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

该散的总是要散的……

老友送我的kindle最终还是27日被我拉在了MU5117航班上,问了东航和首都机场,都杳无音讯……此前,也曾数次拉在不同的航班上,都很幸运的找了回来……如今,失去了联系,kindle也就这么丢了,缘分到了,该散的总是要散的……





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晨跑在无人的元上都

颇螚找到当年忽必烈的感觉……









2018年7月28日星期六

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

人走茶凉啊……

中午十二点通知说近期要装修,让过来收拾一下东西,傍晚忙完过来,就已然这样了,自己这个工位孤零零的一堆东西,所有值钱的都锁到会议室了,老夫的东西就是一堆垃圾……想要赶人走尽管说,1208我可以再也不踏进半步,但是没有必要玩小心眼儿……






2018年7月25日星期三

重庆的驾校就是聪明,教练车都打上遮阳伞了……这天还在工地挖土的,也就考古的各级民工了……


西域考古与艺术


林梅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967-0     20179

第一章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
P3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广布欧亚草原东部的一种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材料相当零乱,学界或称“Seima-Turbino Phenomenon”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东部最早的青铜文化之一,典型器包括弧背刀、套管空首斧、马头刀、倒钩铜矛等,与欧亚草原同时代的木椁墓文化、阿巴舍沃文化、辛塔什塔文化的青铜矛、双刃剑、管銎斧等形成鲜明对照

P6
由于缺乏锡矿,欧亚草原文化冶金术最初采用红铜或砷青铜,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在盛产锡矿的萨颜-阿尔泰地区兴起后,欧亚草原文化才普遍该用锡青铜,真正进入青铜时代。

P23
陶寺文化冶金术很可能来自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发源地——盛产锡矿的萨彦阿尔泰山

P27
殷墟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玉人和鹿首刀,说明商王武丁所伐鬼方远在阿尔泰山……南西伯利亚的卡拉苏克文化实乃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继承者

P30
欧亚草原冶金术的传播,绝非简单的铜器本身从一地到另一地的传播、而是掌握冶金技术的工匠亲临其境,直接参与冶铸活动……欧亚大陆冶金术的传播是随着青铜时代铸工的迁徙而具体实现的

P33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主要靠礼乐制度来维护宗法制度,以及君权、族权、夫权和神权

P34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礼乐制度中的产生要早于的形成
……
三代礼乐制度之始于夏代,二里头文化开始出现青铜礼器

P35
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在周代正式定型

P38
塞伊玛图尔诺宾文化在中国的发现,以实物说明中国冶金技术来自欧亚草原文化

中国文明有独立的起源,但中国文明的发展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断交流的历史。中国之所以没有像世界其他四大文明一样沦为失落的文明,与中国人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第二章黄金艺术所见中外文化交流
P39
考古发现表明,黄金艺术始于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起步较晚,代表性文化为阿尔泰山南麓的切木尔切克文化(Chemurchek Culture

P41
公元前3500年,里海黑海北岸的印欧人开始向东方迁徙,首先在叶尼塞河流域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阿凡纳羡沃文化(Afanasevo Culture),随后在阿尔泰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上游形成切木尔切克文化。

P42
公元前1800年,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在中亚草原兴起……创造者为雅利安人

P43
雅利安人发展了欧亚草原黄金艺术
随着雅利安人的大举东进,喇叭形金耳环或青铜仿制品在中国新疆、甘肃、内蒙古、乃至北京地区广为传播

P46
刘家河商墓出土黄金艺术品大都采用欧亚草原传统的锻造工艺,不过有一件金笄采用铸造工艺,开创了中国黄金铸造工艺之历史先河

P58
结论(黄金艺术所见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中国与西方青铜文化有着共同的起源,但是二者后来的发展道路截然不同。西方青铜文化以锻造工艺为主,而中国青铜文化则以铸造工艺为主
第二,中国与西方黄金艺术的交流是从欧亚草原开始的
第三,中国黄金铸造工艺于商代中晚期异军突起
第四,西周晚期黄金铸造艺术的一在中国北方地区推广
第五,早在公元前7世纪,亚述文明就对中国黄金艺术产生影响
第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极大地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游牧人的经济文化交流

P61
汉代祁连山指新疆天山东麓,先秦称昆仑山、唐代称析罗漫山,结尾吐火罗语天山一词的各种音译。析罗漫山是大月氏人的宗教、文化和政治中心,而大月氏王庭就在所谓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
新疆考古的新发现至少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考古文化。第一,洋海墓地为代表的苏贝希文化,就是学界一直寻找的大月氏考古文化。第二,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存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古墓,时代前后衔接……属于苏贝希文化……属于姑师文化。第三,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至少存在两种考古文化,时代前后衔接:早起为大月氏文化,晚期则为匈奴文化或受匈奴文化强烈影响的小月氏文化

