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

人生的浪漫



2007625,下午,坐在Québec Citylower town的小街Rue Du Petit-Champlain的广场边,听着街边艺人一首接一首的手风琴曲子,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坐在树下悠然喝着咖啡的情侣们,突然之间觉得时间好像凝固了,所有的思绪都飞往了远方和过去。似乎眼前的一切都似乎在哪里见过,好像是一个很久以前,年少时的一个总在脑子里浮现的场景。

那时候,既是年少轻狂又是没头没脑,自己还是孤身一人,正是处于年少的迷茫,什么都没有个方向,专业、生活,似乎对什么都没有兴致,有的只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尤其是对于人生和未来,几乎没有任何的想法,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因为自己的大大咧咧和后知后觉,拒绝了自己;而自己的专业似乎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没有太多的想法和企盼,整个人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是什么。只是渴望有一天离开校园,背着行囊到处去流浪,能够周游世界,在另外一种迷茫中寻找自己(和周边一个一个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同学们比起来,真是惭愧之极)。当时就常常觉得,会有一天,一个人坐在异国他乡的小镇的咖啡馆里,听着远处传来的悠扬的手风琴声,给心中的曾经的那个姑娘写着自己也不知道寄往何处的长信。当时整个人几乎是在一种莫名的忧郁和颓废中渡过的。

没有想到,时隔那么多年,无意之中,让自己在魁北克老城的街边找到了这种久违的感觉,这种似乎有些梦幻的场景。不同的是自己从年少的迷茫转到了中年的疲惫,相同的是,仍然似乎是在一条自己也不知道终点的漫漫长路上游荡。

游荡在这个几乎让你忘却北美的法国小城中,看着身边悠然相拥的情侣们,听着街边流浪艺人们的演奏,真有一种想让时间停顿的感觉,能够让自己的旅行,自己的人生就停顿在这个手风琴声悠扬的街边小广场上,静静的让思绪回到从前,回到青春年少,重温以前的一切,直到自己愿意醒过来为止。

直到现在,不得不承认,其实自己心中的那份小小的年少时的梦并不一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往往只是封闭在一个自己平日不愿意去触及的角落之中,直到有一天,街边一首不经意的曲子,黄昏一轮金色的残阳,甚至是某个匆匆而过的似曾相识的女孩子,会不经意的打开尘封的记忆的闸门,其实时空的扭曲是那么的容易,似乎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一般。

不想走了,只想好好享受一下人生这种不经意的浪漫。


Saint Lawrence River


Québec CityLower Town的流浪艺人


墙的空间的延伸


Québec CityLower Town熙熙攘攘的小街


Québec CityLower Town小街上闲聊的老人


Québec CityLower Town浪漫布置的小街


Québec CityLower Town的小街


Québec CityLower Town的小街


Québec CityLower Town的小街,法国人的浪漫似乎无处不在


Québec CityLower Town的小街


Québec CityLower Town拉手风琴的流浪艺人


Québec CityLower Town小街上的情侣


Québec CityLower Town的流浪艺人


Québec CityLower Town延续了法国传统的餐厅路边座


Québec CityLower Town的夜色


法式的另类浪漫,也许是大部分男人的梦想


法式的另类浪漫


2007年6月22日星期五

The Sprit of 'Why Not'

2007年6月的初夏,又一次来到了University of Waterloo带培训。去年的夏天曾经来过UW,但是只是短短半天的商务洽谈,谈不上对整个学校有多大的认识。

以前其实对UW的情况基本是一无所知,加拿大知道的学校不少,去过的也有一些,比如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McGill、University of Toronto、University of Calgary,脑子里更多的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University of Waterloo。

去年来UW之前,曾经在网上查了一下UW的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UW竟然是全加拿大综合排名第一的学校(在加拿大最权威的教育杂志Maclean's的排名榜上,连续10年排名第一),其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都是最高的,是加拿大唯一一所在城市规划专业有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校,同时风行北美的Black Berry也是出自其学生之手。有玩笑说,在UW千万不能说Black Berry的不好,否则……

这使得我对于UW充满了好奇心,一个只有短短50年历史的学校,是如何能够竞争过加拿大如此之多的老牌大学,是什么样的原因使这个位于在中国人看来几乎是乡下的大学有如此之成就?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好奇,又一次来到了UW。

2007年正好是UW/建校50周年,同济大学的一半。在临街的一栋教学楼前,我看到了一副巨大的校庆条幅,引用了George Bernard Shaw(萧伯纳)的一段格言,写着the sprit of “why not”。与我所熟悉的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是那么的不同。一个我以为全是工程狂人的学校,居然有如此浪漫的口号,真是让我有些大跌眼镜。

UW的简单历史大概是这个样子的:1957年的7月2日有75人通过了Waterloo College Associate Faculties(也就是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前身)的入学考试,并于7月3日开始上课。由于当时这批学生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适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工程师,所以这批学生的教学采取了首个为当时加拿大各所学校所不屑的教育模式——the co-operation system of education,三个月的课堂知识学习,然后是三个月的相关技能实习。后来为了和其它学校的时间相衔接,也为了增加教学时间,UW将co-operation system改成以4个月为一个学期。一直到现在,UW都保持这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模式,使得他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大部分都能够被原来实习的单位所录用,间接的使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也正是这种模式,使得校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学生通常被老师介绍到了校友的公司实习),使得UW能够顺利的渡过90年代的财政危机。

