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星期日

考古学导论

考古学导论
[]温迪·阿什莫尔 Wendy Ashmore 罗伯特·J·沙雷尔 Robert J. Sharer
沈梦蝶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80745-892-0/K·140 20119

P3
考古学家的终极追求在于更好地定义我们是谁和更好地理解我们为什么这样行为

P9
考古徐是一门通过物质遗迹来研究人类过去的科学
考古学研究过去有四个主要目的,包括确定文物的形式、功能、过程和意义

P12
历史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记录过去的书面文字和口头流传;考古学的依据是过去的物质遗迹
考古学与历史学大不相同,它涉及每一个阶层的人类,与社会地位无关

P14
人类学利用文化的概念为考古学提供了多种框架,用以描述、解读遗迹更好地认识过去

P29
专业考古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使用的解读框架一般被称为模式(models)。一个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假说,用一种简化的方式来描述研究的对象,它是根据一种科学方法建立并检测的

P30
三期论(three-age system),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P33
文化历史考古学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发生了什么事件、何时发生以及何地发生(what, when and where
进程(processualism)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去的事件如何发生以及为何发生(how and why
后进程(postprocessual)考古学家集中精力研究的同样是过去的事件为何发生,但同时他们还强调古人的作用——这种取向强调“当事人”的视角来“理解”过去,而不是从“局外人”的眼光来“解释”过去

P34
文化历史学方法(The culture history approach)利用文化的规范模式还原过去。该规范模式认为:文化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社会中支配行为的一整套章程和规范(norms
所谓规范,就是对这种容忍程度和极限的界定
文化历史方法强调对过去文化规范的次序(时间维度)和地理分布(空间维度)进行梳理和概括……解读过程的巅峰就是事件的编年顺序以及史前文化演变和延续的大致趋势……若要用它来分析作用于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因果要素,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合了

P38
文化进程方法(cultural process approach)既是指某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作为一个整体运作,又是指各种文化如何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文化进程取向是建立在两个补充的文化模式基础上的:(1)生态学模式,强调一种工时的文化观点。(2)唯物主义模式,强调一种历时的或进化的文化观点

P44
文化系统框架和多线性进化框架使史前史考古学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和动力成为可能。文化历史还原着重通过事件的发生次序来识别文化交互作用和变化;而文化进程还原的主要任务在于发掘相互作用和变化的产生原因。也就是说,进程取向探寻的不仅是识别和描述不同时空的异同,而且还试图解释观察到的分布状态

P46
对于后进程考古学家而言,文化的关键特征在于:文化是每个人定义和解读自身所处世界的途径

P47
后进程考古学的一个基本框架就是:应该从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考古记录,并且得出多元化的意义

P53
考古资料的三个基本种类——人工制品,遗迹和生态物
人工制品(Artifacts)是形式经过人类活动改良或创造的便于移动的物件……人工制品的造型和其他特性不会因为发现时被移动而改变

P54
遗迹(Features)是不便移动的人造遗物,在不改变或不破坏其原有形式的情况下无法把它们从发现地点移动到别的地方
生态物(Ecofact)是非人造的,但与文化有关的自然遗迹

P56
遗址(Sites)是人工制品、遗迹和生态物的空间集合
地区(Regions)是考古资料中最庞大、最无定型的空间集合

P58
考古资料是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行为过程,改造过程
产生出这些遗存的活动就是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es),该过程通常包含四个连续阶段:获取(acquistion)、制造(manufacture)、使用(use)和沉积(depostion

P59
改造过程(transformational processes

P62
考古学家在还原过去人类行为以前必须确定是什么条件和事件使得考古资料改造……在开始还原这些过程以前,现有恢复资料,其中包括基质、出处以及关联
基质(Matrix)指的是围绕、包含、支撑考古资料的物质媒介
出处(Provenience)就是基质中任何一种考古资料的三维区域
共生(Assocation)指的是出现在同一基质中的两件或多件人工制品(或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料)
背景(Context)是对建立在行为过程和改造过程基础上的考古资料的一种评估
原生背景(Primary context)指的是这样一些条件:出处和基质从最初的沉积开始就没有受到过干扰。……分到两个类别:与使用相关(use-related)的原生背景和移置(transposed)的原生背景

