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星期日
新加坡熔铸共同价值观:“移民国家”的立国之本
李路曲,肖榕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5561-0796-4 2016年10月
P003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保留和弘扬着他们各自种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并从各自的文化和宗教中寻找着精神支柱,铸造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即使到建国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也没有完全褪去传统的乡土意识
P005
面对构建一个“新国家”的任务,新政府采取远离利益集团的策略,疏远包括工会和华校学生再捏的左翼利益集团
P006
1965年开始的政府建房计划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新加坡人的居住结构,也使组屋成为灌输国家认同的场所
P007
1991年,新加坡政府经过国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共同价值观”有五项基本内容:一、国家至上,社会为先(Nation Before Community and Society Above Self);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Family as the Basic Unit of Society);三、社会关怀、尊重个人(Community Support and Respect for the Individual);四、协商共识、避免冲突(Consensus, not Conflict);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Racial and Religious Harmony)
P006
从一定意义上说,印度人是英国人殖民新加坡的随从和伴侣,而马来人是被殖民的对象,华人则是来充当苦力的
P007
新加坡移民的主体是亚洲人,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谋生,基本没有政治动因
P008
李光耀认为:“移民国家就有一个优点——他们的人民富有创造性的冒险精神”,“但是,我们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历史短浅,树根子还未十分稳固,又是遇着暴风雨,难免会摇晃,因为大部分的移民都习惯于以一种是否有利可图的观点去看待一切事物——这点我们要承认”
P040
1964年马华种族大冲突
P049
新加坡的政策逐渐右调,企图建立一种具有超阶级的全民性的政治路线,体现为国家合作主义的政策和意识形态
P 071
1990年,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P080
政府一方面划定严格的界限,不允许宗教干预政治,另一方面提倡总价宽容,不仅要求各教之间和谐相处,而且要求他们不要与政府争夺权利
P093
1988年,“国家意识委员会”
P158
新加坡的基层管理组织主要有三个:人民协会、公民协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
P179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按照全国种族人口的比例安排组屋区和新镇的不同种族人口的比例,以期实现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的人毗邻而居的新型社区
P228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发挥着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双重作用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