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星期二

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


杨立华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169-0          20183

P2
从总体上讲,主流的中国哲学传统是认为变化即无开始也无终结的

P3
“以无为本”的哲学,其实是把世界没有开端作为思想前提的
变化的世界没有终结的可能

P4
既然生生变化是永恒的,我们就必须构想出变化可以持续维持的世界模式。
第一种模式:变化只是有分别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模式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种模式:在变化的背后有一个永恒的发动者……这个世界模式也是不能成立的
所以,能够保证这样一变化的世界得以永恒持续的模式只能是:在有分别的、变化着的现象背后有一个无分别的、永恒的实体,作为分别和变化得以不断产生的根源

P7
在中国哲学的传统里,所有的分别都必定要还原为某种最基本的分别

P8
差异的产生总是意味着当下存有状态的被否定。而差异的不断产生,也就意味着持续地被否定

P9
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哥哥层面的部分(或具体的存有)的持续变化,是以统一的否定性根源为基础的

P10
是一切具有的存有获得实存并持续变化的实体,在肯定的同时也在持续地否定

P16
总结:
其一,变化的世界是无始无终的。
其二,变化不可能在根本上源于不同的分别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是有最终耗尽为寂灭的可能的
其三,变化意味着差异的不断产生,而差异的不断产生就意味着每一分别或存有的当下状态不断地被否定

P19
主动性和被动性显然是互为条件的。一切存有的主动性,总要面对不确定的被动性

P21
有限是以主动性为基础的,而无限性则来源于被动性……可完成、可确定的与不可完成、不可确定的共同构成了连续的世界

不是时空是变化的基础,而是变化是时空的基础

P22
与时间不同,空间根源于存有的自身同一性

P23
只有在变化的基础上,时间和空间才是可理解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时间是无限内化为有限,而空间则是有限外化为无限

P34
道体生生不已,肯定的同时不断地否定,是一切形式的根源。作为无形式的形式,所有无形的形式和有形的形式都是它的具体体现,但所有的形式,无论是即有的还是将来的,都无法穷尽道体的无限可能

P43
作为生命体的存有,与非生命体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在维持自身同一性的过程中,有了自主的选择和排斥;其二,有了明确的内外的分别

P46
心灵吧其他各种形式质料化,有如下几种方式:
其一,心灵可以将作为个别存有的人的身体当作自己的质料,既可以把身体对象化为认知的对象,也可以把身体质料化为支配的对象。这个部分在生活世界里,对应的是身体的种种训导和养成
其二,心灵可以通过身体,把周围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知和实践的对象。这部分在现实世界中,对应各种自然科学的探索
其三,心灵可以将自身质料化为人知的对戏那个。这是一种反思性的认识
其四,心灵可以将其他的心灵质料化,这就形成了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认知和实践

P47
“心即理”的提出,所要凸显的恰恰是心灵的能动性

P48
由于“心即理”说明确地标举出了心灵与理本体在能动性上的同质性,所以,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创建

P51
心灵是一种能动的形式,而且是个别存有层面最具主动性或能动性的

P52
心灵作为个别存有层面拥有最高能动性的形式,是理本体在具体存有层面的最高实现

P53
心灵也能通过不断去肯定同时也就意味着不断去否定的方式创造和赋予

P57
心灵的无限性、创造性和无法被质料化的自主性,其实就是理本体在个体存有层面上的最高实现

P59
性是人的本质倾向,心则是这种本质倾向的具体实现。心在内境和外境中活动,为内境、外境所感,而有了情感和情绪。这些情感和情绪,我们将其统称为情。在心、性、情这一典型的宋明理学的心性结构中,我们可以说性为体,心为用

心灵的自主性部分是无法被完全质料化的

P60
情的发显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情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不是自主控制形成的
其二,与性之指向未来不同,情总是现在的
其三,性作为人的本质倾向,作用于人存在的始终。而情则是瞬息变化
其四,每一刻的情感和情绪都有其不可分割的完整性,是一种对个别存有的生存境遇的整体揭示

