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海上帝国——闽南人与南海文明的兴起
汤锦台
大雁出版基地,2013/3, ISBN978-986-6006-18-0
P023
揭扬县(跨越广东,福建两省交界处),这是闽南地区最早出现的中原行政建制。
P025
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在建安郡辖设立了东安县(今属泉州市),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这是泉州地区设县之始。
P028
在闽南方言的基础上,一个带有闽越特色的新的汉化群体在泉、漳地区诞生了。这个偏居中国东南一角的群体,在往后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一波又一波南移汉人相融,形成了带有完整汉人意识的新汉族人群,并脱离了汉民族偏向陆地发展的历史主流,自宋、元起锐意进军海洋,继而在明朝中末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海上商业帝国
P039
从后梁开平四年(AD910)至后唐同光三年(AD925)……北方避乱移民潮相继入闽,特别是许多文人和饱学之士陆续到来
P041
留从效割据泉州期间,他对泉州城大力进行了改造,环绕全城种植了夏季开始盛开红花的刺桐树
P046
十、十一世纪之交……海舶是宋初泉州的“土产”,船只的结构和平稳性以足以承担远洋航行的重任,大的可搭载五、六百人以上,为泉州海商的远航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与广州等地的远航船只一起,打破过去主要由波斯、阿拉伯船只垄断的南海海上航行的局面
P067
林道乾之后,又有李锦、潘秀和郭震等漳州籍商人在大泥为东来的荷兰人牵线,带着他们到澎湖寻求与中国贸易的机会,结果打开了台湾与世界接触的大门,也引出了荷兰人占领澎湖、台湾的一段历史纠葛
P073
这一时期(郑和),很多漳州、泉州商民,已经不顾明朝开国以后颁布的航海禁令,依据苏门答腊岛发展
P143
(1522,嘉靖元年,皮雷斯)中、葡两国就这样在双方的相互失误中,错失了初次发展关系的机遇。此后葡萄牙人只能以走私者的身份进入舟山群岛,与浙江、安徽和福建的私商交易……随着葡萄牙人的到来,闽南一带居民大量涌进了澳门,成为澳门人口的主要组成分子,所谓“闽之奸徒聚食于澳,教诱生事者不下二三万人”,正是这一时期澳门的写照
P162
到了十七世纪初期,这些闽南海商,已是长崎和平户两地相当活跃的一股力量。
P167
流求就是台湾的观念,一直延续到元朝
P169
欧洲人对台湾的真正认识,可能始于十六世纪初期葡萄牙人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irgues)手描的台湾岛与其邻近的海域地图。
P174
1615起,住在日本平户、长崎的泉州同安商人李旦、华宇兄弟……郑芝龙……郑成功
P190
在十七世纪中期台湾成为汉人最大的移民地之前,马尼拉一直是海外最大闽南人移民区
P200
闽南人是欧洲人可以赖以建立中国贸易联系的唯一管道
P201
以郑氏家族为代表的闽南人的这种军经实力和商业网络,在从东亚到东南亚的广阔海域及其周边地域,结成了一个庞大而又无形的闽南人帝国。这个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因为它并无国家力量的支撑;它的组成成员也是操着同一种方言的商人、农民和工匠而已,并不是有组织的武力。但是,他们是中国封闭十七国力向外和平延伸与疆土扩张(台湾)的主力,是欧洲人赖以在亚洲存在和拓展的依持力量……闽南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P204
(南海文明)在这个文明圈内,闽南人扮演了强势的欧洲人与弱势的海岛民族之间的平衡角色。他们秉承郑和船队的和平传统,以友善经商为宗旨,不炫耀武力,不掠夺当地资源,不屠杀土著,与残暴殖民统治的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行径,有着鲜明的对比,并因此成为欧洲人欺凌的对象。但因为他们在整个供应与流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与欧洲人和本地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始终维持不变。
P206
清初平定台湾和郑氏家族的势力衰微之后,闽南人纵横海洋的黄金时代开始远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