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星期四

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李光耀
南京:译林出版社  ISBN 78-7-5447-4182-8   2016年12月

P017
我对华校生世界的认识。他们个个生龙活虎,是理想主义者,不自私,准备为更美好的社会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完全献身于革命事业,一心只想推翻殖民地政府,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新世界

P018
对移民社群,殖民政府一向任由它自生自灭,华人因此筹款建自己的学校。他们自给自足,使用中国出版的教科书,聘用来自中国的教师……生活上,他们在华语的机构……找事做。文化上,他们生活在另一个天地里。他们可说与其他族群,甚至和讲英语的华族人没有太多的来往

P20
推行双语和三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因为我们迫切需要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培养一种以新加坡为中心的意识和共同效忠马来亚的精神

P023
1959年新加坡自治……为了让人民做马来亚人,我必须把新加坡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民结合为单一国家的公民

P027
新加坡公民的效忠对象,必须是新加坡,而不是英国、中国、印度尼西亚或印度

P029
我们绝不任由种族、语言和宗教议题来主宰政治,因为这样必会带来灾难

P051
南洋大学是东南亚的第一所华文大学,它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它与历史洪流背道而驰。
不幸,新加坡却有了一所全讲华语、为团结华人、大力宣扬华族文化的大学。这所大学还把东南亚各国的华校生集中起来,这所华文大学的存在,正与新加坡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的生机有了抵触

P098
到了80年代……我开始缅怀传统华校向学生灌输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修身美德和治国之纲的教育

P139
20世纪在即将进入90年代的时刻,新加坡学校已经全面采用以英文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的国民型教育模式。我为学生一方面能全面掌握谋求生存、温饱、发展的英语感到安慰,另一方面却也担心人民如果因此对自己的文化物质,新加坡将沦落成为一个丧失自身文化特性的民族。我们一旦失去感情上和文化上的稳定因素,不再成为一个充满自豪的独特社会,而成为一个脱离亚洲人背景的“伪西方社会”,那么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P204
我们已成为中式规制的一个变种,并在这个规制里融入了西方的效率

P218
虽然是贯穿数十年的国策,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内涵却一直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调整,对语文角色的选择、两种语文的定位以及各自承担的教育功能和社会目标,也根据不同的时期需要而进行调整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