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1日星期五
古代城市
曲英杰
文物出版社 ISBN 7-5010-1375-6/K•622 2003年6月
P4
古时,城与国往往合为一体,一城即一国
P35
(二里头)……迄今未发现有城墙
P42
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全面揭示,为中国早期都城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实例。其小城营建在前,内有宫城,外有郭城。此回字形结构,即可显示君民有别,又能体现其合为一体,故为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长期采用。而后扩筑大城及外郭城,亦未改变其内城(宫城)外郭式的结构
P54
夏商城址的分布范围大体上与史前期城址相当,且一脉相承,诸如城子崖及阴湘城等城址是从史前期一直沿用至夏代以后,而三星堆城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在建造方法等方面亦深受其地史前期城的影响。
《吴越春秋》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此城郭之始也。”
P109
由于周王倡导“大聚”,周初所封诸侯大国多筑大城,而中、小诸侯的都城规模较小,由城址可见其因等级不同而大小有别。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其都城的规模又空前扩大。这一时期都城的基本形制为内城外郭式,不存在所谓宫城与郭城两城并列的结构。今所见两城并列等状,皆由后补加筑外郭城所致
P121
汉初统治者的传统礼制观念相当单薄
P137
就已调查和发掘的秦汉时期城址来看,除秦都咸阳及汉都长安、洛阳等外,一般城邑规模较小
P163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处于分裂状态,但因儒风渐盛,都城如建康、邺城和洛阳城等在遵循商周礼制方面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概秦及西汉时期都城建造上的随意性。同时,佛教盛行,寺院又成为城中一新的景观
P182
(扬州城)其西门自五代至明代位置未变,四个时期的西门整齐有序地叠压在一起……北宋晚期将两座马面向西延伸而围筑瓮城,使平面呈凸状。城门洞用砖垒砌,不见任何木柱痕,推知为砖构券顶式门洞,是中国古代由木构过梁式方形城门向砖构券顶式城门转变的最早实例
P109
这一时期(隋唐五代)从国都到府州县城多实行里坊制,规划整齐……就规划设计而言,比照《周礼》所记“面朝后市”,虽有所变通,然以宫城居中及确立南北向中轴线等,应该说从总体上仍是遵循于传统礼制
P233
就考古发现所见,宋、辽、金、元时期城市的发展是承于前而启于后。在规模上与隋唐时期略等;布局上即保持里坊制,又以小巷和胡同排列于主要大街两侧,沿街巷建造屋院,便于出行。都城开封、临安、燕京等,虽因沿用旧州城而受到限制,但仍力求合于传统礼制。元大都另择地而建,更是在最近似的程度上依照《周礼》,后相沿于清明,均遵循此制
P240
《考工记》对“营国”的阐述,成为曹魏以后历代规划设计都城的传统思想
北宋汴梁到明清北京的开放式街道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最后阶段的形态
曹魏邺北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结束了三代秦汉以来以宫庙和宫殿为主体的城市布局,开创了有城市中轴线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
P241
北宋汴梁以来,从中古时期封闭式里坊制改变为开放式街巷制。这在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都是一次划时代的改变
宋、辽、金时期因战争频繁,一种新的带有防御意义的城市街道布局——丁字街流行开来,城内大街不贯通,城门不对开。城防的设备加强,重要衙署、寺观的主要建筑流行工字形和王字形平面,一些坛庙在城内有了固定方位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