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日星期二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


LES LIEUX DE MÉMOIRE
(法)皮埃尔·诺拉主编PIERRE NORA
黄艳红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5681-6               20158

III
诺拉呼吁关注被历史学者忘却的当下的“历史”——记忆之场
“记忆之场”——“Lieux de méoire”是诺拉生造的术语,由场所(lieu)和记忆(mémoire)两个词构成

XI
histoire”在法语中意为经验过的历史和让这种历史变得可以理解的思想活动,诺拉用一组排比区分记忆和历史的关系。
(1)     记忆是鲜活的,由现实的群体承载;历史是对过去事物不完整的、成问题的重构。
(2)     记忆是当下的现象,是经验到的与现在的联系;历史则是对过去的再现。
(3)     记忆带有情感色彩,排斥与其自身不容之物;历史是世俗化的思想活动,采用分析的方法和批判性话语。
(4)     记忆把回忆至于神圣的殿堂中;历史则把回忆驱除出去,让一切去神圣化。
(5)     记忆与集体相连,即是集体的、多元的,又是个体的;历史属于所有人,具有普世理想。
(6)     记忆沉淀在空间、行为、形象和器物等具象中;历史关注时间的连续性和事务间的相互关系。
(7)     记忆是绝对的,历史只承认相对性。

诺拉把记忆视作当下的、具象的、活着的、情感的现象,而历史是对过去的理性的、批判性的重构,二者是一种不可交合的对立关系。

诺拉认为,记忆为历史所缠绕,由此而出现作为记录的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以及作为距离的记忆。

XII
记忆之场的“场”一次有三种特征:实在的、象征的和功能的

XV
纪念的变形表明纪念的目的正从对民族历史的弘扬转为对历史遗产的强调……“遗产”是与认同、记忆相互关联的近义词。认同意味着一种自我选择,自我承担,自我辨认;记忆意味着回忆、传统、风俗、习惯、习俗和风尚,以及从有意识到半无意识的场域;“遗产”则直接从继承所或财产转向构筑自身的财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记忆不过是同一种东西,历史就是被验证了的记忆”

XVI
利科在《记忆·历史·忘却》中,将诺拉的导言概括为三点:记忆与历史发生断裂,与记忆一体化的历史的丧失,出现了新的被历史纠缠的记忆形态。

记忆与历史之间:场所的问题(皮埃尔·诺拉)
P4
对于记忆所赖以凝结和藏匿的场所的兴趣,是与我们历史的这一独特时刻联系在一起的

P5
记忆和历史远不是同义语,我们应注意到,一切都让它们处于对立状态。记忆是鲜活的,总有现实的群体来承载记忆,正因为如此,它始终处于演变之中,服从记忆和一样的辩证法则,对自身连续不断的变形没有意识,容易受到各种利用和操纵,时而长期蛰伏,时而瞬间复活。历史一直是对不再存在的事物的可疑的、不完整的重构。记忆总是当下的现象,是与永恒的现在之间的真实联系;历史则是对过去的再现。记忆具有奇妙的感情色彩,它只与哪些能强化它的细节相容;记忆的营养源是朦胧、混杂、笼统、游移、个别或象征性的回忆,它容易受各种移情、屏蔽、压制和投射的影响。历史是世俗化的思想活动,它要求采用分析方法和批判性话语。记忆把回忆放置在神圣的殿堂中,历史则把它驱赶下来,它总是让一切都回归平凡。默不作声的记忆来自跟它紧密相连的群体,或者按哈布瓦赫的说法,有多少个群体就有多少种记忆;从本质上说,记忆既不断繁衍又不断删减,即是集体、多元的,又是个体化的。相反,历史属于所有人,又不属于任何人,这就使得它具有某种普世理想。记忆根植与具象之中,如空间、行为、形象和器物。历史关注的只有时间之流、事物的演变及相互关系。记忆是绝对和存粹的,历史只承认相对性
在历史深处,活跃着一种对自发的记忆而言具有毁灭性的批判精神。记忆总是对历史心存犹疑,因为历史的真正使命是摧毁记忆,排斥记忆

P8
史学史所要探讨的对象,并不仅限于我们民族传统之中最神圣的东西;醉醺传统的物质和概念工具,传统产生的过程及赖以传播的社会媒介、传统自身的构建,这就让整个历史学走进了历史编纂学时代,并会终结历史与记忆的身份同一

