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中国德化瓷史

中国德化瓷史
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13-07405-8/J 2011年7月

P1
德化窑始烧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无数产品远销海外;盛于明清时期,其白瓷独树一帜而名闻遐迩,青花瓷大量外销;式微于清末民国,民国时期曾一度试图重振,终又未能实现。
最先涉及德化窑调查研究的确是外邦之人,日本农商务省商工局1908年(明治41年)印刷的《清国窑业调查报告书》

P14
从东南亚出土的宋元瓷器看,大部分并非当时的高档细瓷,泉州地区包括德化等地生产的青白釉瓷器大多是普通的日常生活用瓷,占据了国外广大平民市场

P22
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闽南窑场竞相模仿制造,并通过泉州港通达海外

P27
德化窑生产的器物很多事订烧器,专门服务海外市场

P31
明代……出现了前期已朝贡贸易占据主导地位,后期则以私商贸易为主要形式的特点
泉州港式微后,安海港和附近的漳州月港以民间贸易的形式迅速成为走私贸易中心,泉州地区瓷器源源不断地以“非法”的形式输出国外
德化窑生产与外销受国际市场制约的程度远远大于因朝代更替带来的影响
万历年间(1573-1620),景德镇火烧御窑厂……恰恰是海外对中国瓷器需求旺盛期,德化、漳州等地产品迅速占领了出口市场

P34
从宋元发展而来的白瓷几乎终明一代在德化制瓷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至明末,白瓷的质量和产量开始出现了下滑

P35
德化白瓷走下坡路,与当时国际市场的需求取向有着密切关系
17世纪初,当白瓷在国际市场风光逐渐逝去的时候,为了迎合海外市场,青花瓷生产在德化迅速兴起
清……迁界导致泉州沿海一带制瓷业随之衰弱……更重要的是,沿海大批资金转而注入德化制瓷行业,一个个新窑坊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城乡各地

P36
德化窑青花瓷不仅影响了包括永春窑、安溪窑在内的晋江流域沿途的青花瓷生产,而且通过德化窑工的迁移流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福建省的青花瓷生产

P39
从明末到清中期是德化瓷畅销欧亚的全盛期……荷兰商人东来以后,首先尝试在德化订制各种器型的瓷器,大批量生产……德化民窑生产的西洋工业瓷不仅实用,而且价格低廉

P52
德化窑坯泥大多由专门的(陶)瓷土商配料调制

P59
历代德化白瓷釉中的氧化钙含量较低,而氧化钾的含量较高

P61
宋元时期,装饰技法: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堆花、彩绘

P62
操作方法:模印、堆贴、刻花、划花、浮雕、雕刻、捏塑、透雕、彩绘

P67
特有的阶级窑(又称德化窑)被认为是日本“串窑的始祖”
唐五代时已经开始用龙窑烧造瓷器……龙窑、分室龙窑(俗称“鸡笼窑”)和阶级窑

P71
横式阶级窑是窑炉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的结构和阶级窑没有差别

P73
垫具:支钉、支垫、垫柱、垫圈、支圈、垫饼、托座、底钵、温标(火照)、三角垫饼、匣钵垫

P74
匣钵:伞状钵、平底钵、凸底钵、M形钵、匣钵盖

P75
装窑方法:叠装、套装、对口装、匣钵装、支圈装、垫圈装、垫饼装、正装

P76
唐、宋至元代中晚期,多数窑炉采用还原焰烧成;元末以后,大量出现氧化焰烧成

P200
德化制瓷业经营方式主要有多户联营、家族经营和独家经验三种

P201
据民国时期的有关调查证明,德化制瓷业是一种“各自制坯,合作烧窑”的方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