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星期五

暴找王陵——探秘失踪的南诏、大理国王陵


朱净宇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489-1162-3   2013年4月

P13
《蛮书》(《云南志》)

P15
《淮城夜语》
“淮城”是大理古地名

P19
“叶榆七子”
“叶榆”大理古名

P59
珑玗图山城

P76
蒙舍城式南诏王先祖细奴逻所筑的第二座王城

P127
白崖城

P143
出家无为寺的大理国王有段思英、段素隆、段思廉、段正明、段正淳等五人
出家崇圣寺的国王有段素贞一人
出家荡山寺(感通寺)的国王有段和誉一人
出家弘圣寺的国王有段正兴一人

P167
公元1253年,南宋宝祐元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打到大理,首先占领的就是无为寺



福建邵武和平古镇






















武夷山五夫镇

朱熹故里之一……


















2017年3月30日星期四

文化遗产与旅游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An Introduction



(美)Dallen J. Timothy
(译)孙业红 等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 978-1-84541-176-3    2014年4月

P2
国际古迹遗址委员会(ICOMOS)于1999年10月在墨西哥通过的《国际旅游文化宪章》
提出了5个原则:
国内及国际旅游是文化交流的最佳载体,保护应该首先给当地居民和来访游客一个了解当地遗址和文化的机会;
遗址地和旅游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其中会包括价值观的冲突,管理中应注意协调当下和未来的关系,注重可持续性问题;
遗址地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确保游客的体验是有价值的、令人满意的和令人享受的;
当地社会和原住民应参与到保护与旅游规划中去;
旅游和保护行为应对当地社会有利。

P2
最早的一种遗产旅游是朝圣
“大旅行”式遗产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历史时段

P3
遗产是我们从过去继承下来并且至今仍在使用的事物
历史只是过去,而遗产则是今日的人们为了旅游或其他目的而对“过去”进行的利用

P4
遗产旅游有很多种定义,所有定义都包括几项内容:将人类的过去作为旅游资源,同时能够激发起旅游者的各种旅游动机

P5
文化旅游
遗产旅游

P6
文化遗产旅游包含建筑遗产、活态的生活方式、古代的手工艺品和现代艺术与文化等内容

P8
严肃的遗产旅游者
随意的遗产旅游者

P23
对于遗产管理者来讲,理解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很重要

P31
需求转移一般有两种观点理解:一是从旅游客源地产生的力量,二是从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或者影响出发和到达的全球化力量

P39
遗产吸引物类型:
1. 博物馆
2. 历史主题公园/民俗生活博物馆
3. 表演艺术
4. 考古遗址和古代纪念物——在任何地方这些考古遗址都是最具有价值的遗产地
5. 活态文化
6. 遗产节日
7. 宗教遗址
8. 工业遗产
9. 战争和政治遗产
10. 死亡与人类苦难
11. 农业旅游和美食文化
12. 文学作品和电影所在地
13. 线性遗产

P63
旅游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地理现象

P67
地方/区域遗产……这些地方对外人来说魅力有限,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却是参观的重要地方

P72
国家公园运动在美国始于1872年

P73
游客更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通过熟知的图像或图标来标识旅游目的地

P80
历史事物、事件、地方和环境的真实性可以从三个概念性的观点来审视:现实主义(客观主义、现代主义)、构建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P87
真实性也是相对的,因为它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P89
社会遗忘相关

P94
在旅游领域中应该没有比遗产旅游更具有政治性的了

P95
对于过去某些内容的存心忽视(或社会记忆缺失)是遗产即遗产旅游最明显的政治表现

P98
人们最常提到的遗产政治方面的内容就是遗产的争议性,这些争议性包括对遗产含义或继承内容的不同看法,包括什么可以被看作遗产以及遗产到底应该属于谁的争论
历史遗址不只有一个故事,而是有很多个故事

