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的初夏,又一次来到了University of Waterloo带培训。去年的夏天曾经来过UW,但是只是短短半天的商务洽谈,谈不上对整个学校有多大的认识。
以前其实对UW的情况基本是一无所知,加拿大知道的学校不少,去过的也有一些,比如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McGill、University of Toronto、University of Calgary,脑子里更多的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University of Waterloo。
去年来UW之前,曾经在网上查了一下UW的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UW竟然是全加拿大综合排名第一的学校(在加拿大最权威的教育杂志Maclean's的排名榜上,连续10年排名第一),其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都是最高的,是加拿大唯一一所在城市规划专业有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校,同时风行北美的Black Berry也是出自其学生之手。有玩笑说,在UW千万不能说Black Berry的不好,否则……
这使得我对于UW充满了好奇心,一个只有短短50年历史的学校,是如何能够竞争过加拿大如此之多的老牌大学,是什么样的原因使这个位于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是乡下的大学有如此之成就?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好奇,又一次来到了UW。
2007年正好是UW/建校50周年,同济大学的一半。在临街的一栋教学楼前,我看到了一副巨大的校庆条幅,引用了George Bernard Shaw(萧伯纳)的一段格言,写着the sprit of “why not”。与我所熟悉的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是那么的不同。一个我以为全是工程狂人的学校,居然有如此浪漫的口号,真是让我有些大跌眼镜。
UW的简单历史大概是这个样子的:1957年的7月2日有75人通过了Waterloo College Associate Faculties(也就是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前身)的入学考试,并于7月3日开始上课。由于当时这批学生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适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工程师,所以这批学生的教学采取了首个为当时加拿大各所学校所不屑的教育模式——the co-operation system of education,三个月的课堂知识学习,然后是三个月的相关技能实习。后来为了和其它学校的时间相衔接,也为了增加教学时间,UW将co-operation system改成以4个月为一个学期。一直到现在,UW都保持这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模式,使得他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大部分都能够被原来实习的单位所录用,间接的使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也正是这种模式,使得校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学生通常被老师介绍到了校友的公司实习),使得UW能够顺利的渡过90年代的财政危机。
这么一个只有短短五十年历史的学校,能够一直在加拿大这么多的大学中排在最前列和它们那种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和突破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UW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了数学学院的大学,是在60年代就成为computer university的大学,也是加拿大环境研究的先驱学校之一。
通过建筑系的搬迁,让明白了“why not”的在UW的含义。建筑系原来是位于Waterloo的主校园内的,但是在2004年,其干了一件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的系主任觉得离Waterloo三十几公里之外的小城Cambridge给出的办学条件更优厚,所以将整个建筑系于2004年的10月份正式全部搬迁到了小镇Cambridge河边的一所老厂房中去。且不论这件事情是否正确,单单就建筑系敢于有自己的主张,就学校允许建筑系这种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的做法,就足以证明“why not”这句话在University of Waterloo是多么的根深蒂固了。
回头再看看自己,真有些惭愧,似乎太多的拘泥于日常的琐碎之中,不再有梦想了。也许回去应该把下面的短句贴在自己办公桌前,毕竟能够有梦也是一种年青。
You see things;
and you say, ‘Why?’
But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I say, ‘Why not?’
--George Bernard Shaw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