这么一个只有短短五十年历史的学校,能够一直在加拿大这么多的大学中排在最前列和它们那种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和突破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UW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了数学学院的大学,是在60年代就成为computer university的大学,也是加拿大环境研究的先驱学校之一。

通过建筑系的搬迁,让明白了“why not”的在UW的含义。建筑系原来是位于Waterloo的主校园内的,但是在2004年,其干了一件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当时的系主任觉得离Waterloo三十几公里之外的小城Cambridge给出的办学条件更优厚,所以将整个建筑系于2004年的10月份正式全部搬迁到了小镇Cambridge河边的一所老厂房中去。且不论这件事情是否正确,单单就建筑系敢于有自己的主张,就学校允许建筑系这种在我们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的做法,就足以证明“why not”这句话在University of Waterloo是多么的根深蒂固了。

回头再看看自己,真有些惭愧,似乎太多的拘泥于日常的琐碎之中,不再有梦想了。也许回去应该把下面的短句贴在自己办公桌前,毕竟能够有梦也是一种年青。

You see things;
and you say, ‘Why?’
But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I say, ‘Why not?’
--George Bernard Shaw


校园里悠然自得的动物们

校园里悠然自得的动物们

校园里悠然自得的动物们

我们进修的环境学院

我们进修的环境学院

我们进修的宿舍

工程教学馆(engineering lecture hall)

Graduate House



图书馆


Math and Computer


Health Service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

夕阳西下

计算机研究中心

计算机研究中心

计算机研究中心
The spirit of ‘why not’

2007年6月21日星期四

Cambridge,文化产业——一个小城和一个建筑系的故事


今天下课还比较早,于是乎一群人决定开着租来的Mazda5Cambridge看看。

说起Cambridge,我去年就曾经去过,只不过当时是为了访问这个加拿大著名的UW建筑系,匆匆忙忙的半天不到的时间,除了建筑系以外,Cambridge是个什么样子倒是还真稀里糊涂的。不过说起CambridgeUW建筑系倒还真是有个故事,可惜我我是研究文化产业的,否则倒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Cambridge,中文应该翻译成为“剑桥”,和英国的剑桥、美国的哈佛所在的小镇的名字一样,不过不同的是这个名字是在1973Preston镇、 Hespeler镇和Galt市三者合并以后才有的,完全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延续原来谁的名字其它两个都不愿意。不过类同的倒是每个叫Cambridge的小镇子上都有一个学校。Cambridge座落在Grand河边有着124千人的一个小城市,是安大略首批欧洲移民定居的地方。

不过听UW的同事说,Cambridge曾经是以纺织(羊毛、棉)工业为主的一个工业城市,但是随着整个北美的纺织行业的衰落和外移,这里的经济状况曾一度非常糟糕。虽然丰田(Toyota)于1988年在Cambridge的北部建立了它在加拿大的第一个组装工厂,并两次扩张,不过以其4300雇员的数量,对Cambridge老城的经济并没有太多的带动。后来大概实在2000年前后,Cambridge地方政府决定以“创意产业、环境友好”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恰巧当时UW建筑系正在为教学空间不够和资金问题发愁,Cambridge地方政府借机提出非常优惠的条件,允诺给建筑系一栋完好的、但是无人使用的、位于GaltGrand河边、景色优美的丝绸厂的厂房(也是当地的遗产建筑)和其它的援助。Cambridge当地的社团和其它的企业也为建筑系建立了一个基金,大概有两千七百万加元之多,而且总额还在不断增加之中。加上建筑系的系主任神通广大,拉来了不少赞助,在2004年的10月份新的建筑系就在Cambridge的开张了。(下次再去UW的时候,这个问题真是要好好了解清楚)

整个建筑是由Rick Haldenby教授主持改造的,我觉得相当漂亮,比我们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系馆是好多了。想想同济规划院也是,要是不买那栋傻乎乎的多层通用厂房,而是到杨树铺路上买一个老厂房,然后再改造成设计室,那该有多酷,真是可惜了。

据说,在UW建筑系搬到Cambridge以后,给整个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流动,学者的来访,加上建筑系以Cambridge为基地,使整个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经济似乎也有相当大的起色。不过没有时间去看看这里的统计年鉴,也许真是有相当大的关联性。

走在Cambridge的街道上,真的是觉得相当的安逸,至少从外表我看不出这个城市曾经的衰败,而且经常在不经意的角落看到一些给人以外和惊喜的设计。一个建筑系真的能够让一个曾经衰败的小城市再次充满活力吗?还真是难以下结论。不过,看来每次来Waterloo大学的时候,都应该来Cambridge看看,做一个持续的观察。下次再来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收集些资料,看看这个建筑系和城市的故事是如何写下去。




Cambridge的老教堂


Cambridge的老教堂


邮政局


街角的老房子


街心花园


设计的很酷的图书馆


设计的很酷的图书馆


设计的很酷的图书馆


设计的很酷的图书馆


颇为艺术气的装饰

颇为艺术气的装饰

街心广场,后面的红房子就是UW的建筑系

UW的建筑系

UW的建筑系

入口

很精致的设计

很精致的设计

很精致的设计

很精致的设计

梯形教室

展厅

咖啡厅

模型工作室的休息处

模型工作室让人眼馋的设备

模型工作室让人眼馋的设备

模型工作室让人眼馋的设备

学生做的模型

学生做的模型

学生做的模型

机房

图书馆

图书馆

专业教室

专业教室

专业教室

大教室

二楼的休息处

室外小品

Cambridge郊外的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