P63
大月氏西迁时一些部落不肯离开原始故乡,归降了匈奴,史称小月氏。一部分月氏遗民亡命南山,与羌人逐渐融合,史称南山羌

P65
乌孙早起土墩墓的发现相当重要:一方面,这证明乌孙起源于玛纳斯河乌苏市与石河子市之间的草原地带;另一方面,也说明大月氏的故乡在玛纳斯河以东地区

P71
大月氏故地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四种不同类型的考古文化,分别为焉耆盆地的察吾乎沟文化、吐鲁番盆地的苏贝希文化;哈密盆地的焉不拉克文化、罗布泊西岸至麦德克城的姑师文化
苏贝希文化就是目前学界一直寻找的大月氏考古文化

P79
自古以来,大月氏就以女性为王……我们怀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原型源于大月氏女王当政,那么巴里坤草原大型石构建筑或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石室

P84
五争车师之役实际上是汉朝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与匈奴为代表的草原文明对西域的争夺战,最后以汉朝获胜而告终。于是,吐鲁番盆地开始进入农业开垦的新时代

P85
楼兰人则于元凤四年(前77)南下鄯善河(今车儿臣河)姑师故地,更名鄯善

P93
汉代制度规定:一般官僚可用一对单阙;诸侯、两千石以上用一对二出阙,由一主阙、一子阙构成;皇帝则用三出阙,由一主阙与二子阙构成

P104
2004年以来,在锡尔河支流阿雷西河畔库勒塔佩遗址(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西北54公里),陆续发现15块康居国粟特铭文砖……发现最早的粟特文,当即《汉书·西域传》所记康居王的冬都蕃内地

P105
锡尔河北岸大草原是康居、突厥、葛逻禄等游牧民族的牧场,二河中地区沙漠绿洲则是粟特、花剌子模等农耕民族的家园

P110
库勒塔佩铭文将康居国民分为定居者游牧民两类。定居者指康居国的粟特人,二游牧民则指康居国统治者斯基泰人。锡尔河中游查达拉和撒马尔干成交游牧人古墓的主人,当即康居国统治者

P119
这些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康居商人并非康居本族人,二是康居统治下的粟特人

P122
四点认识(中亚锡尔河北岸的康居王庭)
第一,1968年以来,在锡尔河中游北岸和撒马尔干城郊外发现的游牧人偏洞室墓,当即康居古墓;
第二,2004年以来,在锡尔河支流阿雷西河畔库勒塔佩遗址(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西北54公里),陆续发现15块康居国粟特铭文砖……发现最早的粟特文,当即《汉书·西域传》所记康居王的冬都蕃内地
第三,康居王夏宫乐越诺地在《大唐西域记》所记恭御城
第四,卑阗城本为康居境内一座粟特城镇

P124
乌禅幕文化就是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斯莫拉文化(Tasmola Culture)。该文化最大特点是采用胡须墓,二新疆天山地区和蒙古草原的胡须墓皆为乌禅幕遗址

P129
匈奴对西域诸国的统治分为两个阶段:右贤王时期(前176-99)和日逐王时期(前99-60

P148
粟特人起源于中亚泽拉夫善河流域,在今塔吉克斯坦国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南部

P151
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最初是以粟特商人为媒介进行的

P176
七点认识(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
第一,河中地区沙漠绿洲的粟特诸城邦,汉代在北方游牧人康居的统治下。汉代丝绸之路上的康居商人主要为粟特商胡
第二,中亚塔拉斯河本为乌禅幕的原始故乡,采用胡须墓
第三,公元前2世纪,河中地区沙漠绿洲的布哈拉和撒马尔干城主开始发行银币,主要模仿塞琉古和希腊大夏银币,并在钱币上采用粟特文
第四,为了打破安息帝国对丝绸之路的垄断,粟特人开辟欧亚草原之路,经克里米亚半岛向罗马帝国运送丝绸
第五,公元6世纪初,在梁武陵王大力推动下,四川至波斯疾陵城的丝绸之路全线贯通
第六,许多粟特工匠为南朝梁王室制作金银器和西方风格的丝绸
第七,隋朝建立后,何稠开始主持隋皇室工程设计和工艺制作

P199
喀拉墩古城当即东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构筑的乌累关城
P204
几点结论(寻找西域都护府):
第一,西域都护府城不在晚清徐松认为的轮台县野云沟或策大雅,也不再瑞典考古学家伯格曼认为的车尔楚或黄文弼建议的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
第二,汉代西域都护府当在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
第三,王莽托古改制,乌垒城易名埒娄城

