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导论
[美]温迪·阿什莫尔 Wendy
Ashmore 罗伯特·J·沙雷尔 Robert J. Sharer
译
沈梦蝶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80745-892-0/K·140 2011年9月
P3
考古学家的终极追求在于更好地定义我们是谁和更好地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行为
P9
考古徐是一门通过物质遗迹来研究人类过去的科学
考古学研究过去有四个主要目的,包括确定文物的形式、功能、过程和意义
P12
历史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记录过去的书面文字和口头流传;考古学的依据是过去的物质遗迹
考古学与历史学大不相同,它涉及每一个阶层的人类,与社会地位无关
P14
人类学利用文化的概念为考古学提供了多种框架,用以描述、解读遗迹更好地认识过去
P29
专业考古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使用的解读框架一般被称为模式(models)。一个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假说,用一种简化的方式来描述研究的对象,它是根据一种科学方法建立并检测的
P30
三期论(three-age system),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P33
文化历史考古学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发生了什么事件、何时发生以及何地发生(what, when and where)
进程(processualism)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去的事件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发生(how and why)
后进程(postprocessual)考古学家集中精力研究的同样是过去的事件为何发生,但同时他们还强调古人的作用——这种取向强调“当事人”的视角来“理解”过去,而不是从“局外人”的眼光来“解释”过去
P34
文化历史学方法(The culture history approach)利用文化的规范模式还原过去。该规范模式认为:文化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社会中支配行为的一整套章程和规范(norms)
所谓规范,就是对这种容忍程度和极限的界定
文化历史方法强调对过去文化规范的次序(时间维度)和地理分布(空间维度)进行梳理和概括……解读过程的巅峰就是事件的编年顺序以及史前文化演变和延续的大致趋势……若要用它来分析作用于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因果要素,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合了
P38
文化进程方法(cultural process approach)既是指某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作为一个整体运作,又是指各种文化如何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文化进程取向是建立在两个补充的文化模式基础上的:(1)生态学模式,强调一种工时的文化观点。(2)唯物主义模式,强调一种历时的或进化的文化观点
P44
文化系统框架和多线性进化框架使史前史考古学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和动力成为可能。文化历史还原着重通过事件的发生次序来识别文化交互作用和变化;而文化进程还原的主要任务在于发掘相互作用和变化的产生原因。也就是说,进程取向探寻的不仅是识别和描述不同时空的异同,而且还试图解释观察到的分布状态
P46
对于后进程考古学家而言,文化的关键特征在于:文化是每个人定义和解读自身所处世界的途径
P47
后进程考古学的一个基本框架就是:应该从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考古记录,并且得出多元化的意义
P53
考古资料的三个基本种类——人工制品,遗迹和生态物
人工制品(Artifacts)是形式经过人类活动改良或创造的便于移动的物件……人工制品的造型和其他特性不会因为发现时被移动而改变
P54
遗迹(Features)是不便移动的人造遗物,在不改变或不破坏其原有形式的情况下无法把它们从发现地点移动到别的地方
生态物(Ecofact)是非人造的,但与文化有关的自然遗迹
P56
遗址(Sites)是人工制品、遗迹和生态物的空间集合
地区(Regions)是考古资料中最庞大、最无定型的空间集合
P58
考古资料是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行为过程,改造过程
产生出这些遗存的活动就是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es),该过程通常包含四个连续阶段:获取(acquistion)、制造(manufacture)、使用(use)和沉积(depostion)
P59
改造过程(transformational processes)
P62
考古学家在还原过去人类行为以前必须确定是什么条件和事件使得考古资料改造……在开始还原这些过程以前,现有恢复资料,其中包括基质、出处以及关联
基质(Matrix)指的是围绕、包含、支撑考古资料的物质媒介
出处(Provenience)就是基质中任何一种考古资料的三维区域
共生(Assocation)指的是出现在同一基质中的两件或多件人工制品(或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料)
背景(Context)是对建立在行为过程和改造过程基础上的考古资料的一种评估
原生背景(Primary context)指的是这样一些条件:出处和基质从最初的沉积开始就没有受到过干扰。……分到两个类别:与使用相关(use-related)的原生背景和移置(transposed)的原生背景
P64