P64
次生背景(Secondary Context)指的是这样一些情形:出处、共生和基质都被改造过程改变,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引发了这些改造过程

P69
大多数考古学研究传统上都是以遗址为中心的。主要目标在于挖掘一个特定的遗址,目的通常还包括手机引人注目的遗存

P75
考古学调查(Archaeological survey)指的是考古学家在没有进行挖掘的情况下从遗址或地区获得资料的方法

P79
发掘遗址有三种基本方法:(1)地表勘查,(2)空中勘查,(3)地下勘查
地表勘查(Surface survey)通过直接侦查地面地形来探测和记录地面表层的考古学遗迹
空中勘查(Aerial survey)通过空中干厕方法侦查并记录地上和地下的考古学遗迹
地下勘查(Subsurface survey)通过建立在地面上的遥感侦测并记录地表下面的考古学遗址……地螺钻采法(augering),钻取器采法(coring)和铁铲试探(shovel testing),磁力计(magnetometer),电阻探测仪(resistivity detector

P88
如果要验证地下资料存在和它们的特征,唯一的途径就是发掘(excavation
发掘的两个基本目标是:(1)揭示人工制品、生态物和遗迹的沉积中的三维模式或结构,(2)评估这种模式在功能和奶奶带方面的意义

P94
穿透式发掘(Penetrating excavations)主要是指对地下沉积的深层探测。这种挖掘主要的插入方向是垂直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揭示考古学遗迹在剖面的深度、顺序和成分。他们刺穿连续的或相邻的沉积。这个类别包括探坑、探沟和探洞
清理式发掘(Clearing excavations)主要针对研究沉积的横向维度。这种发掘的插入方向是横向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考古学沉积的横向区域以及该沉积中的器物分布。清理式发掘强调追踪单一层面或单一沉积区域的连续性和变化

P101
运用考古学资料的特征有三个基本类别:
1)  形制特征(Stylistic attributes)通常是指人工制品最明显的分类特征,人们认为这些特征反映了文物制造者对这些属性的选择:颜色、质地、装饰、修改和其他特性
2)  式样特征(Form attributes)包括人工制品的整体三维造型和造型的各个视角,包括测量维度(或度量特征(metric attributes),如长度、宽度、厚度和重量
3)  技术特征(Technological attributes)包括制造人工制品所用到的原材料的特征(叫做成份特征(constituent attributes))和反映制造过程的任何特性

P122
考古学背景中的植物遗迹可以归为两个基本类别:微观样本,宏观样本

P127
地质考古学家分析土壤和沉淀物有四个主要目的:(1)确定遗址的地层组成;(2)对遗址断代;(3)解读遗址的自然形成过程;(4)还原古代遗址居住地的景观

P132
累积遗迹(cumulative features)不是一个预先计划好的活动区域的建筑,要不是一个设计好的设备的建筑,而是因为增长的原因形成的遗迹

P135
直接测年法(direct dating)分析人工制品、生态物和遗迹本身,判断其年龄
间接测年法(indirect dating)分析与人工制品、生态物或遗迹相关联的材料,评估其年龄
相对测年(relative dating)是指简单的估算某件考古资料相对于其他文物的年龄
绝对测年(absolute dating)指的是把一件样本的年龄定位到一个绝对的时间范围内

P137
排队法(seriation)是一种相对测年法:(1)形制排队法;(2)频率排队法

P139
序列比较法(sequence comparison)(也被称为交叉测年法(cross-dating))

