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星期四
适彼叻土: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新加坡华人族群
汪鲸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8-08972-0 2013年8月
P14
族群认同由族群的自我认同和社会定义所构成。自我认同是指各族群成员对自己族群身份的确定以及整个群体对本族群名称和特征的确定;社会认同则是其他族群及各种社会力量对该族群名称和特征的界定
P23
主要通过方言这一纽带联结而成的“帮权政治”,成为学界在论述新加坡华人社会结构时所使用的经典分类方式
P24
由于新加坡华人绅商的“帮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承担公益行为和担任代表职务而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帮权”所具有的象征和符号功能要远远高于其实际的行政和司法职能
P26
这一时期新加坡华人族群的认同主要是对方言、地域和宗族的认同
P29
新加坡华人绅商对其在本方言群(帮)内的地位和声望十分重视,而对维护全体华人族群利益的观念相对淡薄
P34
新加坡等地的普通华人只能通过建立会党这样的由业缘、地缘等要素聚集起来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弥补传统上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族组织的缺失
P54
新加坡华人对中华文化存续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更加强烈。在急切需要突破传统礼教束缚的中国社会,对儒教文化的强烈批评是当时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而同时期的新加坡华人社会则需要通过将儒教文化构建成族群身份的象征,以此区别于西方文化和土著文化,建立身份认同
P60
权力的文化网络
P87
知道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国政府才把将海外华人视为匪类和弃民的海禁正式废除
P106
在新加坡,宗族这种中国华南一带相对自治的基层社会组织形式,遂演变成为控制力相对较弱的“宗亲会”
P108
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也是造成宗族组织弱化的原因……通过土地和水利灌溉组织起来的宗族,难易适应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商业社会。不像中国宗族可以通过族产和土地来有效控制其成员,新加坡的宗族组织只能依靠组织祭祀、丧葬等方式凝聚宗人
P173
方言和籍贯主要是新加坡华人社会上层特别是商人、政客和社会活动家进行区别、联合与认同的手段。而在华人社会中下层,方言群和籍贯主要是对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P175
大多数的中国华商和华人移民新加坡的目的在于获得财富和谋生,政治生活在华人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占据显要位置
P201
除了将共同的居住地作为相互联系和认同的象征,新加坡的华人族群也在同当地其他族群交往和互动中不断地确立和重塑自身
P207
新加坡华人族群采用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方式来为中华文化进行辩护:新加坡华人族群一方面强调中华文化同西方文化在基本的社会结构和道德伦理上的普同性,以彰显中华文化的普世性;另一方面却提出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强调中华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西方人对中国话文化进行判断和评价
P240
从中国士绅对南洋地区土著族群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中国士绅采取的观察方式任然是将土族族群视为在社会和文化发展程度上低于中国的“野蛮人”和“原始人”。这种表述模式仍然是历史上中国对周边地区和异族进行描述的传承
P243
与其他殖民者不同,英国人在其殖民地看重的是物质和商业利益,而并不欲在当地建立本土化的政权,以避免消耗大量人力和财力
P261
中国士绅阶层如此表述的目的一方面是要积极将华人族群拉拢在中国政府左右,作为一只可靠的资源和后备力量进行培植。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中华文化的价值,通过强调中华文化在英国殖民地仍能在华人族群间继续传承并发扬下去,中国士绅也可以重拾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