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星期三

悠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巫仁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ISBN 978-986-03-6245-9  民国102年3月

P3
韦伯(MAX Weber)认为要发展成一个城市共同体,聚落至少得具备有贸易与商业的性格之外,还要有下列特征:(一)防御设备;(二)市场;(三)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局部自治的法律;(四)相关的社团组织;(五)至少是部分自治与独立,市民可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

P5
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他主张和工业化以前的欧洲相比,传统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是相互开放,并没有明显的隔绝开来。

P6
城市性格(urbanity)

P8
“中古的城市革命(Medieval Urban Revolution)”

P9
中古的城市革命又带出了两个重要的争论性议题,一个就是宋代以后都市化发展是停滞还是持续发展的争论,另一个则是明清时期兴起的小市镇应该算是城市还是乡村的问题

P11
然而除了工商业的发展之外,消费性格也是明清江南城市的特征之一,那么消费何尝不是提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呢!

P25
所谓“消闲”,系指消磨闲暇之意。在传统的文献里,自元代以后,此一词汇才频繁出现

P37
清代前期江南城市内的演剧场所发生了最大的变革,就是戏馆或戏园的出现

P40
青楼……在晚明的发展达到有史以来的高峰

P47
“酒楼”一词其实早在宋元就已出现

P49
至于茶坊或茶肆,出现的时间较酒肆晚得许多,其起源应始自五代至北宋初

P53
虽然江南城市都有浴堂,可是相关的记载不如扬州详细,以至于提到泡浴堂的历史,多半以为是扬州特有的风俗

P64
可以看到在空间变迁上有两个面向的变化。首先是许多的休闲设施历经明清两朝的发展,呈现出由城市往市镇扩张的现象……(P67)更重要的发展是许多休闲设施的内部空间出现阶层的分化

P67
清代戏馆的出现,说明演剧的场所由晚明的流动性与临时性,转向固定性与经常性,亦即成为城市内固定的休闲娱乐场所

P77
购物可以分为商业采购、日常购物与休闲购物
在传统文献里在明代以前并无“购物”一词,此词到明代后期才出现

P96
不只是形成购物街区,明清江南城市内的店铺在建筑形式与空间利用方面,都呈现了很大的变化……其一是关于店铺的建筑形式……其二是楼房形式的店铺愈来愈普及……(P101)第三是关于店铺的展示空间方面

P98
上述的转变,反映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是客观环境方面,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密度渐高,建筑密度更高,而城内隙地有限……此外,若要使建筑体能够向高耸发展,必须在建筑技术上有所改进……(P100)另外一方面,上述的现象是涉及主观方面的变革,也就传统礼制等级制度对一般建筑物的高度所作的限制,在此时期发生了变化

P110
早在18世纪英国的制造商就试图创新流行时尚(fashion),进而促进消费,由之形成“消费社会”与“消费革命”的兴起,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基础……从明清时期的史料显示,当时的工商业者也会自创新式样,进而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P136
无论如何,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的商店本身所发生的变革,说明了消费的动力驱使城市景观发生变化,与过去有相当程度的差异

P138
明清江南园林文化的兴盛,并不能孤立于社会经济的脉络之外,而单纯地被视为士绅阶层与文人文化的产物。明清江南城市园林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都市化的想象息息相关。就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江南城市园林不只是私人空间,还演变成半开放的公共空间

P142
明代中叶以后的江南住宅,之所以逐渐走向奢华,一方面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大量的财富积累,使得消费力提升,也就是“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的形成。另一方面是明初制约这种奢侈消费的赋役制度出现变化

P153
明清两代间间园林的空间分布最大的差异,是由西北朝东南方向发展,这和苏州城市内各个区位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P175
园林开放时并未限定入内游览者的身份

P178
这个新的观念就是城市内需要可以供民众休闲游览的公共空间,最明显的反应就是许多园林与当地庙宇相结合,形成庙园合一的哦公共休闲空间

P193
首先看到的是一般大众休闲娱乐的游览活动传统文献常将之称为“游观”。明清以来苏州的大众游观空间有向外扩大与向内延展的趋势……其次,明清休闲旅游文化的发展,士大夫阶层是最重要的推手
冶游——以休闲娱乐为目的
壮游——长程的游历探险活动

P196
如果依性质来做分类的话,大众的游观活动大致上可分为四种。第一是岁时节日的游观活动。第二类是带有宗教性质的游观活动。第三类是市肆游观活动。第四类四园林游观活动

P199
由明到清,苏州城郊游观活动与旅游景点的重大变化有三:一是城郊诸山的游观活动与景点中,有些在是明代未见记载,到清代之后才有记录者……其次看到的是城郊游观活动中,有的是在明代盛行,到清代却衰微的例子……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虎丘山塘一带几乎已成了苏州的地标

P219
明清士大夫的游记中,反映出旅游景点的历史或古迹的重视……但是清代士大夫更进一步地、具体地将访古视为旅游活动中的要务……形成了一波“考古”风潮……他们对古迹不只是欣赏,还会在游记中引经据典,仔细地叙述这些古迹的来龙去脉

P236
但明中叶以后出现变化,者可以从几方面看到。首先是上层社会官宦人家的妇女,开始从事旅游了……此外,庶民阶层的妇女也可以看到许多从事旅游的事例

P272
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带动明清以来流行“风尚”的重要推手——妓女

P318
毫无疑问地说明了只有在城市才有符合士大夫休闲购物需求的市集与商店

P321
整体来看,明清士大夫在购物的类别上,主要以书籍、花石、古玩等艺术文物品为购物的目标

P343
消费是在空间中发生,空间也会籍由消费而产生。消费发生的地方,并不只是单纯发生需求与供给的买卖行为而已,这些消费空间的背后还存在着无形的社会空间;而这个社会空间会受到消费者的社会关系与其主体性所影响,同时也可能反过来制约消费者

消费空间的三层意义:
首先从消费空间的形成谈起,随着都市化的脚步加快,城市住民生活的关联与互动变得越加密切,势必会带来新的社会性,进而促使新的消费实践出现
我们应该将空间看成是社会的产物,并透过人而赋予其意义,所以城市的消费卡哦关键其实具有某种社会意义与作用,这就是空间的第二层次意义
第三层次的空间意义即所谓城市空间的权力协商,是指城市消费空间中经过各方拥有权力者的角力,最终达到的一种现实与理想交错而成的空间

P347
明代中期以后形成所谓的“消费社会”,而且消费社会是奠基在城市的环境下……进一步说明了明清时期消费的动力如何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就是上述消费空间变迁的三层意义:空间的形成、社会意义与作用、空间的权力协商

P353
史学界已经发现明代中期以后,城市成了绅商富民移住的地点;这种乡绅城居化的现象,由明入清之后更为明显,这就是过去日本学者所谓“乡绅论”的内容之一

P354
除了实际的经济利益之外,从史料上又呈现出另一种看法,主张之所以需要移居到城市是为了社会交际,籍以获得文化声望

P355
消费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
城乡差异的存在并非绝对,更非以城墙作为界线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