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9日星期日

讲谈社•中国历史01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日)宫本一夫
(译)吴菲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495-3367-1 2014年1月

P10
长江文明足以匹敌甚至高于黄河文明

P12
中国的新石器社会与日本列岛的绳文社会,都在更新世末期大致同一时期开始使用陶器并完成了生活的定居化。

P15
中国大陆史前时代的动向绝不应该只是在中国大陆内部完结的一个封闭体系。即便没有直接往来,中国大陆与其周边区域在史前时代也应当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动。

P27
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伏羲与女娲同时出现于最早可上溯至西汉中期的壁画。蛇身人首的伏羲与女娲相互交缠的图像则最早出现于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

P28
不论是伏羲、女娲的神话,还是盘古神话,在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中都没有记载。可以想见这些神话是在汉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宇宙及世界诞生的问题,或者说是出于对汉族祖先赋予正统性的必要而产生的

P29
为何把三皇五帝的华夏系神话说成是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地区的神话了。可以说这些神话讲述的正是商周的祖先神灵,其目的在于显示商周王朝家系的正统性

P35
中国自汉代以来均以这些正史为中心的文献记载为依据,儒学家之间盛行以考据正史为主的训诂学

P53
与美国的共同调查通常不立刻开展发掘考察,而是从绵密的遗址分布调查开始,在充分把握调查成功之后,才开始进行发掘考察。很多时候甚至直接把考察重点置于初期的遗址分布调查

P68
中国南部砾石器文化——植物
华北北部,小型石片器——动物

P73
见于中国南部的砾石器系统在最终冰期的冷温化中分布领域缩小至南岭山脉以南的华南。华北和华中则分别向着细石叶群和小型石片石器群转变

P74
新石器,旧石器转变——大型动物的灭绝
定义新石器时代的首要因素曾经是磨制石器的出现

P75
认为农业诞生于定居生活确立之后的观点正日益得到支持
陶器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定居化

P77
陶器的出现很可能对应着人类越来越依存于利用某种植物资源或鱼类贝类的状况
陶器出现于如此早期的阶段(在整个东亚,陶器出现在自更新世转向全新世的过渡期)也是仅限于东亚的一个特色

P85
江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以出土了最古老的陶器而广为人知

P87
在长江中游地区,自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稻谷就已伴随陶器出现了

P94
人类的社会群体走向组织化,加之生物学上的因素,栽培形式的初期农业开始了
初期农业并不是以富裕的社会为目的,而是人类群体为适应生态环境而不得不做的选择之一……只依赖采集的社会反而处于相当安定的社会

P100
釜诞生于砾石石器或小型石片石器文化圈,筒形罐诞生于细石业文化圈。或者也可单纯地把釜看作诞生于野生稻分布区域的陶器

P103
中国大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上的文化类型分以下六个区域:黄河中游地区、渭河流域、山东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以及长城地带。其中长城地带又可分为辽西、内蒙古中南部和甘青地区。辽西和以西的陶器样式一开始就属于不同的系统,其样式更接近于远东地区。

P114
要想把握社会结构,把群体生活的聚落和群体成员的墓葬进行比较探讨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P117
这种地位绝非世袭,也并非以血缘群体为单位,而是因为个人生前的只能而获得众人的尊敬,或在群体内部成为权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属于平等社会,群体的首领由拥有社会职能的人担任

P123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在原先的群体发源地特地建造血缘单位的群体合葬墓,成为促生同族意识的场所。建立合葬墓的意义在于,在祭祀祖先的同时,通过再度埋葬的行为来强调血缘纽带的存在

P125
这说明社会内部的阶层差距是以氏族单位为基础而逐渐产生的

P128
城址遗迹由新石器时代中期所见的环壕聚落发展而来,但环壕聚落的环壕主要用于防御周边的野生动物,并不具有聚合群体的意义。夯土而成的城址遗迹则不同

P134
总之从现象上来看,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也传入了大汶口文化的社会之中,在另一方面当地也开始把彩陶技术加以吸收,并开始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彩陶