次生背景(Secondary Context)指的是这样一些情形:出处、共生和基质都被改造过程改变,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引发了这些改造过程
P69
大多数考古学研究传统上都是以遗址为中心的。主要目标在于挖掘一个特定的遗址,目的通常还包括手机引人注目的遗存
P75
考古学调查(Archaeological survey)指的是考古学家在没有进行挖掘的情况下从遗址或地区获得资料的方法
P79
发掘遗址有三种基本方法:(1)地表勘查,(2)空中勘查,(3)地下勘查
地表勘查(Surface survey)通过直接侦查地面地形来探测和记录地面表层的考古学遗迹
空中勘查(Aerial survey)通过空中干厕方法侦查并记录地上和地下的考古学遗迹
地下勘查(Subsurface survey)通过建立在地面上的遥感侦测并记录地表下面的考古学遗址……地螺钻采法(augering),钻取器采法(coring)和铁铲试探(shovel testing),磁力计(magnetometer),电阻探测仪(resistivity detector)
P88
如果要验证地下资料存在和它们的特征,唯一的途径就是发掘(excavation)
发掘的两个基本目标是:(1)揭示人工制品、生态物和遗迹的沉积中的三维模式或结构,(2)评估这种模式在功能和奶奶带方面的意义
P94
穿透式发掘(Penetrating excavations)主要是指对地下沉积的深层探测。这种挖掘主要的插入方向是垂直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揭示考古学遗迹在剖面的深度、顺序和成分。他们刺穿连续的或相邻的沉积。这个类别包括探坑、探沟和探洞
清理式发掘(Clearing excavations)主要针对研究沉积的横向维度。这种发掘的插入方向是横向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考古学沉积的横向区域以及该沉积中的器物分布。清理式发掘强调追踪单一层面或单一沉积区域的连续性和变化
P101
运用考古学资料的特征有三个基本类别:
1) 形制特征(Stylistic
attributes)通常是指人工制品最明显的分类特征,人们认为这些特征反映了文物制造者对这些属性的选择:颜色、质地、装饰、修改和其他特性
2) 式样特征(Form
attributes)包括人工制品的整体三维造型和造型的各个视角,包括测量维度(或度量特征(metric attributes),如长度、宽度、厚度和重量
3) 技术特征(Technological
attributes)包括制造人工制品所用到的原材料的特征(叫做成份特征(constituent attributes))和反映制造过程的任何特性
P122
考古学背景中的植物遗迹可以归为两个基本类别:微观样本,宏观样本
P127
地质考古学家分析土壤和沉淀物有四个主要目的:(1)确定遗址的地层组成;(2)对遗址断代;(3)解读遗址的自然形成过程;(4)还原古代遗址居住地的景观
P132
累积遗迹(cumulative features)不是一个预先计划好的活动区域的建筑,要不是一个设计好的设备的建筑,而是因为增长的原因形成的遗迹
P135
直接测年法(direct dating)分析人工制品、生态物和遗迹本身,判断其年龄
间接测年法(indirect dating)分析与人工制品、生态物或遗迹相关联的材料,评估其年龄
相对测年(relative dating)是指简单的估算某件考古资料相对于其他文物的年龄
绝对测年(absolute dating)指的是把一件样本的年龄定位到一个绝对的时间范围内
P137
排队法(seriation)是一种相对测年法:(1)形制排队法;(2)频率排队法
P139
序列比较法(sequence comparison)(也被称为交叉测年法(cross-dating))
P142
实验证明黑曜石水合作用测年法作为一种绝对测年法并不十分可靠,它更适合被用作相对测年法
P158
特殊类比(specific analogy)指的是在单一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比较(前提:文化的延续性,环境的可比性,文化形式的相似性)
一般类比(general analogy)指的是在跨越多种文化传统进行的较宽泛的比较
P160
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实验考古学(experimental archaeology)属于类比
P166
聚落考古学(settlement archaeology)研究的古代人类活动和住所的空间分布,其研究范围包括人们在一个单间住宅中进行活动的不同位置,也包括一个地区中遗址的排列。由于聚落考古学主要关心的是有关方位的信息,它最主要的资料库就是遗迹和遗址
聚落考古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前提:古代人类行为的空间规律导致了考古学遗存的空间分布规律,考古学遗存的分布则反映了古代人类行为的空间规律
P169
聚落分析中最宽泛的层面是研究一个地区内遗址的分布。该层面的研究有两个途径:第一条途径是还原聚落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在研究这些部分按照什么方式组成交互作用的社会网络;第二条途径是地区性分析,它借鉴了经济地理学的方法
P175
考古学家一直以来对意识形态的关注不多,有两方面的原因:(1)因为考古学建立在物质遗存的基础之上,所以,人们通常会认为思想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畴;(2)由于考古学通常会关注文化变化发展的过程,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意识——就常常被忽视,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抵制变化的保守力量
P184
如果用发明创造来解释某个特定地点的考古学资料中的某一项特征,就必须证明它不是通过贸易等途径从外部引进的
P191
文化生态学则认为和文化进行交流的环境系统由三个复杂的子系统组成:(1)物理地貌;(2)生物环境;(3)文化环境。其中,文化环境指其他邻近的人类群体
P207
考古学家有责任吧遗产保存到未来……我们不应该完全发掘那些暂时没有受到威胁的遗址,而应该保存一部分留给以后的考古学家去调查,并着手保护这些未经发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