P100
同一个地方的同一段时间存在多种历史。不同的历史造成了一系列平行的、相互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范式、历史、遗产和实践
以上这三种形式的遗产正义普遍存在的原因在于:“他们-我们”的观念,权力的影响以及对历史事件和遗产地故事讲述的客观性的缺乏

P112
遗产旅游是介于大众旅游和特种旅游之间的一种旅游形式

P118
对本土知识的了解被看作是可持续利用其历史和自然资源的重要途径

P139
UNESCO——monuments, groups of buildings, sites, cultural landscape

P 141
ICOMOS成立于1965年,以保存和保护重要四类遗产地为目标:历史城市(historic cities)、考古遗迹(archeology sites)、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和单体建筑(individual buildings)

P158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遗产地必须关门、禁止参观,甚至禁止基本的维护和科学研究

P170
解说的目的是教育人们最终形成保护意识
弗里德曼•提尔顿(1957)提出了6个额主要的解说原则
1. 解说需要把参观的地方与参观者的个性或经历的某些部分联系起来
2. 信息以及诸如此类的内容不是解说;解说是对信息的揭示。
3. 解说是一种艺术或多种艺术,不管呈现的材料是科学的、历史的或是建筑的;任何艺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教的。
4. 解说的主要目的不是指导而是启发
5. 解说应该呈现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必须讲述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个单独的部分
6. 对孩子们的解说不应该是一个成年人的微缩版。相反,应该遵循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和程序

P171
解说的5个重要功能:
教育——教育是文化遗产解说的首要功能
娱乐
保存/保护——解说理论认为,游客受历史建筑、古代纪念碑、博物馆的文物或历史环境教育越多,他们就越欣赏其历史意义,也更原意帮助保护,或者至少不去破坏这些遗产
拥挤管理
收入来源——高质量的解说可以与旅游其他方面一起增加遗产地的价值,让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更长时间,并且在住宿、餐饮和其他娱乐上支出更多,包括参观其他博物馆和历史遗迹

P184
解说规划——设定目的和目标,现状分析,分析数据,建议,实施,监测和评估

P190
旅游规划中的两个基本方法,即物理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规划,前者对发展单一旅游吸引物很重要,后者则更多地关注在把文化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情况下遗产旅游应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P191
物理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优化空间、改善交通和控制游客流量、保护遗产,同时,用这种方法设计旅游区使其旅游收入最大化

P194
参与式发展
蒂莫西(2007)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社区增权的多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为“强制发展”(imposed development)
第二个层级为“象征性参与”(tokenistic involvement)
第三个层级为“有意义的参与”(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当社区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主动发起计划和项目以实现他们自身的目标时,真正的增权才会得以实现
任何外界的参与都被局限于一个协助者和顾问的角色,而非决策者和主导者
完全控制意味着目的地社区从政治、社会、经济和心理层面实现增权,并形成社会凝聚力和来自遗产和文化的社区自豪感

P196
渐进式发展
基于渐进式的最初想法是一旦形成规划并开始行动,整个过程应该被持续监测,以发现是否需要任何改变
该方法考虑持续监测并有助于维持可持续原则……其主要特征之一是时间并未消耗在可能失败或无效的项目上;相反,规划式逐渐完成的,以保证实现特定目的和目标

P204
现今盛行的一种营销理念是地方品牌、地方促销或者目的地品牌

P207
遗产是非常政治化和高度情绪化的,所以营销过去是一项非常微妙的任务,不能冒犯到任何一个群体

P209
营销活动的“7P”法包括:产品,价格,促销,地点,包装,人员,定位

P242
政治方向正确的社会运动已经决定了游客对于公平的、无偏见的和包容性解说展示的需要

P243
波伊尔和贾维利(2006)的研究表明,游客期望在博物馆网站上找到三种类型的内容。第一是功能性的信息……第二种内容是教育信息……最后一类是创造参观中个人兴趣的情感信息

P259
过去几十年中,遗产旅游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精英文物只是过去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不是真正的或者完全意义上的历史的呈现。现代文化旅游者开始要求他们所看到的过去更加精确、真实、中立,他可以包括农耕历史、或者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和建筑等