P205
都兰发现的所谓粟特织锦多为中亚伊斯兰化时期(8-9世纪)的产品,其真实产地实际上在土蕃本土而非中亚,这类织锦在史书和敦煌文书中称作番锦

P210
伊斯兰化后的粟特人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回回

P213
番锦之或称西番,仅指土蕃统治下的河西至青海一带,而非整个土蕃地区
土蕃统治下的敦煌丝锦部落中,活跃着许多粟特人……土蕃番锦深受粟特纺织艺术的影响……都兰土蕃番锦的发现相当重要,说明斯坦因发现的实际上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织锦,一种为粟特织锦,另一种为粟特风格的土蕃番锦

P219
在蒙元贵族心目中,撒答剌欺锦要比元青花名贵

P222
三点结论(丝绸之路上的土蕃番锦):
第一,土蕃帝国至少建立过两个丝绸生产基地,一个在于阗,另一个在敦煌
第二,据考古发现,青海都兰发现的所谓粟特织锦多为中亚伊斯兰化后的产物,其实真实产地英国在土蕃本土而非中亚
第三,中亚伊斯兰化后,粟特城邦全面伊斯兰化,粟特人后裔则演变为中亚回回。他们生产的伊斯兰艺术风格的织锦,史书称撒答剌欺锦

P225
新疆库车古称龟兹

P231
东汉末佛教传入西域后,龟兹人改用火葬,王公贵族和高僧皆以佛塔为葬地

P241
早在魏晋十六国时期,龟兹地区就流行中原建筑材料,但是只用于砖室墓。龟兹地面建筑使用砖瓦始于唐代,而且只有高等级建筑才使用瓦当,陶水管和铺地砖

P244
西域地区唐代古城遗迹皆未见砖瓦,皮朗古城唐代建筑采用高规格的中原砖瓦,说明安西大都护府就在此城

P246
唐开成五年(840),回鹘人从蒙古高原大举西迁中亚,塔里木盆地开始了突厥化,伊斯兰化的历史进程

P247
碎叶城在吉尔吉斯斯坦北境楚河南岸,今称Site of Ak-Beshim(阿克贝希姆遗址)

P252
吐火罗国与唐朝的贸易往来,大多先北至昭武九姓国,再向东北至碎叶,然后经北庭都护府或龟兹进入中国内地

P274
三点认识(碎叶川裴罗将军城出土唐碑考)
第一,阿罗憾在中亚所立唐碑,并非研究者普遍认为的王名远在吐火罗国所立唐碑
第二,早在显庆二年十二月,唐高宗就诏令在西突厥本土设置昆陵都护府河濛池都护府
第三,显庆四年卢承庆在碎叶城设碎叶州,以当地粟特人安车鼻施为碎叶州刺史,后来碎叶州升格为安西四镇之一……阿罗憾在裴罗将军城封疆立碑当为唐高宗御碑

P277
突厥人擅长冶铁术……突厥人冶铁与中原采用的铸造技术不同,采用锻造技术

P280
突厥石人墓

P290
突骑施的兴起,在客观上为唐朝在西方建立了一道军事屏障,从而避免了唐军与大食军队直接对抗,对遏止大食东侵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306
以下结论(怛罗斯城与唐代丝绸之路)
第一,怛罗斯城本为粟特古城,6-7世纪成为西突厥汗国的殖民地,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塔拉兹市西约18公里塔拉斯河畔。唐代安西四镇最远的羁縻州不是碎叶城而是怛罗斯城
第二,怛罗斯之役的古战场不在怛罗斯城,而在塔拉斯河中上游阿特拉赫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
第三,怛罗斯之役后,葛逻禄人占据怛罗斯城,并在旧城之东18公里建新城
第四,唐开成五年(840……回鹘汗国灭亡……建立哈喇汗王朝,以八剌沙兖为首都,以怛罗斯为陪都(893年东迁新疆喀什)
第五,玄奘从怛罗斯城西行石国之路,从怛罗斯城出发,南行十余里至小孤城(今江布尔州舍勒达拉绿洲),然后西经白水城(今南哈萨克斯坦州赛兰城),至恭御城(今南哈萨克斯坦州讹答剌)。从恭御城东南行二百里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绿洲),并非玄奘所记恭御城西南行二百里至石国

P348
西方宝石在中国流行实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家崇尚七宝,因此印度河西域宝石开始在中国流行。第二,蒙元帝国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有一个黄金时代……第三,明代朝贡贸易将中外文化交流推向又一巅峰






中国人就是聪明……

难怪周边的看你都不顺眼

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