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星期六

宝兴日记——2014年4月5日,星期六

大雨转阴

0830,雅安市政府出发,考察汶川三江、水磨、映秀。
2100,都江堰,世纪青城大酒店,雅安市委副书记青理东,训诫。

折腾的一天,昨天下午市里会议结束的时候,通知我说今天要来汶川参观考察学习。本来想趁着这个假期写点东西的,现在全泡汤了。折腾到晚上,终于等到青理东书记来给大家做指示,要点如下:
(一)出来看到什么——灾后重建体现:
(1)把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
(2)把乡镇作为一个小城市来规划;
(3)把村庄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
(4)把农户作为一个文化景点来打造
要做到“一里不同景,十里不同风”。
(二)想到什么,差距是什么?
灵关和水磨相对应(搬走企业?仅保留一产和三产?)
龙门要向映秀学
除了雅安雨城区,雅安其余地区都是农村,不宜搞现代建筑
(三)回去怎么办?
(1)优化重要节点设计方案(城市织补概念),政府提要求——专家做规划——规委会审定
(2)调整完善建筑风貌,门中要有门,院中要有院,退台而居
(3)要调整现有的资金项目,项目要扎堆,资金要倾斜;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四)重点,亮点,看点

对于这个真是不好说什么,要将一个地方的经验复制到另外一个地方,不管前面的经验是多么的成果,对后一个而言都是相当危险的思路。没有了变化才是最大的问题。汶川之所以能够搞旅游,最重要的是依赖于成都地区的消费力,这个在天芦宝三个县是不存在的,本来芦山和宝兴的不再川西的主要旅游线路上,等到雅安到康定的高速通了,对天全而言都是存在相当的变数。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旅游这个东西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但是给政府带来的税收等效益却不高,属于典型的富民工程,如果宝兴贸贸然放弃自己的特色汉白玉产业,绝对是死路一条。


三江:
三江的建筑风格,在直觉上就觉得这个和当地的建筑不协调,过多的人为曲解了。在多雨的地区,不会出现康巴藏族的平顶房子。房子的形式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在多雨的地区不用坡顶而用平顶,太小看先人的智慧了。而且此地原来就是羌族和嘉戎藏族的生活范围,规划最忌讳的就是对当地文化的曲解和过度解释,如果是纯粹为了旅游而旅游,这个事情就麻烦了。
 
感觉这个应该是康巴藏族的建筑风格,不是嘉戎藏族的

 
说是平顶漏水,家家都忙着搭坡顶

 
说是平顶漏水,家家都忙着搭坡顶,这种多雨的地方,老祖宗会选择平顶?

 
最后出现了这种古怪的混合体

 
过度无厘头的装饰,虽然挺好看,但还是无厘头

 
如果这是三江以后的模型,这个地方算是彻底完蛋了

 
远山上的老房子才应该是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还是川西穿斗式民居

 
放大了的远山上的建筑







水磨:
水磨的经验是无法复制的,花了近十个亿的拆迁费用,加上佛山的援建资金,政府才有足够的财力折腾老街和羌城(羌城的一期就是佛山的交钥匙工程,然后地方政府以美平米1200的价格卖给老百姓,然后用这个钱搞了羌城的二期)。现在搞的藏寨,政策还不如灵关呢,是政府负责基础,然后正负0.0以上老百姓自己盖,然后政府再来做风貌。这个和跷蹟原来的做法有啥差别?水磨的经验背后的资金是现在我们根本不敢想的问题。不过水磨“坚持规划不动摇,多大的领导都不改”的经验真是好经验。
不过迁到羌城的农民,原来的宅基地都是按照拆迁政策补偿的,所以在这里不涉及划分宅基地的问题,而且商铺和住宅是分开配置的,这点比灵关强啊。

 
这个角度看老街,感觉风貌的改造还是思路乱,杂碎了

 
老街的这栋建筑,绝对是政府偷懒的结果,结果搞得不伦不类,还不如维持原样更真实

 
这个真是有点装饰过度了,川西民居相对而言,是很朴素的,其实这条老街更应该强调的是整体性,而不是花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搞得每个老建筑的木雕都不一样,政府这么做,有点浪费了

 
整条街如此,色彩有些过于单调了,如果颜色没有选择,那么就应该在建筑层数上有变化,避免这个天际线的单调

 
这个绝对是装饰过度了,说是外墙风貌的投入,包括拆拆弄弄最后的总造价达到了每平米2000多元,有点吓人

 
这么做的风格风貌都统一的建筑群,看时间长了真会审美疲劳








映秀:
映秀,真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好好思考的地方…至今对其将至今仍有学生没遗体没找到的璇口中学作为地震遗址参观项目保留个人观点,这些遗址为谁而建?昆仑山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还可以,是地质奇观。这种人还要生活的地方,搞这么个东西,即是对逝者的不敬也是对生者的折磨。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消费的。
欣慰的是,在都江堰,最后大家还是意识到了这种所谓地震遗址的无聊之处,08年底就把那个原来准备做地震遗址博物馆的俱乐部给拆了。
纪念的方式有千百种,不需要这种最残酷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