P270
工业旅游资源的范围很广,包括所有与制造、自然资源的采掘、航运与交通、能源生产、废物处理系统、工程技术有关的遗址和遗迹,同时包括相关的辅助性特征

P274
工业遗产欧洲之路
国家遗产旅游之路

P309
民族旅游

P314
作为参与原则,遗产持有者对文化遗产的控制与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旦有控制权,他们就可以选择自己文化哪些元素应该展示给游客而哪些部分应该被隐藏
控制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增权,可持续的旅游应该使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从产业中获益

P316
关于当地控制权的另一种担忧是外界对当地文化的保护
许多欧洲殖民社会早期为保护当地手工艺和文化所付出的努力没有考虑文化的敏感性或社会习俗

P340
因为具有敏感性,黑色旅游属于高度政治化的类型。在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发展、管理和回顾恐怖资源章存在观点分歧和不协调。
一种平衡式在教育和娱乐之间提供可接受的权重
一种平衡就是确保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得以陈述
遗址管理的每个方面都需要有敏感性

P355
遗产旅游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可能是最具有包含性的旅游形式





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还有高低贵贱之分?好在是国内高校的教授,要是在欧美,他死定了……如何学会人对人的相互平等尊重是个大问题……


该回一趟宝兴了

石棉去成都的路上路过雅安,看到这山,这云,这雨,有想起宝兴了……其实自己还是挺牵挂的……该回去一趟了


2017年3月29日星期三

孙淑媚——旧鞋

邵武传统村落会议发言的PPT总算发掉了,可以睡觉了

2017年3月28日星期二

NB的重庆

重庆就是不一般的牛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2017年3月27日星期一

历史与现实的青藏


李文实 等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1-2370-0 2016年7月

P4
公元7世纪初,在今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兴起了一个名叫宝髻的小国……它只占有今拉萨和日喀则所在的地区

P5
形成吐蕃族

P13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藏族可以说是宋、元间所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是吐蕃族的流,而吐蕃又是羌族(不排除其王室中含有印欧系人种成分)的流,其最早的源,只能是原始社会的蒙古利亚人种了

P20
由是以观,在清代末期以前,甘肃南部藏区、四川西部藏区与青海藏区,藏族户均人口数一般在4口上下,牧区一般不超过4口,农区相对高一点……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地区的户均人口系数不会大于4

P33
“安多”(Amdo)地区。据藏文文献称,所谓“安多”是取“阿庆冈嘉雪山(今青海巴颜额拉山,一说即今阿尼玛卿山)与多拉山(今祁连山主峰)”两座山峰之首字,合并起来把自此以下的地域称为“安多”
13世纪以来,甘青藏区先后在元、明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下,推行一种区别于内地的“因俗而治”的地方行政体制,即初步形成于元代、完善于明代的“土司制”。

P34
土流参设,以流统土,以土治番

P48
咸丰8年,环海八族

P65
汪什代克族(管12小族),海北布喀河

P74
熟番

P73
家西番
生番、野番、环海八族

P86
公元11世纪初,唃厮啰 ,青唐城(今青海西宁)

P169
霍尔,吐谷浑后裔
天峻县有霍尔仓

P172
《西藏王统记》把“霍尔塞”与土谷浑联系起来,《安多政教史》把“霍尔”与土人联系起来

P233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转经方向相反,苯教是逆时针,而佛教是顺时针
原始的司巴苯教
后期的雍仲苯教

P241
在藏传佛教的诸派别中,与苯教最相近的派别是尼玛派,苯教的大圆满修行、九乘判教法、立断即顿超、往生时出现的虹化现象等与尼玛派说法相同
在噶举派中有着排挤苯教的传统

P323
吐谷浑之路、青海路、河南道、古羌中道,在南北朝时期曾经成为丝绸之路主干路段之一

P341
“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风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既是风”
据说“风马”最好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祭祀活动时使用的象征装饰物,是源于苯教绘有象征灵魂的图案,称作“魂像的飘帘”