P142
实验证明黑曜石水合作用测年法作为一种绝对测年法并不十分可靠,它更适合被用作相对测年法

P158
特殊类比(specific analogy)指的是在单一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比较(前提:文化的延续性,环境的可比性,文化形式的相似性)
一般类比(general analogy)指的是在跨越多种文化传统进行的较宽泛的比较

P160
民族考古学(ethnoarchaeology)、实验考古学(experimental archaeology)属于类比

P166
聚落考古学(settlement archaeology)研究的古代人类活动和住所的空间分布,其研究范围包括人们在一个单间住宅中进行活动的不同位置,也包括一个地区中遗址的排列。由于聚落考古学主要关心的是有关方位的信息,它最主要的资料库就是遗迹和遗址
聚落考古有一个基本的假定前提:古代人类行为的空间规律导致了考古学遗存的空间分布规律,考古学遗存的分布则反映了古代人类行为的空间规律

P169
聚落分析中最宽泛的层面是研究一个地区内遗址的分布。该层面的研究有两个途径:第一条途径是还原聚落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在研究这些部分按照什么方式组成交互作用的社会网络;第二条途径是地区性分析,它借鉴了经济地理学的方法

P175
考古学家一直以来对意识形态的关注不多,有两方面的原因:(1)因为考古学建立在物质遗存的基础之上,所以,人们通常会认为思想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畴;(2)由于考古学通常会关注文化变化发展的过程,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意识——就常常被忽视,因为它被认为是一种抵制变化的保守力量

P184
如果用发明创造来解释某个特定地点的考古学资料中的某一项特征,就必须证明它不是通过贸易等途径从外部引进的

P191
文化生态学则认为和文化进行交流的环境系统由三个复杂的子系统组成:(1)物理地貌;(2)生物环境;(3)文化环境。其中,文化环境指其他邻近的人类群体

P207
考古学家有责任吧遗产保存到未来……我们不应该完全发掘那些暂时没有受到威胁的遗址,而应该保存一部分留给以后的考古学家去调查,并着手保护这些未经发掘的部分





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天长

粮食收成不错,可是今年粮价还是跌,好在还有粮站的保护价,可是卖粮总是难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最牛的机队

最后一架酷啊


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

明治维新

如果明治维新最后胜利的是西乡隆盛而不是大久保利通,现在的日本又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假设









2015年10月14日星期三

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的人生王道

最后的武士——西乡隆盛的人生王道
THE LAST SAMURAI: THE LIFE AND BATTLES OF SAIGO TAKAMORI
[美]马克•莱维纳(Mark Ravina)
廖奕 译
东方出版社 ISBN 978-7-5060-3923-9 2010/7

P004
叛军并没有起草什么宣言,但他们潜在的动机却是重建武士的荣誉

P007
他普遍地视为典型的武士——忠诚、勇敢、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廉洁、公正、富有同情心

P021
解决这个道德上的两难处境的“正确”方法是接受救援、诚恳地感谢仇人,然后再一刀砍下他的头颅报仇雪恨

P025
对于西乡而言,古代中国的历史并不是外国的历史,而是供所有文明人类共同享有的文化遗产

P027
西乡没有为了阳明学而彻底抛弃朱子学,他采取的是一种中间立场

P049
水户的学者们居然大力追捧皇室的重要性,他们将天皇描述为日本文明的具有神秘主义和象征性的化身……水户学者提出天皇应该是“在位而不治”。水户学当中找不到任何人为天皇应该取代将军治国的内容,或者这套哲学提倡的是武士为天皇治国

P055
武士忠诚的一部分是针对个人的忠诚……武士忠诚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组织的忠诚

P058
桥本左内……通过将仁爱、正直、忠诚、孝道这些日本的美德同外国的“机器和技术”结合,日本可以在国际上变得强大……只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日本就能自由学习西方……对于国外习惯的学习可以帮助日本,只要这些学习能同日本的传统相关联

P075
西乡……“如果没有一个激烈的变革,我们很快就会像中国的清王朝一样被人征服、惨遭蹂躏”