P10
对记忆之场的研究发生于两场运动的交汇点上……宜昌运动存粹是历史编纂学方面的,即历史学开始反省自身,另一场运动就其本职而言是历史运动,即记忆传统的终结。
记忆之场首先是些残留物。历史之所以召唤记忆之场,是因为它遗忘了记忆之场,而记忆之场是尚存有纪念意识的一种极端形态。

P11
从记忆向历史的转变,从我们祖先的世界想与造就我们的事物存在偶然联系的世界的转向,从图腾历史向批判历史的过渡;这就是记忆之场的时代。人们不再歌颂民族,而是研究民族的庆祝仪式

P12
记忆已经完全转化为最细致入微的重构

P15
对每个群体来说,从记忆向历史的过渡,使得它们必须通过复兴自己的历史来重新确定自己的身份

P16
记忆的强制力以坚定且不加区分的方式施加的影响作用于个人且仅仅作用于个人,正如记忆的再生建立在个人与自己的过去之间的关系上

P22
从“场所”一词的三种意义上来说,记忆之场是实在的、象征性的和功能性的场所,不过这三层含义同时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构成这三个层次的是建议和历史的作用,二者交互影响,彼此决定着对方。

P23
正是这一双重属性(历史和记忆)原则,场所之中无限的丰富性才存在某种等级、某种领地的划分,以及某种序列层次

P25
只有两类时间属于记忆之场,这与事件本身是否重大毫无关系。一类事件可能是最微不足道的,在当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但后来的人们在回溯时赋予它起源的光荣,即奠基性断裂的庄重。另一类事件之中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很快他就被赋予浓重的象征意义,当这类事件向前发展时,人们过早地赋予其纪念意义;由于媒体的介入,当代史每天都在繁殖这样流产的企图

P27
所有关于记忆的历史和学术的研究,不管它涉及的是民族记忆还是社会心态记忆,都须与实物、与事物本身打交道,所有这些研究都努力以最鲜活的方式把握实在


纪念时代(皮埃尔·诺拉)
P30
同时性显然并非偶然。当代纪念货到从此成为“记忆之场”,《记忆之场》中充斥这个各种纪念活动:这两者之间距离最终必然会被拉近。

P37
传统模式实际上意味着一种无个性、肯定式的权威的存在

P38
传统模式自上而下依赖的都是一种秩序和等级关系

P39
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化、公民化的纪念已沦为政治

P40
纪念政治化是纪念泛滥的部分原因,它实际上完全改变了纪念的体系:使之世俗化,民主化,更接近游行。这造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后果:一方面,纪念的规章和意义被交到了特定团体……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内部斗争和不可避免的抗议,斗争和抗议都是有关仪式本身的组织的,因为每个细节都关系到整体的意义;另一方面,相反的是,全国性的游行不再是某个团体之统一性的战斗性表达,而成了民主内部所有团体一致的冲突性
传统模式尤其受到来自地方和文化的强有力竞争,它们都对“民族性”构成了极大威胁

P46
这种纪念的变形只是表明了纪念的终结,而变形本身也不过是一场更大范围的变形的结果,那就是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里,法国从单一的民族意识过渡到了某种遗产性的自我意识
1980年的国家遗产年更是将这一切推向了高潮

P49
1977年是重新调整的一年。不得不遵守国际秩序,从强国向中等国家过渡的现实最终得以内化,共和国沦为普通民主政体,法兰西的特殊性开始消失。
正是这场悄无声息却速度惊人的重组工程造就了国家遗产年的成功

P51
只须政策尽快加以引导,只须当局用切实的民族志学政策来规范、指引和巩固……几乎不考虑未来,几乎没有切实的保护和传承政策,只有对过去的一拥而上

P52
无论它想表现得如何具有“批判性”,它代表的始终是记忆传统的深化。它的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亲缘关系来确立身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和记忆不过是同一种东西;历史就是被验证了的记忆

P54
“新”史学家和“旧”史学家的区别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对过去的根本态度,一个对过去的延续性深信不疑,另一个则确信过去存在彻底的断裂,并确信需要克服一些障碍才能取消它。记忆和历史的界线也同样如此——这种记忆本身极富历史创造性——它不可感知却又相当清晰,只建立在某个感觉之上,及截去自我的一部分对自我意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P57
纪念世俗化的兴起表现在遗产的爆发上,最终颠覆了概念本身……“历史遗迹”是对一个逝去的、脆弱的过去的不容置疑的见证,民族集体是承认这个过去的,并将其指定为自身身份的代表