P348
藏族人相信“风马”可以“上行下达”,是联结天地神人的天梯

P375
扎巴地区碉楼文化十分发达
顶楼只作为祭祀和经堂使用

P376
按照扎巴的说法,碉楼是起源于对天神的敬奉,是为了祭祀天神而建

P377
旧房可拆,碉楼不可拆

P384
在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与石砌碉楼、雕房的分布之间呈现一种奇特的对应关系

P387
碉楼起源于信仰的可能性似乎比起源于防御的可能性要大

P413
《格萨尔王》口头说唱家,“卡仲”(kha-sgrung);伏藏抄本,”德仲“(gter-sgrund);僧侣编纂的“曲仲”(chos-sgrung)

P415
艺人类型:
托梦艺人——包仲bab-sgrung
顿悟艺人——达朗仲dag-sgrung
闻知艺人——蜕仲thos-sgrung
吟诵艺人——顿仲vdon-sgrung
藏宝艺人——贡德dgongs-gter
圆光艺人——扎包pra-phab
掘藏艺人——德顿gter-vdon

P422
拉萨、日喀则、亚东等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宗教势力比较强盛的地区,就没有出现比较优秀的说唱艺人

P432
《格萨尔王》的艺术结构:
(1) 三段式的故事结构:缘起——战事迭起——结束
(2) 战争参加者包括三个方面:天界——人界——龙界
(3) 岭国参战的也是三个方面:格萨尔——将领——百姓
(4) 记住三部分名称:人名——地名——物件名
(5) 文体包括三个方面:韵文,散文,散韵结合
(6) 中心唱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头(赞辞,自我介绍),主要内容,结尾(一般是祈祷词)

P563
有毒就有药,有药就有毒,药与毒并存,互为变化




旅游手册

帮着办公室找项目参考资料,看到了书架上这堆落满灰尘的旅游手册……突然觉得都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情了……被项目折腾的已经忘了自己最喜欢野奔,最喜欢一个人的独自旅行,最喜欢在山巅在海边看夕阳……现在再看看当年写的随笔,似乎都是别人的故事,是那么陌生……再看看当年拍的照片,似乎都是前世的记忆,是那么模糊……累,真他妈的累!



2017年3月25日星期六

一张老照片

今天看到一张老照片,是2013年中心“小分队”结束4.20宝兴地震灾后重建现场调查后的5.12五周年在都江堰的合影。7个人两个已婚,五个未婚,还有一个没毕业的研究生;四个女生,也是整个规划院冲在第一线仅有的四个女生。当时进灵关后的第三天,210就垮方压了4台车,现在想想都后怕。08年都江堰两年,13年宝兴又是两年,中心的弟兄们跟着我没少吃苦,心底还是非常感谢这帮弟兄……以后再有这种事情,能不让你们上就不让你们上了,你们的生命还不完整……冒险的事情还是老夫自己去吧……


2017年3月19日星期日

讲谈社•中国历史01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日)宫本一夫
(译)吴菲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495-3367-1 2014年1月

P10
长江文明足以匹敌甚至高于黄河文明

P12
中国的新石器社会与日本列岛的绳文社会,都在更新世末期大致同一时期开始使用陶器并完成了生活的定居化。

P15
中国大陆史前时代的动向绝不应该只是在中国大陆内部完结的一个封闭体系。即便没有直接往来,中国大陆与其周边区域在史前时代也应当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动。

P27
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伏羲与女娲同时出现于最早可上溯至西汉中期的壁画。蛇身人首的伏羲与女娲相互交缠的图像则最早出现于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

P28
不论是伏羲、女娲的神话,还是盘古神话,在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中都没有记载。可以想见这些神话是在汉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宇宙及世界诞生的问题,或者说是出于对汉族祖先赋予正统性的必要而产生的

P29
为何把三皇五帝的华夏系神话说成是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地区的神话了。可以说这些神话讲述的正是商周的祖先神灵,其目的在于显示商周王朝家系的正统性

