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0日星期五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
王明珂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618-2  2016年4月

P5
那些事件为历史事实是一回事,但它们被组构成一个“历史”又是另一回事……并不只是历史事实造成“现在”,而应是历史事实造成部分人掌握社会权力及历史记忆,历史记忆让人们生活在“现在”之社会现实中

P6
无论是中文里的历史,或英文里的history,都是一词两义:过去真正发生的历史,以及人们记得的、叙述的、书写的“历史”

P7
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引论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指出三种缺乏反思性的学术认知偏见:社会性(social)偏见;学术场域(academic)偏见;学术偏见、学究偏见(intellectualist bias)

P8
表相造成的本相,与本相造成的表相
The reality of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P9
情境产生于文本,而文本也产生于情景之中
context in text and text in context

P11
在文献中做田野
do ethnography in archives

P15
在中国语文的“历史”这个词至少表达两个意思:一是从前曾发生的、存在的所有事件与事物,二是人们记得的、说的、写的过去

P16
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构成我们所信赖的“历史”,而是当前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现实)使得我们选择某些历史事实,或创造些对过去的想象,以某种方式来建构我们所相信的“历史”

P18
研究与呈现“历史事实”的另一困难: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语言、文字表达方式都是“当代的”,都是被当代社会文化所构建的,我们如何以这样的思考与表述方式来探索“过去”,如何靠它们来描述“过去”?

P29
“现实fact”让“事实reality”产生社会意义
不同的社会“现实fact“让同一”事实reality“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

P35
我们的知识理性深受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受到与自身各种“身份认同“有关之社会文化影响。在这样的知识理性活动中,我们定义、寻找何者是“相似的”“相关的”与“合理的”,以此构建一个我们所熟悉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合理化我们各层次的社会认同——让核心成为核心,边缘永居于边缘

P37
一人群共同信赖的典范历史与传统文化只是掌握知识权力的个人或群体所主张的“历史”与“文化”。
……
在人类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阶序化、权力集中化的社会中,典范历史之存在与人类文明史同样悠久

P38
在一人群社会中,典范历史的“典范性authenticity“与权威性authority,主要由于它能说明整体人群社会的构成,特别是能以”过去”来说明(及合理化)”现在”一社会的阶序性构造,因而受到居于阶续社会上层、核心之权威群体的认可与保护

P42
愈严格的典范文化确定,可以将愈多的人排除在社会核心人群之外。但在社会区分上,为了防止他者对“品味“的攀附、模仿,一社会文化群体常模糊地、主观地界定及操弄文化品位,以此强化该群体难以穿透的社会边界

P46
所谓社会化便是人们被教导只听一种声音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学习如何只听一种声音,如何忽略其他的声音

P50
人类社会的共性,表现在四个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要素上:环境、经济生业、社会结群、文化与其表征

P57
人类维护与扩张共同资源及空间的政治经济群体,经常也借着族群之历史建构与文化想象,来强化其成员间的凝聚以及内部区分

P58
广义的文化可以涵括社会中相关的制度、组织与法律
通常以”文化”一词来指称社会中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或为社会主流群体所界定的个人或群体行为规范

P73
社会表征是双方面的联结:投射在人们感官意识中的外在景象(言谈、行动、物象等等),以及它们因社会情境、现实(如人们对上游村民的歧视)而在人们心中造成的一些共同意象、信念或感情

P78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表相或表征所建构的世界里。各种事物与人之言行表相下,皆有深藏不轻露的社会本相

P90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

P92
我们所从事的许多社会活动,都可视为一种强化群体认同与相关记忆的集体回忆活动

P96
因人们存在于各种社会认同群体之中,因而从群体内得到各种的社会集体记忆

P112
“历史心性”与“文类”都是让人们的社会记忆有规范的社会文化结构

P120
皆为利用社会主体人群对于原住民及少数民族的原始、落后于“原生态“想象,打造一个能满足此种想象的”真实“生活空间,以得到商业利益

P123
个人记忆personal memory
认知记忆cognitive memory
习性记忆habit-memory

P131
社会记忆及其延续与变迁脱离不了多层次的社会核心与边缘人群间的互动……他们间的相互观看

P133
人们将某些过去视为真实的“历史“,此与其社会中的历史心性有关

P134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历史学者与社会大众一样,广泛利用社会记忆,甚至加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来不断生产新的社会记忆,不同的只是历史学者被认为(也自认为)有探求历史事实的学术专业

P135
社会记忆此一词应作广泛定义,包括被当代社会群体集体回忆的过去,以及那些只是存在于社会中但不活跃、不被集体回忆的过去

P135
社会记忆的范围及其产生、维持与变迁,涉及三个问题层面:1)社会记忆的媒介及其形式结构与符号;2)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认知与记忆体系;3)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身份与其社会生活

P137
边缘人处于两种社会结构(政治、文化与认知体系)的边缘,同时受到两端的拉力,此情况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来选择、建构有利于己的社会记忆与相关的身份认同