P59
遗产代表的不再是整体的集体身份,不再是整个社会机体,从此以后,它成为了区域身份和仅以文化维度来考察的社会等级的组成部分。遗产从历史时代——行政是为历史时代而生的——过渡到了记忆时代,行政要依靠现有的一切来适应这一变化

P63
主动历史转变成了既得历史。过去不再是对未来的保证,记忆上升为活性因子和保证延续性的唯一因素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过去与未来的结合被现时与记忆的结合取代

P64
身份、记忆、遗产:当代意识的三个关键词,文化新大陆的三个侧面。这三个词彼此相连,极富内涵,具有多重含义,每个含义之间又相互回,互相依存。身份意味着一种独特的自我选择、一种特殊的自我承担、一种稳定的自我辨认以及一种亲身经历的与自身的团结互助。记忆同时意味着回忆、传统、风俗、习惯、习俗和风尚,覆盖了一个从有意识到半无意识的场域。而遗产则直接从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转向了构成我们自身的财产。
从前有的是民族的历史、个人的记忆;如今有的是民族的记忆,而这种记忆的统一性却由不同的遗产要求构成,始终在弱化却始终在寻求凝聚力

P65
民族记忆意味着民族历史框架的破裂

P66
普遍记忆先是逐步前进,随后飞速发展……今天的法兰西在剧烈的滑坡中跌跌撞撞,重新抓住记忆就是要延续历史。

如何书写法兰西历史(皮埃尔·诺拉)
P74
借助“记忆之场”为法兰西动一场手术,就是将整个法兰西变成“记忆之场”
总而言之,这种矛盾位于你的概念的核心。“记忆之场”,这种说法很动听,它因为迎合了人们对集体感的追求,因而大获成功。
记忆之场因试图包罗万象,结果变得一无所指

P75
矛盾在于对一方而言,“记忆之场”是一个狭隘、受限的概念,只将论证集中于真实的、相似的纪念物,而对另一方而言,“记忆之场”却是个宏大、广泛的概念,旨在将民族象征和民族神话的巨大团块自动地分成块、并剥去外壳

P76
“记忆之场”一开始便意味着两个层面的现实的交叉:一种现实是可触及、可感知的,有时是物质的,有时物质性不那么明显,它扎根于空间、时间、语言和传统里;另一种现实则是承载着一段历史的纯粹象征化的现实。创造这一概念是为了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同时囊括有形物和象征物……记忆之场就是:一切在物质或精神层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统一体,经由人的意志或岁月的力量,这些统一体已经转变为任意共同体的记忆遗产的一个象征性元素

P78
使用复数是因为,这是用一个词语、一个字母来表达结构原则的唯一且独特的方法……每个个体都已自己的方式代表着一个完整的法兰西……复数的“法兰西”最终想要表达的,是其决定论的多样性

P79
总而言之,不是重生,不是重建,甚至不是再现;只是回忆。记忆不是回忆,而是身处现在,对过去的统筹布局和管理。因而也就是“二手”的法国史

P81
历史编撰性断裂

P82
历史,更确切地说是民族史,通常是从未来的视角书写的
法国人不再准备“为祖国捐躯”,但遗址认为应该发掘对它的兴趣和迷恋。在这样的时刻,不单是法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还有而且特别是法国的风光、考古发现、物质遗产、传统、艺术,以及能证明法国存在的几乎最细微的证据,都被提升至新的高度,值得爱护,值得留存,值得了解,而且都被赋予了遗产的尊严,对这一遗产,我们已经搞不清从何而来,有何用处,但它们仍然弥足珍贵

P84
与邻国不同,法国经历了两种极端经验:专制制度和“大革命”……从后者中衍生出两种有关民族意识的观念,以回溯的目光来看,这两种观念之间的互补性大于矛盾性,它们是共和座右铭及人权所代表的法兰西,以及“土地和逝者”所代表的法兰西

P85
因为在一个延续性无与伦比因而迫使人们承受久远历史重量的国家,每次断裂都要证明其合理性,都需要以对过去的忠实为借口,但这种合理性本身需要对过去做出不断的重构和永恒的重复。英国人有传统,我们有记忆

P86
历史学家在其中的角色也是全新的……既不是公证人,也不是预言家。知识阐释者和中间人。依然是摆渡者,却不再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摆渡者,而是盲目的索求与睿智的回应之间的摆渡者,在公众压力和实验室里孤独的耐心之间摆渡,在所感与所知之间摆渡。

