;准许行为与可接受程度的制定;借助旅游规划和管理技术,辅助保护区经营和管理;保护第一原则;“双赢”策略
P114
所谓旅游资源,是指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它们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