P086
一个武士只有在生的时候才能侍奉他的主人,死人侍奉不了任何人

P087
因为怒火和挫败感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是错误的。相反,他积极调适自己以面对任何命运的挑战

P094
他对于世界的理解深深根植于整个东亚所共享的中国经典所倡导的准则。但是,这种热爱却没有引起他对于现代中国的尊重……生命的完满在于认识到死亡因不可避免、不可预见而无关紧要。只有当我们忽视对生死的“思虑分别”,我们才能理解美好的自然、天理和天命

P110
共和政治

P147
西乡开始隐约觉得一个新的帝国政体可能要全盘推翻传统的政治体制,包括大名的权威……现代日本的缔造者之一却对他自己创造的作品产生了深深的矛盾心理

P161
大久保和西乡在未来日本的规划上有着严重的分歧。大久保决心建立一个现代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而西乡却质疑建立一个如此扰人的政府是否有必要。西乡对于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制的反对源于儒家思想中对于权力的理解:政府应该通过广泛的感知和道德模范来统治,而不是通过大规模的规章制度

P167
江藤的门生文部卿大木桥任提出了一个同样大胆的建议。大木指出必须迅速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学校教育体系,以便让每一个日本的孩子都能接受初等教育。

P169
西乡杰出的政治资产在于他的正直和领袖魅力,而不在于官吏之间建立稳妥的或者勾勒出清晰的管理职责边界的能力

P182
日本和朝鲜进行一场战争并没有错,但是战斗必须建立在真实和明确的公理冲突之上。通过如此“邪恶阴谋”来挑动朝鲜开战,日本政府已经丧失了公理,仅仅只是展示了“欺凌弱小”的嘴脸。……西乡和大久保此时在这一层面的斗争实际上源自于两人对于政治的极度不同理解。大久保坚持走清楚明确的现实主义路线,而且他明白胜负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舞台。

P183
对于西乡来说,大久保的逻辑同样漏洞百出。不考虑公正和荣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就根本不可能捍卫皇室的利益。

P185
大久保的现实主义政治路线成为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石,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日本也通过地缘政治和经济计划稳步地扩张领土,逐渐积蓄力量构建了一个令人生畏的海外帝国……他(西乡)认为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战争是野蛮的且应该受到谴责……他认为,西方并不“文明”,因为他们占领弱小的国家并且从他们的苦难中获益

P186
他们(西乡、朝鲜外交官)都坚信儒家思想中的一个理念,那就是国际关系应该根植于礼节和正义

P191
西乡坚信儒家思想中关键的价值观放诸四海而皆准,并不具有文化特殊性。他指出“政府的根本在于培养忠义仁爱”……正是抱着儒家思想是一个共通的人类遗产这样一个信念,西乡才能憧憬日本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同时还能在世界诸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P196
西乡因此迫切希望改革“门割”体制以确保所有农民都有足够的土地并且维持公有土地的原则

P201
新政厚德

P208
这不是阳明学,也不是西乡的口号“敬天爱人”,也不是什么国粹主义或者排外主义,这是西乡南洲自己的主义,他超越了所有这些,不间断的深深地打动着日本人的心

承天寺

弘一,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7日后火化于承天寺,最后留下“悲欣交集”四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物是人非,愁啊……

泉州,华侨大学

 








有很多愁是再也回不去了……

泉州,中山路










2015年10月10日星期六

武士的“爱情”

关于武士的“爱情”我也是晕了



2015年10月6日星期二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这事,真不是毛泽东搞出来的。原创就在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某些人从来就没有过创造,从来就是只会剽窃各种理念,靠着愚民政策告诉大家这是他的丰功伟绩。山寨自古有之,创新百年难见。

 

2015年10月5日星期一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

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
晏阳初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22-6  2014年4月