P61
情绪是作为个别存有的人的生存境域的整体揭示,换言之,情绪在整体上构成了对生存境遇的最基本和原初的领会
作为对整体生存境域的质料化的产物,情绪是心灵最基本和原初的内容

P66
喜、怒、哀、乐、爱、恶六情

P69
欲望显然也是一种知。而这种知无疑是比前面所讲的基础性情绪和分化了的好恶之情更为具体的知

P70
志指向的是某种整体的生存境域。志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某种状态的同时,也包含了对整体的生存境域的某种期许

P71
志一定是超越个体自我的……意更多地偏向于情的一边

思是对经验性的知的超越

P72
心灵的自主性部分是理本体在个体存有层面的最高实现

P78
中国哲学基本上不抽象地讨论时空问题,这一态度本省就透露出其对时空的领会:世界只是无始无终的生生变化,时间和空间则是对这一无限过程的经验和揭示
生生变化的不可重复性在心灵和感官的经验中,被经验为时间和空间的单向性

P79
时间和空间的最大区别之一是:空间具有排他性,而时间则是可以为所有事物共享

P82
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用,都是一个关联着的整体。任何具体的存有的用的实现,都敞开为一种用的关联

P83
从整体上说,语言和文字是人的经验因长期积累而来的固定化的抽象,是对与用相关联的整体经验世界的揭示

P84
任何感官限度内的经验,总有不能被此限度内的经验解释的现象

P85
关于生生变化根源的几点重要结论:
其一,生生变化是永恒不变的
其二,生生变化得以持续的原因不可能只来自存有间偶然的相互作用,必有其内在的根源
其三,变化的实质是差异的不断产生
其四,具体存有及其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之所以是普遍和必然的,原因在于相互作用的钥匙是互为条件的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和差异是理解一切变化的根本

P86
用是知的具体化。在不同的用的关联中,关于同一具体存有的认知会有很大的不同

P87
知识源于用的缺失

P90
人开始不停地追求远远大过自己实际需要的对周遭事物的认知,从而使人与物、人与人都不可避免地落入漠不相关的疏离当中。原本从属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认知,失去了它本有的反身性,指向没有尽头的深渊。这其实也就是“好奇”的由来。而老庄对技术无限发展的深刻反思,亦根源于此

P91
对于生存境域中的任一具体存有而言,感觉经验都是没有普遍性的

P92
数学知识之所以拥有一般经验科学不具备的最高确定性,实际上是因为数学的基础是抽象化了的时间和空间经验

P93
心灵总是能意识到自身的主动性。这种意识本身既在变化当中,同时也是生存境域中众多变化的根源
生生变化的世界的无限性具体体现为它的不可重复性

P94
自主性的心灵作为理本体在个体层面上的最高实现,不可能只是停留在自我认知的抽象性中,而是一定要寻求具体化的自我实现

P95
在生存境域中去经历和塑造,又常常会让心灵固着在某个有限的具体存有之上;心灵丧失了其自身的无限性,沉沦为有限的质料性存有

P98
心灵的自主性部分与情的差别。自主性遍在于所有的情感和情绪,不同程度地陷溺其中,但又始终有超拔出来、返归自足和自主的可能

P99
明确的欲求产生于自足的缺失

自足性缺失的经验促使人们试图将生存境域中用的关联整体涵摄的方方面面都放置在随时可以得到的范围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不人为地设定种种限制,以防止他人影响自己随时得到的可能。这种人为设定的范围就是所谓的权利

P100
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将生存境域中各种存有形式质料化为自己的材料,并在反身内向的循环中实现自足和自主的过程

P101
爱作为情感取决于对象,并没有真正的自主性。仁则根源于自主的心灵,可以不为对象的品质左右

P105
无论是作为能动形式的心灵,还是心灵的种种质料,无不关联着自主性他者的状况。而对这种关联的感知,也就是感的哲学意涵

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是人生存的固有倾向。两者都需要通过自我之外的自主性他者才能实现

P107
忧根源于自我对他者的责任的具体的知

P108
当人自觉地将其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看作某个他者的自我保存和实现的组成部分时,我们将这种关联称为忠诚
但实际上,这种主动的自我贬降,由于与更为高远的自我实现关联起来,从而获得了远高于仅仅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的自主性