P135
简单来说,阶层由高向低分别为:木椁墓、木棺墓和土圹墓

P146
要说稻作农业逐渐走向集约化的标志,首推水田的出现

P152
土墩墓的成立时期也是在良渚文化阶段。土墩墓的特征是:并非为某个特定的个人而建,而是一种由多人墓葬组成的特定的群体墓
除了因上述成因形成的土墩墓之外,同时还出现了把原为祭坛的土丘转而用作特定群体的土墩墓

P153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林已奈夫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就是见于殷商社会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的原型,而玉钺则是按照原为武器的钺的形态制成的玉器,所以玉钺应当是一种显示军事权威的瑞器

P155
良渚文化的阶层构造也与其他地区同样,正向着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的阶层社会进行进化,并说明掌管祭祀和军事的首领权掌握在父系手中

P159
良渚文化还未达到形成王权的阶段,只能将其划分在首领制社会的范畴内
二里头、二里岗文化的包括祭祀活动在内的祭祀统治权的原形也许就来自良渚文化

P172
(石家河遗址)城垣的意义与其说是用于防御群体间因对立导致的战争,不如说是为了抵御洪水的侵袭而进行的集体合作

P180
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出现了以首领墓为顶点的明确显示金字塔形阶层关系的墓地

P190
兴隆洼遗址的房屋内发现了墓葬。这种在房屋内设有墓葬设施的事例也可见于西亚累范特地区为中心的初期农业文化即纳吐夫文化。在当地,第一代祖先埋葬在房屋内,这应该是为了供奉祖先以保持家庭或同族的团结。

P226
在稻作农业的扩散期,文化上的影响并非以文化复合体的方式扩散。也就是说,传播的水稻或则稻作技术。华北的社会群体并非把水稻作为来自其他区域的文化影响之一环加以吸收,而是有意识地只吸收了稻作技术

P233
这种农业区域的扩散在与高温期的结束同时开始的寒冷干燥的变动中,为适应新的生态系而在长城地带出现了畜牧型农业社会
亚洲东部的水平方向的社会分支逐渐完成。即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分支出来的畜牧型农业社会及其发展型即游牧社会。并在其周边的西伯利亚至北极、热带地区形成了狩猎采集社会

P238
青铜器是作为一种威信物来使用的
以青铜短剑及随身装饰品为中心的长城地带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开始向畜牧农业社会,继而向游牧社会发展

P239
与之相对,发展了以青铜礼器为中心的祭祀仪礼体制的黄河中游地区则作为商周社会的母胎走上了农业社会的进程

P241
鬲被认为是显示殷商文化范围的标志物
鬲在当初绝不是一种显示政治领域的器物,二是顺应着畜牧型农业社会与农业社会接触地带的生活样式而产生的

P247
估计在各地各自发展的史前社会,交流活动与其说是始于互相补充物质上的不足的交换原则,倒不如说是以联结群体间关系的赠与为基本原则的交流

P258
这些区域此前不曾拥有玉器文化,玉器不仅只是作为威信物或宝物被当地吸收,而很可能是连同玉器具有的宗教上的意义也一起得到了吸收融合

P272
黄河中游地区的聚落根据聚落单位的构造特征可分为三个类型:社会组织较为复杂的首领制社会;处于尚未统一的首领制社会;实力不相上下,尚未统一,性质较为复杂的首领制社会

P273
(刘莉认为)并非社会组织安定发展之后才进展到初期国家阶段,而是在社会分化进展不明显的区域开始了向着初期国家阶段的急剧发展……近年来的发掘资料却迫使这种社会发展类型的研究回到了必须重新论证的阶段

P277
可以说黄河中游地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在社会进化上较其他区域更加迅速,达到了复杂的首领制社会的阶段。并且该区域内的群体间的竞争也逐渐走向统合的进程

P291
说明与祭祀相关的用具只有特权阶层才能拥有
通过祭祀用具来规定身份秩序的现象说明,礼仪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发挥着作用

P295
神政权力

P298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单纯的玉器的模仿,不如说是这些地区开始需求包含于玉器之中的神政权力这种意识形态装置

P299
到了商周时代,乐器与身份秩序相关联,以“礼乐”的形式成为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

P302
牺牲祭祀维持着群体的团结,形成了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精神基底
如果动物牺牲是一种农业祭祀,人牲就是一种凝聚人类群体的社会祭礼

P303
动物随葬与动物牺牲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P304
最古的卜骨发现于马家窑文化的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遗址