P35
中国自汉代以来均以这些正史为中心的文献记载为依据,儒学家之间盛行以考据正史为主的训诂学

P53
与美国的共同调查通常不立刻开展发掘考察,而是从绵密的遗址分布调查开始,在充分把握调查成功之后,才开始进行发掘考察。很多时候甚至直接把考察重点置于初期的遗址分布调查

P68
中国南部砾石器文化——植物
华北北部,小型石片器——动物

P73
见于中国南部的砾石器系统在最终冰期的冷温化中分布领域缩小至南岭山脉以南的华南。华北和华中则分别向着细石叶群和小型石片石器群转变

P74
新石器,旧石器转变——大型动物的灭绝
定义新石器时代的首要因素曾经是磨制石器的出现

P75
认为农业诞生于定居生活确立之后的观点正日益得到支持
陶器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定居化

P77
陶器的出现很可能对应着人类越来越依存于利用某种植物资源或鱼类贝类的状况
陶器出现于如此早期的阶段(在整个东亚,陶器出现在自更新世转向全新世的过渡期)也是仅限于东亚的一个特色

P85
江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以出土了最古老的陶器而广为人知

P87
在长江中游地区,自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稻谷就已伴随陶器出现了

P94
人类的社会群体走向组织化,加之生物学上的因素,栽培形式的初期农业开始了
初期农业并不是以富裕的社会为目的,而是人类群体为适应生态环境而不得不做的选择之一……只依赖采集的社会反而处于相当安定的社会

P100
釜诞生于砾石石器或小型石片石器文化圈,筒形罐诞生于细石业文化圈。或者也可单纯地把釜看作诞生于野生稻分布区域的陶器

P103
中国大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上的文化类型分以下六个区域:黄河中游地区、渭河流域、山东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以及长城地带。其中长城地带又可分为辽西、内蒙古中南部和甘青地区。辽西和以西的陶器样式一开始就属于不同的系统,其样式更接近于远东地区。

P114
要想把握社会结构,把群体生活的聚落和群体成员的墓葬进行比较探讨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P117
这种地位绝非世袭,也并非以血缘群体为单位,而是因为个人生前的只能而获得众人的尊敬,或在群体内部成为权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属于平等社会,群体的首领由拥有社会职能的人担任

P123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在原先的群体发源地特地建造血缘单位的群体合葬墓,成为促生同族意识的场所。建立合葬墓的意义在于,在祭祀祖先的同时,通过再度埋葬的行为来强调血缘纽带的存在

P125
这说明社会内部的阶层差距是以氏族单位为基础而逐渐产生的

P128
城址遗迹由新石器时代中期所见的环壕聚落发展而来,但环壕聚落的环壕主要用于防御周边的野生动物,并不具有聚合群体的意义。夯土而成的城址遗迹则不同

P134
总之从现象上来看,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也传入了大汶口文化的社会之中,在另一方面当地也开始把彩陶技术加以吸收,并开始制作具有自身特色的彩陶

P135
简单来说,阶层由高向低分别为:木椁墓、木棺墓和土圹墓

P146
要说稻作农业逐渐走向集约化的标志,首推水田的出现

P152
土墩墓的成立时期也是在良渚文化阶段。土墩墓的特征是:并非为某个特定的个人而建,而是一种由多人墓葬组成的特定的群体墓
除了因上述成因形成的土墩墓之外,同时还出现了把原为祭坛的土丘转而用作特定群体的土墩墓

P153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林林已奈夫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就是见于殷商社会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的原型,而玉钺则是按照原为武器的钺的形态制成的玉器,所以玉钺应当是一种显示军事权威的瑞器

P155
良渚文化的阶层构造也与其他地区同样,正向着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的阶层社会进行进化,并说明掌管祭祀和军事的首领权掌握在父系手中

