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中国陶瓷研究
汪庆正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3595-6/K•2482 2016年4月
P22
粉彩和五彩在制作工艺上的不同:
1) 粉彩用玻璃白打底,而五彩不用
2) 彩绘的技法上,五彩用单线平涂法,粉彩则采用渲染法
3) 彩绘时,五彩用胶水着色,而粉彩以油料着色
4) 五彩的红色是以氧化铁作为呈色剂的矾红,而粉彩则广泛应用以黄金作为呈色剂的胭脂红
5) 五彩炉火的温度在800℃左右,粉彩则一般在700℃左右
P29
龙泉哥窑及龙泉仿官
哥哥窑是哥哥洞窑的简称,而哥窑又是哥哥窑的简称
P32
元末烧造哥窑器的事实是存在的
P33
明代前期景德镇仿哥窑特点有二:第一是白胎……,第二是由于白胎,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所谓“紫口铁足”
P35
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史,应该包括陶瓷工艺、陶瓷经济和陶瓷美术的综合史。
陶瓷工艺的研究,主要是指陶或瓷器的起源及其制造工艺发展的历史。
陶瓷经济是研究陶瓷生产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者的地位、产品的分配和流通等
陶瓷美术是研究陶瓷器的造型和装饰
P40
对于原始瓷器,也还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1) 在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中,关于陶和瓷的关系,即瓷器是否为陶器发展的必然结果;陶和瓷是一条线,还是两条线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
2) 早期原始瓷器的产地还不清楚
3) 高温釉的起源尚有待探索
P44
唐宋时期已开始出现了这类釉下钴蓝的器物
P45
元置市舶司凡七所,计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广东、杭州、庆元
P51
粉彩的盛行,使斗彩的制作也向前迈进了一步。雍正以前的斗彩都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只有到了雍正时期才出现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结合的工艺,使彩色显得更艳丽清逸
雍正是青釉烧制技术最成熟的时期
P53
凡锰含量较高的钴土矿,烧成后青花往往呈灰黑色
同一种青料,过烧后往往呈现蓝中带黑或带微红的现象
同一种青料,由于选炼方法,即去舍杂石的方法不同,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P64
青花是指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各种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再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
P69
唐代的长沙窑最先创制了釉下彩绘工艺
釉下彩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色料彩绘,然后施透明釉,再以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
P70
釉上彩是在高温烧成的瓷器上,用不同的色料彩绘,然后再以700-800℃左右的低温烘烧,使其彩色固着釉面
斗彩在广义上说,是指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
P71
成化瓷器最主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
P74
所谓素三彩,是色彩中不用红色
P79
从清康熙开始,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在瓷器生产中的主流地位,而是以纯粹的釉上五彩为主体
P84
粉彩创始于康熙
P96
到嘉靖以后,宫廷所需的钦限瓷器,实际上是由民窑中的“官古器”户烧造的
P99
随着长沙窑的衰落,目前还未发现宋代有任何窑厂曾烧制过釉里红瓷器
P102
洪武是明代釉里红的极盛时期
P107
明前期枢府瓷的生产并未间断过
P108
以青花和印花相结合是元代青花中的特有技法。洪武则以青花和印花或颜色釉和印花置于一体的方法为典型
P114
到目前为止(1990),南宋墓葬中并未发现过哥窑瓷器,其窑址也无法确定
P116
宋代官窑瓷器的烧造方法则不同,从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文物看,多数器物都是垫烧,只有极少数为支烧
P124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判断:北宋时期,宫廷指定各瓷窑烧造贡器,在窑场上就刻上使用宫殿的名称。南渡后,南宋朝廷当然不可能得到北方瓷窑的贡品,只能通过贸易获得所需的宫廷用器,其宫殿名称当然也只能在器物到了南方后再加刻了
P128
完全查实了北宋官窑的窑址所在地即河南宝丰的清凉寺(汝窑器瓷片及窑具标本)
大规模生产粉青,特别是梅子青那一路龙泉窑,估计总在南宋中期以后。相反,北宋有一段时期,在陕西,河南地区如耀州、临汝、宜阳、宝丰、禹县、鲁山等地则生产大量优质青瓷
P131
汝官窑的支烧工艺是从耀州窑发展而来的
汝官窑纯正的天青色是严格控制还原气氛而烧成的
P145
宋代汝窑的釉厚而失透,抚之温润平滑,釉面少见棕眼;而绝大多数雍正仿品则釉色光润透亮,釉面普遍有棕眼
P146
宋代官窑有三个产地:北宋汴京官窑(今河南开封)、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今浙江杭州)
P150
景德镇窑在北宋已以生产青白瓷著称,元代以前仍以青白瓷为主
P151
元代景德镇并没有一个专门烧制“枢府”瓷的官窑窑厂
枢府瓷的特征:
1) 枢府瓷和青白瓷同为白胎,但相对说,比青白瓷为厚
2) 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
3) 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
4) 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
5) 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钉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P161
釉里红瓷是瓷胎上用铜红料着彩,然后施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工艺过程和青花瓷完全一样
铜在低温氧化气氛中产生绿色;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
P211
万历官窑的生产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前,官窑瓷的生产量极大,在此之后整个明代的官窑生产情况趋于衰退
P220
德化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白瓷虽已很精致,但德化的闻名于世,是从明代生产的白瓷开始的……猪油白,象牙白
P233
釉里三彩是康熙朝新创烧的一种釉下彩品种。它除了青花和釉里红外,又增加了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豆青色,成为釉里三彩,这也是康熙一朝的特有品种
P234
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左右,比粉彩为高,有“硬彩”之称
P236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它的制作过程,一般是现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的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
P238
雍正(1723-1735)一朝虽然只有13年,但它的制瓷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其品种之多,制作工艺之精,都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年窑
唐窑
P319
就官窑系统说,整个康熙朝似乎十分注重颜色釉的制作,青花、五彩器虽然也很讲究,但很少有大件器物
P328
木石居是康熙时期最大的民窑
P329
明末崇祯到清初顺治,景德镇出现了“可竹居”为代表一批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民窑业主,他们往往结合诗、书、画和戏曲版画来装饰瓷器,和官窑器刻板的纹饰相比,显然有一种清新感
P331
杭州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的发现(1999),是我国陶瓷考古界近年来的又一重大成果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