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星期二

中国都市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Towns and Cities
(日)斯波义信
(译)布和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224-8/K·0983 2013年10月

P1
中国社会学者葛兰言(Paul-Marcel Granet)及费孝通等人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古代都市一直都与其腹地农村组成了不可脱节的对应关系而发展起来的

P5
韦伯(Max Weber)在1920年去世前所著书中提及的命题——“中国都市是官吏们居住的地方,没有自治。而中国农村中没有官吏,却有自治”

P2
在从宋代(960-1279)至清代(1636-1911)的都市发展史中,可以指出的一种潮流是:“市镇”(也称“镇市”)发展起来并得以普及,它们向县城一级的城市发出了挑战……在市镇丛生的这一变化过程中,作为“常数”的县城终于将其生命力支撑到了清末

P3
四千多年的中国都市史在世间上可以整齐地划分为二,前半部分为邑制都市时期,后半部分为县制都市时期

P6
古代传承中所说的“国”是指诸侯王中拥有大片居住城池的王的领地,中等以下的则只被称为“城”、“道”以及“乡”、“亭”
“国”和“国”以及“国”和“乡”、“亭”的关系还只是点和线的关系,而不是点和面(领土国家)的形式,城和城之间也不是由农村地带相连

P12
“郡”和“县”是为破除作为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封建”理念和机构而出现的官僚政治机器

P18
到六朝末期,开始用“邨”(村)这个新字称呼“聚”、“堡”、“寨”、“坞”、“庄”

P19
作为聚落的一种方式,“城”和“鄙”也就是城市和农村相对照的关系变得清晰起来,就是说,农村的“乡村”和都市的“坊郭”开始区别开来

P20
唐朝……,使秦、汉两朝所指向的官僚帝国获得重生,同时将官僚制度进行得非常彻底
唐朝……,一心追求中央集权的重生并倾尽全力完善其形式。无可争议的是:都城制、律令制、六部制、府州县制、地方行政村制、公道和驿站等等令后来从宋到清的王朝树为典范的制度是唐王朝的遗产

P21
“客商”是相对于“坐商”(定居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称呼,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因其财力和能力而出名
759年,开始有了“过税”(商品流通税)
780年开始在州府、县城征收“住税”(入市、交易税)
两者合称“商税”

P24
唐末、五代时期,草市中规模大的成为“镇”,并作为节度使们敛财的据点。“镇”和草市合在一起的“市镇”(镇市)在各地形成
中国国都都不在像以前的长安那样因防范的需要而选址于内陆,转而主要因交通、经济和补给的需要而很自然地被安置于交通方便的东部低地……从历史上看,将首都转移至低地并重视交通的选择是中国都市体系构成方式上的大变革

P25
从事工商业的批发商们分别按照行业和流通业各自组成了“行会”组织,这些组织自主规范会员的行为,管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并利用祭祀和福利活动促进内部的团结

P37
都市中外来者和客商成为主导势力最早发生在宋代的先进地区,而其作为全国的现象出现则是在明后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和唐代之前的情况极为不同

P61
开封即使说不上与古典首都的规划相去甚远,也是官僚都市和经济都市的混合体,是典范和实用主义妥协的产物

P86
从县城到行政村再到县城的双向行政途径也是十分重要的统治过程,在相同的社会性及日常性官民交涉过程中,县城(经济方面几乎相当于地方都市水准)这样的行政性中心地体系在结构上与经济性中心地(地方都市、中心市场街、中间市场街和标准市场聚落)体系是相互交替的

P98
可称为中国都市生态特色的有两点:一是官绅区和工商区两个中心并存的结构;另一则是工商中心区的位置取决于和交通要道之间的关系

P101
这种同乡关系(乡帮)就成为在都市组建团体所须的最重要且具有普遍性的依托

P103
在同乡结合的过程中,官民双方相互利用是其独特之处。为识别同乡而冠以行政地名的习惯似乎也应称为中国特色

P159
在元初的1277年,管辖上海的华亭县被升格为松江府,而当时设市舶司的上海则初次改为县制

P174
台南是有无限趣味的中国都市:作为谈论都市在边地诞生、发展、变化并汉化的全部过程的事例;作为都市能够使人切身体验商业机构内情的极好事例;进一步讲,是今天能够真切展示移民所带来的多种多样信仰的极为珍贵的都市

P196
在自安史之乱(755)开始的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的“地方化”时期,中国的聚落、都市、商业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可以清晰地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大分水岭。……到唐代为止的基本形式说到底可以还原为两分法,也就是都市(城堡)对农村(乡)的关系……镇以及村市普及的现象最早是在节度使时期出现并进而发展到全国的,在宋、元、明、清时期实现了密集发展,民国时期则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P219
将社会作为一个单元,尽力保持其一致性,利用其大型社会的优势严厉对待暴露出来的问题,这是明清王朝的政策,似乎也是儒教所主张的
作为进行比较之前的问题,在中国,自古就有都市就是城郭都市、“城”这样的中国式哲学,虽然其内容变得复杂,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中国人,“满意”的不仅是“城”一个词,在以儒教为支柱的国家理念中,还存在将这一概念维续在政治、文化方面进而一直给予加强的一种背景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