P159
良渚文化还未达到形成王权的阶段,只能将其划分在首领制社会的范畴内
二里头、二里岗文化的包括祭祀活动在内的祭祀统治权的原形也许就来自良渚文化

P172
(石家河遗址)城垣的意义与其说是用于防御群体间因对立导致的战争,不如说是为了抵御洪水的侵袭而进行的集体合作

P180
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出现了以首领墓为顶点的明确显示金字塔形阶层关系的墓地

P190
兴隆洼遗址的房屋内发现了墓葬。这种在房屋内设有墓葬设施的事例也可见于西亚累范特地区为中心的初期农业文化即纳吐夫文化。在当地,第一代祖先埋葬在房屋内,这应该是为了供奉祖先以保持家庭或同族的团结。

P226
在稻作农业的扩散期,文化上的影响并非以文化复合体的方式扩散。也就是说,传播的水稻或则稻作技术。华北的社会群体并非把水稻作为来自其他区域的文化影响之一环加以吸收,而是有意识地只吸收了稻作技术

P233
这种农业区域的扩散在与高温期的结束同时开始的寒冷干燥的变动中,为适应新的生态系而在长城地带出现了畜牧型农业社会
亚洲东部的水平方向的社会分支逐渐完成。即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分支出来的畜牧型农业社会及其发展型即游牧社会。并在其周边的西伯利亚至北极、热带地区形成了狩猎采集社会

P238
青铜器是作为一种威信物来使用的
以青铜短剑及随身装饰品为中心的长城地带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开始向畜牧农业社会,继而向游牧社会发展

P239
与之相对,发展了以青铜礼器为中心的祭祀仪礼体制的黄河中游地区则作为商周社会的母胎走上了农业社会的进程

P241
鬲被认为是显示殷商文化范围的标志物
鬲在当初绝不是一种显示政治领域的器物,二是顺应着畜牧型农业社会与农业社会接触地带的生活样式而产生的

P247
估计在各地各自发展的史前社会,交流活动与其说是始于互相补充物质上的不足的交换原则,倒不如说是以联结群体间关系的赠与为基本原则的交流

P258
这些区域此前不曾拥有玉器文化,玉器不仅只是作为威信物或宝物被当地吸收,而很可能是连同玉器具有的宗教上的意义也一起得到了吸收融合

P272
黄河中游地区的聚落根据聚落单位的构造特征可分为三个类型:社会组织较为复杂的首领制社会;处于尚未统一的首领制社会;实力不相上下,尚未统一,性质较为复杂的首领制社会

P273
(刘莉认为)并非社会组织安定发展之后才进展到初期国家阶段,而是在社会分化进展不明显的区域开始了向着初期国家阶段的急剧发展……近年来的发掘资料却迫使这种社会发展类型的研究回到了必须重新论证的阶段

P277
可以说黄河中游地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在社会进化上较其他区域更加迅速,达到了复杂的首领制社会的阶段。并且该区域内的群体间的竞争也逐渐走向统合的进程

P291
说明与祭祀相关的用具只有特权阶层才能拥有
通过祭祀用具来规定身份秩序的现象说明,礼仪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发挥着作用

P295
神政权力

P298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单纯的玉器的模仿,不如说是这些地区开始需求包含于玉器之中的神政权力这种意识形态装置

P299
到了商周时代,乐器与身份秩序相关联,以“礼乐”的形式成为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

P302
牺牲祭祀维持着群体的团结,形成了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精神基底
如果动物牺牲是一种农业祭祀,人牲就是一种凝聚人类群体的社会祭礼

P303
动物随葬与动物牺牲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P304
最古的卜骨发现于马家窑文化的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遗址

P308
玉器不仅是显示身份和财富的威信器物,而且发挥着神政权力达成统合的精神作用。对于雕刻于玉琮等玉器之上的神人兽面纹所代表的太阳神的信仰成为维系群体统合的纽带。政治上的群体统合所必需的正是共有同样的信仰观念