七月十四日:从狂暴之日到庆典之日(克里斯蒂安·阿马尔维)
P101
在被接受为国庆日之前,714日在左翼和右翼那里都被视为一个承载着强大情感力量的象征……每个阵营都有“各自的真相”,而且很差时期内都是如此……

P107
邻人困惑的是,在历史领域内,共和派和保守派在一个具体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89年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和总结,但双方的一致到此为止。在18811890年之间,第十共和国的报刊连篇累牍地表述这样的观点:1789714日远不是光荣的一天,而是恐怖统治的血腥序幕,是革命狂欢的典范

P110
在旧制度覆灭一个世纪后,共和国可以通过黑白分明的对比方式来自我庆祝了,对比的一方是象征中世纪的巴士底,另一方是埃菲尔铁塔,它是理性、科学与进步战胜专制主义、宗教狂热和蒙昧主义的鲜明例证:一方是粗矮阴郁的堡垒,它固守着可憎的过去,另一方是座年轻、透明、修长的丰碑,它向空中喷薄而出的力度象征着共和国将在旧法国的废墟上赢得未来

P111
通过将各种国庆元素移植到公共空间中,共和国夺回了世俗生活领域的控制权

P112
与宗教庆典不同的是,国庆日装饰的繁简并不取决于市民的贫富,而是取决于其共和主义信念的强弱

P129
1918年大战胜利以后,工会运动、社会注意和共产主义德国左翼势力继续鄙视国庆日,总是把它谴责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

P132
法国共产党非常善于利用89年神话的复活和共和主义记忆的复兴来打破自身的政治孤立,以重新融入民族共同体

P133
如果说1919714日旨在为法国过分高估的强大提供证据的话,1945714日则仅仅表明在一个动荡的世界里它始终存在

P137
关于整个大革命,特别是714日的记忆已经完全成为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这些记忆超越了哪些导致法国人分裂的政治分歧

《马赛曲》:战争或和平(米歇尔·伏维尔)
P139
《马赛曲》……这首17924月在斯特拉斯堡创作的《莱茵军团战歌》是以何种途径取得今日的地位的:最早的现代国歌之一,与绝对主义时代君主制欧洲的那些歌曲不同,它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自觉表达
《马赛曲》被全世界认可和接受,几乎成为19世纪所有革命运动,自由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的一个概念化的表现

P142
《马赛曲》自有其特点:它不是粘贴在已有曲调上的无名或几乎无名的作品,但它也不是某个公认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的作品。因为介于这两者之间,它就更能反映一个时代度音乐的追求以及音乐对于作者的追求了——即便这种音乐注定要让作者很快被人遗忘

P149
武装的《马赛曲》是民族热情的支柱和食粮:它的主题容易激发民族自豪感,肯定也更为人了解,讨论得也更多

P159
《马赛曲》的作者逐步成为帝国的反对派,他的个人转变远不止是趣闻轶事,而是个意味深长的现象

P175
和平之歌还是战争之歌?《马赛曲》背后的共和国并不决意要将这一辩论弄个分晓,而是青睐于时而强调这一历史歌曲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

P185
19329月,在《国际歌》的曲作者皮埃尔·狄盖特的葬礼上,马塞尔·加香(Marcel Cachin)就这首工人之歌发表如下演讲:“无论什么《马赛曲》、什么宗教音乐、什么圣歌,都不可能成就类似的奇迹”

P191
继承来的形式势必要走向衰老和疲乏

埃菲尔铁塔(亨利·卢瓦雷特)
P201
1889年世界博览会而建的埃菲尔铁塔甫一落成,就贴上了足以搅动舆论的所有标签:渎神、共和主义、金属材质、法国大革命的纪念以及工程师技艺的赞歌。它因而在美学、政治乃至宗教等各个方面都显得离经叛道

P228
这就是我们在这座铁塔里庆祝的全部内容,它无所不在,但一直在演变,它能够紧跟一个世纪的记忆,无论事件的大小,无论是作为一曲歌谣、一首诗歌,还是一个绘画题材,至于这个题材是用来表现低劣品味的小玩意儿,还是用来表现战争和庆祝仪式,其实都无关紧要

环法自行车赛(乔治·维伽雷罗)
P233
从教育性质的环游出发,赛事依旧保留着阐释领土的意愿,也想要巩固一种归属感。通过穿越“法兰西所拥有的最美丽的地区”,来散播雄心,也就是告知与出示领土状况的宏图

