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星期二

飙车

终于骑小黄车飙到了20迈,飙不成汽车,只好飙自行车了……





2017年5月29日星期一

崇武手工鱼卷

崇武的手工鱼卷和鱼丸,每次都是发小的奶奶盯着店家做好再快递到上海……年纪大了,每次吃的时候都是满满的惆怅,想回泉州看大海蓝天、泡茶发呆……其实,也就是想想而已,自己心里的泉州其实已经是永远回不去了……很多地方,很多人,一旦离开就只能是存在于记忆中,物是人非,即使面对面也回不去了……


新市古镇

看良渚遗址回沪的路上特意拐到了新市,大二色彩实习曾在此地住了一周,且熬夜看90年世界杯决赛,白天到处找地方睡觉……只是曾经的古镇也就剩下沿河一溜,还美其名曰“城市化的传奇+江南百老汇,千年小上海”……本科聚会不在此地也罢……


















土遗址保护展示

良渚古城城墙遗址的发掘展示点……现在觉得土遗址的展示真心不好做,下有地下水浸泡,上有泥土干裂风化,加上为了地表干净的竹扫把,各个都是土遗址的杀手。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回填还是最佳手段。如果不能做到防水保湿,要展示,不如做个1:1的土模型放在旁边……一般群众能囫囵吞枣看个大概就差不多了,专业人士也无所谓,考古报告更清楚……考古遗址的展示利用,真心不好做……











被玩坏的玉琮










2017年5月28日星期日

常州淹城文化


徐缨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5-13729-7  2015年12月

P002
公元前547年,泰伯和仲雍的20世孙季札被分封于包括现今常州地区的延陵,初步形成了以吴越文化为基础的“淹城文化”,季札也因此成了常州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文始祖

P010
圩墩遗址是常州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村落
中华第一橹

P013
1982年,在常州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

P029
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分析,淹城应为西周早期位于淮夷旁的奄族南迁江南后定居所留遗址

P031
目前江南发现的春秋之前的古城池遗址中,与奄有关系的只有位于武进境内的淹城遗址。

P049
淹城还是中国第一龟城

P053
淹城独木舟的材料即楠木、柏木、楮木等分布于湖北、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不是淹城当地的元产物。也就是说,这些独木舟不可能是古淹城先民就地取材制作的


丢脸

就这种编辑质量还好意思说是常州地方文化名片,真是丢常州人的脸啊……




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

不看书的异想天开是鬼扯

建筑设计的理想和交通行为的现实……结合人行道,这个道路断面是……人-车-人-车-人……交织点无数,建筑师的脑洞果然大……不看书的异想天开是鬼扯





2017年5月26日星期五

土地正义—从土地改革到土地征收,一段被掩盖、一再上演的历史


徐世荣
新北市: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78-986-93512-9-4    2016年9月


P8
耕者有其田最大的问题在于征收共耕地,该地都是小面积的土地所有人

P16
台湾总督府由上而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依旧充满着强权与欺瞒的本质

P17
相对台湾历史以往数次的土地改革,战后的土地改革更有美国幕后的推动与支持。换个全球角度来看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也可说是二战结束后,起自日本、南韩,经台湾到菲律宾等国,东亚所推动一连串土地改革的一环,为美国建立围堵共产势力南下的战略体系,东西冷战对立关系成立之“基础工事”。
……

P22
国家进步未必是要与土地征收与强制迫迁作连结的,土地征收及强制迫迁并非是国家进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P34
政府实施土地改革的正当性,是建立在地主无恶不作、剥削佃农、随意撤佃起耕,让佃农朝不保夕、生活困苦的前提上,但在我访谈的过程中,地主和佃农都是好几个世代的关系,不会轻易更换

P39
在日治时期,日本变更台湾传统地籍制度,建立近代地籍观念,成为战后土地改革在台湾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原因

P46
传统业佃关系是一种父权意识形态下的和谐关系,地主依循着历史传承经营土地与对待佃农,佃农也依照过往经验尊重地主,缴交庞大的地租

P56
1948年10月,“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在中国南京市成立,一开始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对于地权改变的问题着力并不深,后来因为发现地权的分配与改变很重要,才在宗旨中将生产与地权分配并列

