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日星期二
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
(韩)朴振焕
(译)潘伟光 (韩)郑靖吉 魏蔚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 978-7-109-10030-5 2005年9月
P2
朴振焕给“新村运动”下的定义:通过参加建设村庄项目,开发农民的生活伦理精神,从而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韩国模式”的农村现代化——新村运动的特点:
(一) 这是一场以村庄为单位、很少财政投入、适合时宜的运动……如果推迟到80年代以后,那么哦那个也劳动力短缺可能会阻碍村庄项目的实施,而且村民可能也不会无偿捐献土地
(二) 新村运动是一场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带动伦理精神建设的运动……从宿命的“我们不能做”转变到“我们能够做”……新村运动树立的“勤劳、自立、合作”精神转化成农民良好的生活伦理精神
(三) 这是一场政府主导的由上而下的群众广泛参与的一场运动
(四) 农村的现代化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密不可分
P6
启示:
(一) 农村的现代化并非一定要工业化完成后才来进行的运动,可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二) 村级治理是农村现代化成功的关键:1)了解农民的愿望与迫切需求是农村现代化的实施的基本条件;2)村庄的改善要从实实在在的项目做起,而非纯粹的精神运动;3)村庄领导人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 农村现代化是一项综合性建设工程
(四) 政府的倡导、推动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P9
(1947)年韩国土地改革法中颁布了两项与众不同的内容:一是禁止租种土地;二是规定所拥有农地不超过3公顷的最高限制
P10
二战后期的土地改革,是平等优先而不是农业效率优先
P19
军官们通过学习计划实施、投入产出关系、收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规模经济、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的内容,懂得了军事资源配置中的效率标准的概念
P22
农民贷款问题应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而不是用财政资金支付来解决
P23
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第一,要使农民参加良好的生活伦理运动,必须要使农民感到有迫切需要;第二个教训是生活伦理只有通过行动项目才能提高,而不是通过纯粹的精神运动
P31
随着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增加,形成了两类农民:一类是那些想方设法更依赖于政府的援助;另一类是变成积极、自立的农民
P44
两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地方官员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奉献精神;二是农民很强的自助精神
P51
把援助物资作为村庄的公共物品,同时加上村民的劳动力,那么村庄的设施和村民的生活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P53
在一个不付报酬代表的领导下村民可以更好地参与新村运动
P54
作为一个合格的村庄的好领导人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人对村庄事物的奉献精神,领导人的教育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并不重要
P71
全体村民参加改善他们的道路,不仅改善了交通条件,而且改变了村民的态度……村民开始变得非常自信……新村运动的初始目的,也就是,通过引导农民改善他们自己村里的设施,使韩国农民的生活伦理精神获得新生
如果改善公路的工作由政府来做,就会使村民们越来越依赖政府来解决他们村里的问题
P75
新村项目的实施处在农场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的经济阶段,村民们才能说服土地所有者为村里捐献他们的部分土地
新村项目是在村民们为自己的村庄变得更美好而全力奉献的社会环境下实施的
P81
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与水泥瓦片的价格相比增速过快,这成为诱导用水泥瓦片或石板替代茅草屋顶的主要因素
P83
由于农村面貌的突然改变,在城市的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一些批评意见。他们对于茅草屋顶的突然改变很不高兴,这些人认为农民的生活本来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茅草屋顶与韩国农村平静自然的生活十分协调。他们中的一些人不理解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形成和农民世世代代在茅草屋顶的房子下过着饱受贫穷的生活的状态
P91
朴正熙坚持给在新村运动中表现好的村子提供帮助:自立村子,自助村子,基础村子
P98
村里会堂在新村运动的成功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参与创造更好社会的活动学会了民主
P116
我们可以说新村运动不仅提高了留在农村里的农民的生活伦理水平,同样也提高了流向城市的年轻劳动力的素质
P120
在农村建立新村工厂的成本并没有明显地降低,而且当地农民也没有像预期那样得到很好的发展
P129
小组讨论、案例故事、有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讲座以及培训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四门课程被作为新村教育的核心课程
P169
要提高小规模经营的农民的农业收入,就需要提高农民之间的合作程度
P170
自从传统农村的环境得到改善以后,在村庄此次上已经找不出一个能够吸引所有村民同时参加的项目了
P184
与政治领导人强烈决心相对的另一个选择,就是建立一个地方自治的民主制度,它适合实施农村综合发展项目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