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星期一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ISBN 978-7-108-05534-7 2016年5月

P3
经历了数十年的田野工作与研究,学术界取得的大体共识是,拥有南北向长距离的都城大中轴线、城郭里坊齐备的古都布局,可以上溯到北魏洛阳城和曹魏都城邺北城

P5
“大都无城”,就是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

P6
广义的“城”指人们在聚落上构筑的区隔性设施(以防御性为主)及拥有这种设施的聚落。这种设施一般为城垣,但也包括其他构筑物如壕沟、栅栏等,以及部分利用自然之险形成的防御系统

P7
城市本质特征是,较大规模的聚居、居民构成复杂化、往往是区域或社会组织的中心
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要晚到宋代以后才兴起,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早期城市具有浓厚的政治中心的色彩,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P8
考古学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实施(城垣);同样,也并非所有的拥有防御设施的聚落(城)都是城市

P9
小城/内城
宫城

P11
俞伟超
商和西周都城遗址内各种活动区的分散存在、东周至两汉都城的密封式规划、从曹魏邺北城到隋唐两京城的棋盘格形封闭式规划、北宋汴梁至明清北京的开放式街道布局,分别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的几个阶段性的形态

P12
徐苹芳
先秦城市中商和西周时代的都城是以帝王的宫殿和祖先的宗庙为主体的城市;而东周时期宫城加城郭“两城制”的城市规划则是商和西周向秦汉城市过渡的一种形式
汉长安城废除了东周列国都城的“两城制”
《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之制,与商周以来宫庙一体的制度完全不合
自秦汉以来,都城中以皇帝宫殿为全城规划之中心的设计思想已经确立

P13
杨宽
把中国都城制度发展史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为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商代有城无郭,西周到西汉是西城连东郭,东汉到唐是东西南三面郭区环抱中央北部城区);后一阶段为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
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朝向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

P14
刘庆柱
单城制(具有宫城性质)——双城制(宫城与郭城)——三城制(宫城、内城/皇城,外城郭)
提出了“物质文化”相对“政治文化”变化“滞后性”的观点

许宏
整个中国古代都城史可以依城郭形态的不同,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实用性城郭阶段和礼仪性城郭阶段
1) 二里头至曹魏邺北城,“宫城+郭区”而非“宫城+郭城”,大都无城
2) 商代二里岗期和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为城郭布局的兴盛期,军事局势的高度紧张
3) 战国时期城郭并立的布局
4) 处于都城发展史早期阶段的防御性城郭的实用性,导致城郭的有无取决于政治、军事、地理等诸多因素

P18
文献的视角:大邑无城墉

P20
冯时据此认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居于中心的王都由于有诸侯的藩屏,实际已无须再建筑高大的城垣。除诸侯负有拱卫王室的责任之外,早期国家特殊的政治结构以及君王内治而重文教的传统,也使王都必须呈现为不具城垣的邑的形制

P25
总体上看,从魏晋到明清时代的中国古代都城,具备了下列三个重要特征:城郭兼备的总体布局,全城大中轴的设计理念,里坊街巷的统一规划

P32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

P33
平地起建的元大都则可以说是开放式街巷制城市的典型
元大都的总体布局与《周礼•考工记》所载“营国”制度最为符合

P35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是中国王朝时代后期开放式街巷制的典型,这一新的城建规制为后来的明清所继承

P41
西汉长安:城郭之辩
(49)可以认为汉长安城的“郭”有一个扩大的过程,并从延续战国时代大立城郭的传统,转变为内城加郭区的“大都无城”的状态,进一步彰显出巍巍帝都的气势
(54)刘瑞提出汉长安城“首先是一座朝东的城市,然后才变为朝南”的观点
(55)刘瑞,“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汉长安城附近帝陵的方向均朝东……最重要的是,应该把都城的空间布局放在一个发展的框架中去做动态解读
(57)王莽……刘瑞则认为都城方向的这种剧烈转变并非突然发生,它是经过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结束的多次反复才翻转过来的,“东汉只是沿承其绪而已,并非初创”……就目前的考古资料看,这一分析是中肯的
(59)刘庆柱“汉长安城建设初期选择朝向的直接基础,是在先秦时期许多地域流行并实施的尚东和尊右的思想”

P60
秦都咸阳:有城还是无城
(61)秦咸阳城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50年代末期,虽然发现了大量与秦都咸阳密切相关的各类遗存,但迄今尚未发现大城城垣,都城的形制布局也不清楚
(65)支持“无城说”的学者呈增多的趋势,他们大体一致的意见是,秦都咸阳是一个缺乏统一规划思想指导的不断扩展的开放性城市,其范围从渭北逐步扩大到渭水以南,最终形成了横跨渭水两岸的规模

P67
东汉洛阳:最后的无郭之城

P73
徐苹芳将其概括为宫城加郭城的“两城制”形态。如果说内城外郭的格局是春秋时期“卫君”的最佳设防,那么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各国统治者竭力使自己的栖身之所脱离居民区的包围,并满足其恣意扩建宫室的奢欲,似乎就成为战国时期各国都城新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P74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是春秋都城布局的基本模式……凡战国时期新建或改建的都城,格局都为之一变,出现了将宫城迁至郭外或割取郭城的一部分为宫城的新布局

P85
就城、郭的相对位置而言,战国时期的列国都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宫城在郭城之外,二是割取郭城的一部分为宫城

P126
东周王城的城墙始筑年代是战国时期。从春秋遗存的分布上看,平王东迁之王城也应在遗址范围内,只不过春秋时期的王城没有城郭

P129
春秋时期,至少在名义上延续周王朝国祚的周王城,在聚落形态上也延续了西周王朝都邑“大都无城”的布局传统,非常耐人寻味

P146
周原遗址在数十年的考古工作中也一直没有发现外城郭城垣的迹象……有学者认为这是不同于夯土围城的另一种城的类型,即“因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加以堑修(挖掘)而成的河沟台地堑城”

P211
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就目前的认知而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P219
二里头至西周时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因地制宜,不求方正,实际布局则是以“大都无城”为主流
秦汉都城仍沿袭东周以来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也未形成如后世那样具有明确中轴线的、方正规整的布局模式

P220
要之,全城大中轴线,只能是“后大都无城”时代的产物。与此相应的是,旨在强化对都市居民统一管理的严格意义上的里坊制,也大体与城郭兼备、内城外郭、具有全城大中轴线的都邑格局同步出现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