P109
人的自主性可以被放置在某种外在于自身的主动性之下,从而处于完全的或不完全的被动状态,这种情况就是服从……服从的对象有时是某个更强有力的主体,但跟多情况下,则是某种既成秩序

P111
(牺牲)以放弃自我保存为代价的自我实现,因其超拔一切的自主性——整个世界的力量都无法压倒的自主性,而获得了具体的无限性

P112
一旦这种比较发展成对他人的卓越的憎恨,进而全力否定和掩盖他人的卓越,甚至制造种种障碍防止他人自我实现,这就成了嫉妒

P113
在具体的生存境域里,人不得不为自己划定一个界限。界限之外的他人的自我保存和实现,都认作不再与自己有关。这种将某些他人的自我实现看作不再与自己相关的关联,我们称之为冷漠

有时人会将某个或某些他人的自我实现视为自己的自我实现的目的,或者将自己的自我实现自觉地内在于他人的自我实现当中,成为他人自我实现的一部分,这种关联一旦确立起来,就不应改变。因自我保存和实现的某种理由舍弃此种确定的关联,我们称之为背叛

P115
人之所以会忠诚或服从某个人或者某种权威,从根本上讲还是着眼于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只有当人的自我保存和实现被积极地涵括在更高的自主性之下,成为这种更高的自主性的自我实现的部分,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忠诚和服从
一旦人们开始认识到他们所服从的更高的自主性违背了他原本的自我实现的方向,扭曲甚至摧毁他们的自我实现的道路,这种原本确定的关联就有了被舍弃的理由。这种情况下的背弃,我们称之为颠覆

在现实生活世界里,有两种倾向很难避免:其一,汨没于有限性当中,沉陷在质料化的生存里会无省察;其二,迷失于抽象的无限性,流于空洞的自主性形式而自以为高蹈

P116
在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自然的亲缘关系构成的责任关联无论如何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这也是儒家特重五伦的根由所在

P117
礼俗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人的自我实现发挥塑造作用:
其一,对责任边界的确定
其二,对好恶标准的塑造
其三,对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政治)以权威秩序的建立和维系为根本的政治生活是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的基本维度

P119
(历史)人的一切经验知识里,都包含有时间经验。或者更准确地说,都是以时间这一最基础、最普遍的认识为基础的

P120
因此可以说历史源出于人的本质倾向。以有限面对无限,或者通过有线来实现无限,这是人的固有倾向,也是历史的本质

P121
自然本身没有所谓权利,一切权利都是人为设定的结果。人们主张某种权利时,强调的总是理所当然。所以,一切冲突实质上都是道理的冲突。这是人的历史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

P124
凡是依赖于外在条件的自我实现的追求,就是既不够人为,也不够自然的。只有自主的追求,才是真正属于人的,也才是真正合天的

P125
中国古代哲学之所以不特别地将时间和空间作为哲学思考的课题,恰在于认识到了变化是时、空的基础,而非相反

P127
以情绪、情感为形式的心知有如下一些特点:
其一,情绪、情感总是当下展开的、所以是不具确定性的
其二,情绪、情感总是对生存境域而非对单个的具体存有的揭示,所以内蕴的关联是丰富的,但同时也是笼统的,缺少明确的辨析性格的
其三,由于情绪、情感是认知具体存有的背景,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构成了对具体存有的认知的扭曲

P128
通过思的努力来认识和把握生存境域中各种具体存有间有规律的关联,从而构建起围绕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展开的用的关联的整体,这是思的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P129
反身之思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通过反身内向的思,认知自己的本性,认知普遍的原理和真正的必然性;
其二,在反身向内的过程中,将具体的知和对生存境域的局部揭示,带回到对生存境域的整体性揭示当中

应然根本上源于人的心灵的主动性自我设立目标的能力

P130
应然或当然既是心灵的自主决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就是作为心灵之自然的理本体的具体实现的形式……应然能否达成与必然、自然的统一,还是由心知的境界决定的