P238
证实美丽,更甚于显露美丽。最终,审美变得充分重要,延续着环法赛事的常量之一

P241
环法车赛不仅仅展示着国家的界线与统一,也让人们邂逅关乎国土的记忆

P251
1930年,比赛的组织方式本身也发生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转变:国家代表队的创设,将品牌的车队取而代之,竞赛被扩展为一种国家间的对抗

P261
最终,这是一个完全属于车赛的神话,连同它的仪式和具有优越性的比赛场所,同时,它也是启示着集体表现与文化

P263
换言之,创建一段环法车赛的记忆有自己的仪式,有自己的文本、珍贵书籍以及“故事与传奇”,也伴随着对于赛事的定期回忆和介绍。全国性的车赛穿越时光,由此也确定了自身的统一性。比赛依旧保留着一种伟大环法赛事的戏剧性,留在人们心里的事实也依然属于非常特殊的范畴

P266
缘由兴许在于环法车赛更多地是被讲述,而非通过道路旁的观察,才得以存在。它的生命在于叙事,借此获得营养,它向自行车运动的发展起伏和编年史投以十分特别的关注……人们想要创造一种文化

P271
体育运动,特别是环法自行车赛,有着决斗式的较量,已变作某些代际竞争的赋予象征意味的例证

P271
更宽泛地讲,环法自行车赛正契合20世纪身体文化的一项显著转变:力量的榜样趋于婉约,身形不再紧绷,柔韧性也增强

P274
赛事,在时机成熟之际,也称颂着法兰西环境的统一,或是背景的华彩。环法自行车赛,从这一点上看,确实可称为一方领土的演出,它把一份扎根于特定空间与时间的遗产搬上舞台……数十年间,环法自行车赛正阐释着,从一个乡土的法兰西到一个旅游胜地的法兰西的过渡,从意志主义教育到消费主义教育的转化,直到国民的感受力本身也发生变化,而赛事对于缓解这一情感方面的争端,或许也有所贡献。在此,体育运动依旧是一个社会的产物,当然,同样也是社会的忠实反映

贞德(米歇尔·维诺克)
P283
这种记忆的充分性甚至过分的充分性,却不能掩盖其断裂——包括时间和空间中的断裂——也不能掩盖左右这种记忆的意识形态上的博弈。对贞德的记忆并非不偏不倚:它的分裂,争论和工具化,同样反映出近代早期以来导致法国人分类的思想冲突

P290
1871年的军事溃败,随之而来的对祖国命运的长期反思……19世纪末见证了度贞德的神化,而风头正劲的民族主义运动则把这场运动推向了巅峰

P291
对贞德的记忆在时间中并没有一条连续的线索

P307
(儒勒·米什莱)历史中正真的原动力是人们,贞德就是人民的崇高化身。人们是祖国的奠基者、民族共同体的创立者,而贞德这位农夫的谦卑女儿则是新世界的催化剂

P308
法国在其高卢和凯尔特的本质中汲取对自由的天生的热爱,贞德在这方面就是民族先驱,尤其是在发对拘泥于文字而无视精神的罗马天主教士方面

P314
整个19世纪构建起来的这个共和楷模是有多重价值的

P315
贞德的神圣天命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恢复王权与和平,它还有民族的维度

P324
1920624日,贞德节得以正式确认

P329
贞德为蒙图瓦尔的握手祝圣,成为亲纳粹的反犹主义工具,这是她的历史中最暗淡的一章

P332
贞德史诗般的传奇故事以半神话半真实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法国的确切看法。彼此相关的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表象体系,对这个表象体系而言,贞德的故事具有典范性的意义。(1)法国一直是分裂的。(2)法国的历史是神奇的。(3)天命人物。

P335
除了这个三重表象,有关贞德的记忆还揭示了法国较为真实的一面。如果说她的形象备受争议,那恰恰是因为她能体现两种共同赋予法国独特身份的文化……(夏尔·佩吉,1913)“法国不仅仅是教会的长女……他在世俗生活中也具有类似独特的使命,在这个世界上,她是某种无可争辩的自由的主保圣徒和榜样(同样也是殉道者)”
关于贞德的记忆中,最崇高的地方不是唯我和排他的“法兰西特性”,而是某种“法兰西天性”……天主教传统和唯物主义传统