P78
《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
研究门类应乎今日我国民必不可少的要素,分为四大类:(一)文艺教育,以培养知识力;(二)生计教育,以增进生产力;(三)公民教育,以训练团结力;(四)卫生教育,以发育坚强力。
(P79)平民的公民教育,其最大最要的目的有二:(一)在一切社会的基础上,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期望受过平民教育的人,无论处任何团体,皆能努力为一个忠实而有效率的分子;(二)在人类普遍固有的良心上,发达民众的判断力、正义心,期望受过平民教育的人,无论对何种事体,皆能有自觉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

P102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工作大概》
农村建设的工作必须有具体的方案。具体的方案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事实的根据,又必须靠有系统的精确调查

P203
《关于非常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精神的讲话》
如果要中国再生,就得抓住真理、生命、信仰三种东西来努力,不然,整个的民族就完了,没有希望了

P240
《农村建设要义》
一、为什么要讲农村建设
二、为什么要建设农村
1)中国经济的基础在农村
2)中国的政治基础在农村
3)人的基础在农村
三、为什么没有建设农村
1)没有认识问题所在
2)受了西洋文化的影响
3)中国士大夫的麻木
四、农村建设的内容
1)知识力
2)生产力
3)健强力
4)团结力
五、农村建设的推动

P418
《中国的平民教育和社会重建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由于历代王朝有意识地执行愚民政策……第二,中国的文字与语言很复杂……第三,士大夫对平民毫不关心
为了使其在全国实施成为可能,至少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政治权力;其二是充分的资金
帮助人民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帮组他们自力更生
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Chinese-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农复会发现兴修水利是帮组中国农民改善生活的最快方法
土地租佃改革
是贷款而不是施舍
成功的主要原因:
1) 因为这是一项联合事业
2) 因为这一方案不仅承认技术性能的重要性,同时也不忽略社会职能的重要性
3) 因为农复会特别注意到必须鼓励并启发当地的积极性
4) 因为在进行其物质建设方案的同时,农复会在可能情况下,也推行一些社会建设的措施
5)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项建设方案,而是求得解放的方案,释放人民潜在的能量
6) 但不是最不重要的,是因为这些方案是土生土长的,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和发展出来的,不是从外卖你活上面强压下来的

P427
《接受拉蒙•麦格塞塞奖的答谢词》
乡村改造仅仅是方法,而人的改造才是目的

P456
《菲律宾神路易斯计划及其影响》
私立运动有实验以及革新的自由,它必须走在政府和一代人的前面
如果让我在贫穷与自由之间选择,我宁愿选择自由
我们强调的是通过乡村改造来达到人的改造,同时通过人的改造来达到乡村改造的目的
必须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才能完成改造人的计划
实验的目标是训练当地村民自治

P492
《就“乡村改造”答记者问》
“我的需要的人选是必须具备四个C的”。第一个C表示能力(competence);第二个C表示创造力(creativity);第三个C表示风险(commitment);第四个C表示的是品行(character)
每一个运动由三个核心群体组成:(1)杰出的公民领袖,充任董事会董事;(2)在农业、合作社、公共卫生和乡村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3)献身于乡村改造的知识青年
深入民间;与平民打成一片;向平民学习;与平民共同计划;从农民已知开始;在已有的基础上建设;不是迁就社会而是改造社会;不是救济而是发扬

文献综述

一本好的文献综述的书,提供的有效信息远远大于任何一本名家之作。市面上能找到的太少,一个好的文献综述无论是对研究和项目而言都是事半功倍的基石,可惜,做项目的很少会写文献综述的。研究海丝,不理清明以后中国的武装海商/倭寇和元的海上贸易格局始终是很大的缺失。研究海商/倭寇的还有些,但是对于元朝海上贸易的研究始终是薄弱,这需要一批研究元史,尤其是懂波斯语的学者来填补了。说了半天,所谓的一路一带到现在也没有超过忽必烈构建的以大都为核心的世界物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