P308
玉器不仅是显示身份和财富的威信器物,而且发挥着神政权力达成统合的精神作用。对于雕刻于玉琮等玉器之上的神人兽面纹所代表的太阳神的信仰成为维系群体统合的纽带。政治上的群体统合所必需的正是共有同样的信仰观念

P312
所谓形成了初期国家的初期王朝,是在新石器时代通过吸取各地的社会组织所需要的精神基地而得以成立的
商朝社会的基本要素即祖先祭祀、供牲、礼乐等并非都是从黄河中游地区当地社会的谱系中诞生的要素,而是融合了粟、黍农业社会与稻作农业社会的各自的精神文化而形成

P320
在二里头文化阶段,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形成了向心式的聚落间网状分布

P322
在黄河中游地区,安陶寺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的顺序,大型中心聚落因时期不同而移动在不同的地点之间

P324
相对于二里头文化以鼎为主要烹煮具的特色,二里岗文化则是以鬲为主要烹煮具

P334
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建造了宫殿遗址

P338
陶器样式的统一并非必定显示着政治上的群体单位。也许将之看作一个共有着同样的生活样式及信息的区域更为妥当

P342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以后扩散至以中国西北部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逐渐在包括中国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辽西地区在内的长城地带生成了同一性的青铜器特征

P347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吸收了当地不曾存在的诸多区域的精神基底

P348
这种吸收的同时又是一种手段。即通过利用诸多区域的精神基底和信仰,以求回避此前社会组织发展的矛盾,从而完成进一步的社会进化

P358
夏王朝的礼制则是以大汶口文化的身份标志为背景,这是因为夏王朝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商王朝的礼制虽然也吸收了二里头文化的精神文化,但却是以山东龙山文化期的礼制为其新礼制的典范

P359
领域统治成为可能的背景在于,吸收了各区域固有的多种多样的精神基底,进而产生了在其上层建成以新的精神基底为底盘的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P361
这些外来物品是来自与商王朝有政治关系的区域首领的贡品,通过上贡这种王权体制,向王都聚集而来。利用这些资源,青铜器生产在商王的一元管理之下进行,因此商王朝能够把承担着礼制枢要的青铜彝器统一分配给属下各方
与祖先祭祀这种显示王权正统性的宫廷礼仪一起,夸示王权力量的牺牲祭祀是商王朝王权的要务

P362
祭仪国家

P365
所谓人牲,就是通过把异族人当作牺牲,以促进群体的团结,同时提高王的权威。随着王权的进展,在另一方面这种敌视和歧视异族的意识也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组织的社会机能发挥着作用
维持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的礼制,还有显示王权的正统性和权力的祖先祭祀和牺牲祭祀

P367
宗族单位的墓地位置显然是依据以商王为顶点的金字塔式阶层构造而决定的

P368
商朝的国都殷墟就是这样一座祭祀都市,在这里,聚居着支撑王权的宗族或氏族,不断举行祖先祭祀,并宣示保持群体的统一

P373
周边区域由于二里岗文化的刺激,完成了自立性的成长

P378
在商王朝的体现于青铜彝器的礼制体系及其影响之下,在实现了政治上自立的周边区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政体。这些周边区域是商王朝的物资供给源,商王朝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并非朝贡关系,而是一种与实现了自立的区域间的物流关系

P380
商王朝利用祭祀礼仪,更利用身份秩序即礼制形成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宗族和氏族组成的安定的阶层构造,并建成了以贡纳体制为基础的古代国家

P386
商朝后期,在上述统治构造的变化之中,同祖同族关系被作为王权的基底进一步得到强调

P387
通过尊崇和尊重自身的来历,进而重新确认自身的现在,这种国家主义式的思想方式对社会组织的再认识以及组织的扩大的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与出现于近代国家的民族主义在起源和性质上略有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P390
中国历史上不断重复的是来自内陆欧亚的各民族王朝南下与汉族发生融合的历史……这种动态的局面才是中国基本的历史大动脉
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存在着中国大陆的北方与南方这两条区域社会的文化轴。这两条文化轴各自的特点是,北方时常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保有交流,而南方的文化轴则呈现出相当保守的状态以及缓慢的物质变化

P391
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