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关注
宁欣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5907-7 2009年11月
P1
城市变革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
P5
城市作为社会的载体,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空间概念:一是地域空间;二是社会与政治空间;三是精神空间
由唐入宋,城市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都市空间的扩展。……空间的扩展至少具有三维(向)性:一是外延的扩展;二是城内封闭式的坊市制度的突破;三是立体空间的扩展
P7
尤其是唐长安城外郭城主干街道具有流动性、延伸性、公共性的特点,具有宣示、警示、炫示、舆论与信息传播等多项政治与社会功能,在坊市制向街市制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在城市社会变迁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P8
中古时期城市面貌变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的消费市场高度繁荣
P20
在三重城区中,唐宋城市变化最显著的是坊市区,变化的关键即坊市制度逐渐被突破
P21
(唐)洛阳城虽然仍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但因水陆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闭式的格局,与长安相比,居民活动空间、交往空间和交易空间都更具有开放性,再加上大部分时间皇帝和中央机构都在长安,洛阳城内官民商的社会氛围更宽松,受到的约束明显小于长安,自由度明显大于长安
P23
(北宋)开封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与唐长安和洛阳已有不同:
一是城市布局重心的变化
二是城市活动平面空间的扩展
三是原封闭式的坊市结构被彻底突破
四是立体空间的发展
五是混合区域的形成
P24
(南宋)临安城是平面空间已经突破了城墙的界限,城市外城空间的 利用率已经突破了平面布局的局限
P25
通过对以上长安、洛阳、开封和临安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唐宋时期(包括五代),都城的有形变化是明显的,变化有这样三个趋势:一是都城及其周边区域构成首都圈……二是三重城格局在配置上由以中央大街(朱雀街)为轴心线重心北靠形变为——重心以中心圈为核心四方扩散型……三是内城与外城的功能分区逐渐模糊
P25
唐宋都城张力和弹性变化表现为:一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变化,使城市的吸纳力、弹性增强……二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场辐射力增强,以城市为枢纽的城乡人与物的交流频率加快,数量增加,波及区域更广,使城市发展更有弹性
P27
在都城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隋唐的坊市制转换为北宋的厢坊制,再变为南宋的隅坊(巷)制,也可以看作是都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调整,是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适应城区的吸纳力逐渐增大趋势的重要措施
P32
常驻人口中,从事工商业服务业者比例加大;人口结构中,外来人口比例逐渐增加,流动人口比例逐渐增加,以城为中心从事各类供应及服务性经营的城外居民比例增加
P54
城关一带往往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重要活动和聚集区,也是城内外交汇沟通之处……以城关为中心逐渐形成城关区,城关区所具有的经济功能的增强,对以都城为首的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P65
北宋东京外城城关与唐朝长安相比有显著的不同:一是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二是由城关向外延伸的大道,已不仅仅具有交通功能……相邻城关区之间已有连成片的趋势
P77
唐长安的街,有几种不同的指向:一是指城坊之间及城坊内主要通行道路……二是具有宫廷广场性质、位于宫城与皇城之间承天门外的横街……三是城内以主要街道为界限外郭城的区域划分,即街区
P211
宫市
P245
(唐)向长安输送物资最为重要的几条如下:
1)长安至洛阳并通过运河联系山东、江淮的水上运输路线,这是唐代长安最主要的物资供应线路
2)商山路,即以长安为起点,出通化门、经渭桥、灞桥,抵蓝田,然后直通到汉水商州一线
3)今天的四川地区在唐代也是供应长安物资的一个重要基地
4)长安至太原的驿路
P250
正仓,转运仓,太仓,常平(义)仓,义仓
P281
唐中后期的长安官方物流具有了以下特点:
第一, 政府组织的物流调节能力得到加强,在开元天宝时期基本能够满足长安的需要;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争影响和税收财政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其体制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商流因素的增加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 长安城内的官民交易较前期发达,促进了长安城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活跃,是唐中后期长安城经济、精神文化生活变化,城市面貌发生改变的一种重要因素
P284
唐长安市场上活动的商人当有两类:坐商,行商
P306
牙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