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
考古现场处置与文物保护技术
李存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161-7499-9 2016年1月
P34
遗迹遗物起取——箱取法、插板法、托网法
P37
遗物出土后的环境变化——含氧量变化、温湿度大幅变化、光线的影响、面临地上环境中各种生物类的危害
P41
土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遗址的病害及破坏机制;土遗址的风华机制研究;发掘与现场保护;环境与土遗址的关系研究;现代的测试手段;土遗址的建筑形制
土遗址的主要病害:潮湿土体发掘失水产生的干燥开裂和坍塌、土体在水的作用下的软化和垮塌、土体表明在湿度变化和盐分作用下出现的风化,以及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各种破坏
P67
考古遗址公园:必须对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必要的发掘和研究,全面了解遗址的性质、内涵、范围和布局,合理推测原有地上建筑的形制、形态,准确判断该区域内地下可能埋藏遗存的分布
对建筑基址,应以表现原有地上建筑的结构、形制、规模为主
对古墓葬群,应在墓葬本体展示的基础上,将周围的山形水系等自然景观一并纳入展示内容,以便阐释古代墓葬文化中“风水“等哲学理念
对于聚落遗址,则应考虑如何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原始自然风貌、生态系统,以及古代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对于城址或宫殿遗址,应将其范围轮廓、格局、个功能区域的划分、其间的道路、排水系统设置等规划层面的内容作为展示重点
P81
存放古代窑址的场所一定要进行隔水防潮处理,防止地下水向上蒸发侵蚀,使窑体在干燥环境中得到长期保护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