P312
所谓形成了初期国家的初期王朝,是在新石器时代通过吸取各地的社会组织所需要的精神基地而得以成立的
商朝社会的基本要素即祖先祭祀、供牲、礼乐等并非都是从黄河中游地区当地社会的谱系中诞生的要素,而是融合了粟、黍农业社会与稻作农业社会的各自的精神文化而形成

P320
在二里头文化阶段,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形成了向心式的聚落间网状分布

P322
在黄河中游地区,安陶寺遗址、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的顺序,大型中心聚落因时期不同而移动在不同的地点之间

P324
相对于二里头文化以鼎为主要烹煮具的特色,二里岗文化则是以鬲为主要烹煮具

P334
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建造了宫殿遗址

P338
陶器样式的统一并非必定显示着政治上的群体单位。也许将之看作一个共有着同样的生活样式及信息的区域更为妥当

P342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以后扩散至以中国西北部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逐渐在包括中国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辽西地区在内的长城地带生成了同一性的青铜器特征

P347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吸收了当地不曾存在的诸多区域的精神基底

P348
这种吸收的同时又是一种手段。即通过利用诸多区域的精神基底和信仰,以求回避此前社会组织发展的矛盾,从而完成进一步的社会进化

P358
夏王朝的礼制则是以大汶口文化的身份标志为背景,这是因为夏王朝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商王朝的礼制虽然也吸收了二里头文化的精神文化,但却是以山东龙山文化期的礼制为其新礼制的典范

P359
领域统治成为可能的背景在于,吸收了各区域固有的多种多样的精神基底,进而产生了在其上层建成以新的精神基底为底盘的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P361
这些外来物品是来自与商王朝有政治关系的区域首领的贡品,通过上贡这种王权体制,向王都聚集而来。利用这些资源,青铜器生产在商王的一元管理之下进行,因此商王朝能够把承担着礼制枢要的青铜彝器统一分配给属下各方
与祖先祭祀这种显示王权正统性的宫廷礼仪一起,夸示王权力量的牺牲祭祀是商王朝王权的要务

P362
祭仪国家

P365
所谓人牲,就是通过把异族人当作牺牲,以促进群体的团结,同时提高王的权威。随着王权的进展,在另一方面这种敌视和歧视异族的意识也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组织的社会机能发挥着作用
维持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的礼制,还有显示王权的正统性和权力的祖先祭祀和牺牲祭祀

P367
宗族单位的墓地位置显然是依据以商王为顶点的金字塔式阶层构造而决定的

P368
商朝的国都殷墟就是这样一座祭祀都市,在这里,聚居着支撑王权的宗族或氏族,不断举行祖先祭祀,并宣示保持群体的统一

P373
周边区域由于二里岗文化的刺激,完成了自立性的成长

P378
在商王朝的体现于青铜彝器的礼制体系及其影响之下,在实现了政治上自立的周边区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政体。这些周边区域是商王朝的物资供给源,商王朝与周边区域的关系并非朝贡关系,而是一种与实现了自立的区域间的物流关系

P380
商王朝利用祭祀礼仪,更利用身份秩序即礼制形成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宗族和氏族组成的安定的阶层构造,并建成了以贡纳体制为基础的古代国家

P386
商朝后期,在上述统治构造的变化之中,同祖同族关系被作为王权的基底进一步得到强调

P387
通过尊崇和尊重自身的来历,进而重新确认自身的现在,这种国家主义式的思想方式对社会组织的再认识以及组织的扩大的确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与出现于近代国家的民族主义在起源和性质上略有不同,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P390
中国历史上不断重复的是来自内陆欧亚的各民族王朝南下与汉族发生融合的历史……这种动态的局面才是中国基本的历史大动脉
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存在着中国大陆的北方与南方这两条区域社会的文化轴。这两条文化轴各自的特点是,北方时常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保有交流,而南方的文化轴则呈现出相当保守的状态以及缓慢的物质变化

P391
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





厦门机场T4休息室的面还是很巴适的,有牛肉丸、肉燕、腐竹、日本豆腐、鱿鱼、鸭肉、香姑。可惜后两样偶不吃……某人走早了


2017年3月1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