自由·平等·博爱(莫娜·奥祖父)
P342
就标语本身来说,自由和平等的组合是很稳固的

P350
在大革命最初的日子里,还有第二种博爱,它也出现得很早,这就是爱国教会演说中宣扬的博爱

P351
这个概念(博爱)鸡飞契约亦非争取来的成果,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赞同。很显然,它在自由之先……正式这种博爱分娩出“真正的平等——自然之女”

P355
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社会主义还是保守主义,都深信这一点:一旦在人类的集体命运中树立个人权利,不和与混乱就会随之而来

P356
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之间的这场对抗,所争执的当然也包括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理解……各种竞相绽放的大革命史都断然拒绝赋予革命事件统一的意义,它包含各种相互矛盾的片段

P358
大革命时代的人们唯一没有意识到的是大革命的超自然起源。自由,是因为神所期望的人类向善的征途必须以自由同意为前提;平等,是因为基督教设定的灵魂的平等也宣告了阶级的平等;博爱,是因为爱的法则是基督教独特的贡献,甚至是它的精神本质

P359
首先要给每个词语规定确切的位置,要承认自由是目标(因为社会应该满足个人),平等是原则(优先于一切法律的法律),博爱(规范公民行为的情感意识)是手段

P373
最麻烦的是确定博爱与自由和平等的相容性……博爱是集体性、感情性的约定,而自由和平等是个人主义的、理性主义的遗产,人们觉得二者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

P376
如果你们拿走三个词中的任何一个,剩下的就没有意义了。没有自由,平等可能成为最可憎的奴隶的平等,因为暴君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没有博爱,自由就会导致利己主义

拉维斯的《法国史》:对祖国的敬爱
P390
历史只属于过去,现在属于政治,而未来属于上帝

P393
今天的记忆是历史的产物

P395
历史学家不再是民族的肉身,而成了化为肉身的民族本身

P401
“法国历史学遭遇的最大不幸是文学与知识的区分,更准确的说是人们长期想要将二者对立的态度”;坚信国家的落后是“缺乏组织良好的高等教育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没有高等教育的平台,年轻人就无法在汲取文化常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批判和严格学术规范方面的习惯”

P403
档案学记忆对于历史科学的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P406
档案的权威性并不是由其真实性决定的——因为其真实性受到档案持有机构权威性的保证——而是由其古老性产生的

P408
不管怎样,历史学与档案学的结合十分紧密,以致这种模式贯穿了批判历史编纂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文献记忆重要性的第一个效应体现在它将民族编年史的重心一下子转移到了历史的上游,而且这一趋势始终呈现于此类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中

P411
叙述性资料向文献档案过渡这一事实本身就为历史学打开了一个多样化程度可以说无上限的局面

P413
传统记忆的巨大财富可以“有条不紊地”通过学者记忆的筛子剔除糟粕,筛选精华
从《法国史》可以看出,实际上存在一部内部的历史和一部外部的历史,这两者并不相契合

P425
所谓直接引用,就是除去材料本身明确指出的内容外,历史学家并不追求史料之外的内涵,这要求历史学家能够保证史料清楚地说明了有关历史

马塞尔·普鲁斯特对逝去时光的追寻(安托万·孔帕尼翁)
P483
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理解与延伸总是存在两种方向:它既是关于上流社会的小说,也是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既是一本19世纪的小说,也是一本20世纪的小说;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一本元小说、全能之书。普鲁斯特是我们的书中之书,因为读他的作品既像在读巴尔扎克,又像在读布朗肖,他让读者觉得既愚蠢又聪明,能做到如此的只有他了。就这样他赢得了全局,吸引力古典派、现代派、现实主义者和实验派,吸引力每一个读者。

P484
《追忆似水年华》子城一个世界,这是一座真正的宝藏,或者是法国文化,起码是某种法国文化的堆积场。这足以证明记忆不仅仅是历史的专利
几乎所有他信手拈来的引语都有错误,大部分的引文都不够确切,他的文化观念不成体系,但正是因此,他书写的是回忆而不是历史,是一种文化而不是知识

P486
艺术不光是《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也是它的形式

P491
这部小说是一个神奇的记忆之场,不光因为它表现为我们的文学指南和文化概略,也不光因为它自成一体,首尾关联如单子一般循环运动,这也是记忆场所的特征之一,更因为它是建立在记忆场所中最具启发性的构思之上。

P494
《追忆似水年华》充斥着空白与遗忘,它就像一张关于记忆场所的交织网……试图“让人意识到那些不被感知的现象发生在哪被完全遗忘的遥远的过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