P131
正因为全知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人才有选择和决断的自主性

P139
正之为正,一定要以具体的定位为根据……定位的有限性和相对确定性,决定了正或不正的标准主要在于有限的知

P146
通常情况下,自我保存是自我实现的基础。当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自我实现可能构成对自我保存的威胁

P147
如果说自我保存通常情况下是幸福的基本条件,那么,充分自我实现则是幸福的完成

P148
仁者之为仁者,即在于其心灵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充分实现了自主性的心灵,始终处在反身内向的自足当中。而这正是幸福的本质

P150
“天命”强调的是普遍的必然性……具体存有间的规律性关联严格说来并没有必然性
由此可知,孔子哲学中的天,是指一切存有生生变化的普遍根源。这一生生变化的普遍根源,体现在个体的心灵中,即是普遍且必然的主动性。在这个意义上,天与天命是同一的

P152
仁属于性,爱属于情,仁为形上者,爱为形下者,两者之间有着不容混同的区别

P155
正是由于理本体始终的自身同一,才导致了差异的不断产生

P156
一切存有都在变化当中。对于具体存有而言,终结意味着有限的自身同一性的丧失由于有限的自身同一与无限的差异是并存的,自身同一性的丧失也就意味着无限差异的消失。具体存有湮灭为无差别的无限
仁的充分实现也是义的真正完成

P157
心灵的主动性的可能样态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其一,人处在极高程度的沉沦中,以至于不仅不自觉其为被动的,反而在种种似是而非的主动性当中迷尔不返。其二,已经对种种表面的主动状态所掩盖的实际的被动性有了清醒的自觉,但囿于习惯和环境的影响而无力自拔。其三,通过某种决绝的自我决断,是自己整体上摆脱了被动状态,从而在某种抽象的意义上实现了心灵的自主性……其四,在某种自觉的自我贬降中,主动放弃自己部分的主动性,从而让他者的主动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实现

P158
由于生生变化的世界本身是没有目的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朝向某种目标的必然进程。以心灵的无限的主动性为基础的人的自我实现,总是倾向于尽可能地扩大其自主的范围

P160
乡愁式的复古主义于事无补,丝毫不能挽救传统价值日渐衰颓的命运。如果不能在今天的世界里赋予传统价值以新的活力,找寻到其新时代的概念形态,那么,我们就只能放弃对中国固有价值的普遍性的主张,转而承认这些价值只是过去时代的精神印迹而已

P162
人与人的关联是有着无限多样的复杂性的。为了降低人与人关系的不确定性所蕴含的失序的潜在可能,每个社会都要通过伦理和法律的规范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秩序

P165
节制即有其人性的内在根由,也有其外在的理据。首先,由于生生变化的世界是无限的,所以,人在经验知识层面总是处在本质上的无知处境当中……其次,个体的心灵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有与个体的自我拥有同样主动性的心灵性他者的存在……其三,虽然世界本身是无限的,但对于具体生活着的人来说,其生存境域中的可及的物质范围总是有限的

P166
社会公正的秩序是以人们广泛接受的公正尺度为基础的,而公正的尺度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无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公正的秩序总是具体体现在物的秩序和尊重的秩序当中

P168
社会阶层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只能在制度上保障阶层间充分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则要在尊重的秩序上给予劣势的社会分工以相应的弥补

P170
明智的人生态度是开明的精神的具体表现。这种明智的态度至少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人的自身限度的清醒认识……其二,对道理的普遍存在有确定的信念……其三,始终有学习的热情
开明的精神当然也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中

P171
由于对自身的限度有充分的认识,所以能尽量避免将自己的习惯、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

P175
在中国哲学中,气大体上有两种用法:其一,将世界的生生变化的整体统一视为以气流行的过程……其二,在道学传统中,作为与理想对的概念来使用的气

P180
心灵固有的无限性同时也就不断地创造出有限的具体存有。心灵不断地通过设定目标,为生存境域中的其他具体存有形式赋予更高的形式

P183
以心为体,则身为用。以身为体,则心为用。哟啊达成心灵自主设定的目标,往往需要有身体的相应培养和训练

P186
死亡成了人生最为积极的要素。而作为个体的人的终结,是生生之理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