P58
国民党政府在1949年撤退到台湾,美国的影响很大,农复会背后的支持力量就是美国

P59
台湾的土地改革获得了美国认同,因此在1960年代与美国成立“桃园土地改革训练所”(现称为“国际土地政策研究训练中心”)
台湾的物权概念引自日本

P73
《耕者有其田条例》的名称原为《扶植自耕农条例》

P74
“耕者有其田”所征收的土地主要有两种:一是个人持有的土地所有权人,可保留的土地面积为中等水田三甲,或是中等旱田四甲五分;第二种是地主所拥有土地属于共有土地且正在出租者。

P77
台湾土地改革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地主其实不是地主

P84
当年国民党执意推行“耕者有其田”,与中共争谁是真正的土改者,同时籍此绑住佃农,成为国民党的桩脚,这种作法和共产党相似——只要把土地给农民,农民就会支持
……
土地改革对台湾最大的影响是,在“二二八事件”扫除台湾的政治菁英后,“土地改革”又扫除台湾的经济菁英

P100
公地房租
公地放领

P104
美国顾问雷正琪(Wolf Isaac Ladejinsky, 1899-1975)

P 107
“土地改革”有其正面功能,为台湾社会、经济奠下重要的基础,但我的立场是,不能因此侵害基本人权,或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

P116
林肯土地研究中心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P 117
土地政策与政治的关系很紧密,如何治理土地是很关键的政治运作

P120
“土地征收”有很多种类别,主要为“一般征收”与“区段征收”。“土地征收”之外,另外还有一种土地开发方式,就是上述的“市地重划”,它们实施的关键都来自“都市计划”。

P123
“土地征收”是非常严厉的手段,不必经过人民同意,就能强制剥夺人民的财产权、生存权与人性尊严
“土地征收”的关键不在于人民同意与否,而在于是否符合“征收要件”,若符合,即使人民不同意,还是得征收

P124
但政府向来采取一种做法,就是把“区段征收”定义为“土地合作开发事业”,然后“强迫”民间参与

P125
表面上地方政府没有征收土地的权力,实际上却有权力,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都市计划”。地方政府运用“都市计划”,即可简介执行“土地征收”

P127
台湾的“区段征收”之所以这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没有经费
地方政府还有另外一个筹措经费的方法,就是“市地重划”

P128
“林肯土地研究中心”相当推崇地政学派的亨利·乔治(Henry George, 1839-1897),他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土地改革学派很重要的人物……他们认为土地价格的增值,大部分是社会的贡献,所以增加的利益应属于社会所有

P129
现在“房地税合一”方向是对的,这个政策的观念是:土地的增值要尽可能归公,因为土地增值来自社会的贡献
当地价税和土地增值税依宪法规定课税后,未被课税的土地增值部分,就要纳入所得税继续课税,这就是亨利·乔治和孙中山的观点

P131
大法官《七〇九号解释文》已经做出重要的解释:“大家经过沟通、对话、论辩后,所形成共识,才是公共利益”

P133
什么是土地的价值?一般我会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为经济价值……第二为环境价值……第三为主观认同

P137
我认为台湾农地发展的历史,依经济发展与农地政策的制定过程大致可归纳为:
农地剥削时期(1945-1949)
农地压榨时期(1949-1965):以农业扶植工业,工业再帮助农业
农工征地时期(1960-1974)
农地管制时期(1974-1993):1964年的《都市计划法》只规范了都市地区,都市以外的区域却没有管制法源,因此产生很多混乱
农地释出时期(1993-):现行的都市计划体制从戒严时期延续到现在,一直未脱威权色彩,因此也最好操控

P153
土地征收有六大要件:法律形式规定、促进公共利益、必要性、比例性、最后不得已手段及完全补偿,执行土地征收前,必须符合这六项要件,缺一不可

P161
透过“区段征收”和“市地重划”,地方政府取得“配余地”与“抵费地”并标售,所获得的土地收益,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两项财源,俗称为“地政的两大手段”

P203
土地和政治是分不开的,无论是都市计划或还是非都市计划……都市计划、土地使用管制无非都是为政治服务





桂林秦城遗址

典型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城还没搞好,军队已到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