P139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习得如何认知、记忆与回忆,也借此接受(或选择性接受)血多社会记忆,以形成及合理化个人的社会存在,也就是个人在社会认同与区分体系中的位置及现实处境。个人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刻意地,或不自觉地,穿着某种服饰、有些肢体行为,并以特定语言文字发表其观点、意见与回忆
……
我们可以用“集体记忆“来指称某一社会人群所共有的,或其中主流群体所宣称的,改社会人群之共同社会记忆。也就是说,它可以被视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P140
集体记忆常与社会群体认同或认同危机有关

P142
一个历史记忆对他人之说服力,一方面在于其叙事因果逻辑是否严密,另一方面在于其所建构的过去图像与当前社会现实是否衔接得天衣无缝

P143
根基历史记忆
根基历史的特点,在于其叙事结构中的“血缘“与”资源“(通常为空间领域)符号

P144
根基历史让人深信不疑,便因人们的“历史性“——人们生活在”历史“造就的现实中,因此人们相信”历史“

P150
“文本分析”与“文献研究“亦有行当大的差别

P151
在文本分析中我们探索的要点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情境下作者如此选择文本符号、依循某种叙事法则以建构一文本,以及此文本所传递的表述性欲默示性讯息为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P157
一个事件的历史重要性(它如何影响历史)不只在于此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在于(或更在于)它为何被人们记得,以及如何在叙事中被人们与其他事件以时间及因果关系相联结,以成为一传递特定讯息的社会记忆
对一历史事件之因果解释乃是历史叙事上的合理化安排,合理化过去或现在,此便知由上下文关系(context)对一文本(text)的理解

P163
一个文本的内容蕴含多种“事实“:它们或是文本表面所陈述的事实,或是在文本中只显露一角而其整体有待我们发掘之事实,或是隐藏在文本叙事之选择与建构中的作者个人认同及其时代情境,也是一种”事实“

P167
在荒谬、矛盾、断裂等异例中,我们更能体会“历史“建构者的情感与意图

P171
人类的社会认同与区分,不只是借由人们所建构或相信的“过去“来表述,也经常由人们对”现在“的描述来表达,特别是人们对我群或他群的”身体“的描述

P173
人们对我群或他群“服饰、饮食“的认知与表述,常反映其身份认同与主观建立之我群与他群”区分“,此现象古今中外皆然……(P175)我们应注意的是,造成此现象(表征)的当代社会情境(作为少数民族之情境)与其历史(成为少数民族之过程),基于具反思性的民族与历史知识

P189
无论是以话语、文字或图像表述的意符,它们都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借以彼此沟通的普遍指意,也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延伸、喻示指意;后者以隐喻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认知因而强化相关情境

P193
历史心性,更清楚地说应为产生“根基历史记忆“的历史心性,是存在于绝大多数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历史记忆文化……历史心性便是让人们循着一定规律来思考、建构根基历史记忆的一种文本结构。它存在于一社会中,受本地人类生态形塑其结构,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滋养,因此受它引导、模塑而产生的”历史“也强化本地人类生态本相

P198
弟兄祖先历史心性……与此相应和的情境结构,便是各族群“内向式地“共同保护、区分与争夺本地生存资源的人类生态。这样的人类生态情境,最常见于封闭的山间村落人群之间

P201
几乎在所有“文明社会“中,人们所相信的本族群”历史“都是始于英雄祖先的历史记忆与叙事。所谓文明社会,便是(人、资源、权力)集中化且阶序化的复杂社会

P207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在人类复杂化社会(complex society)演进上,也就是人类朝向对内权力与资源集中化、阶序化并对外扩张领域资源的人类生态——或简单地说,“国家”——的发展上,有十分关键的重要性

P210
历史心性并非只是一种文本结构,它是与最基本的人类生态情境密切结合的一种社会文化;根基历史之文本结构……只是其面相之一。历史心性让我们创作及相信有特定叙事模式的“历史”,也让我们产生模式化的行为

P211
历史心性让人们相信具特定叙事结构的历史,因此它也导引人们识别“历史”与“神话传说”

P213
文类是一种被沿用而产生许多文本之范式化书写、编辑与阅读模式

P215
司马迁的《史记》之作,便是通过选择、组织“过去”来合理化他所理解的“现在”。因此可以说,《史记》文本摹拟的是“现实reality”

P216
而我所称的“摹拟”,指的是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与建构如何受当前社会情境影响,因而将社会情境反映在其创作的“历史”文本中——人们以“过去”摹拟当前现实,也因此合理化现实

P218
司马迁之后,所有正史作者在书写王朝历史时都进行着两种摹拟:一是他们所存在的帝国情境结构,二是《史记》及其他正史创下的文类结构

P233
“历史心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结构,它的内在结构反映的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生态,因此它最深沉而最不易为我们所察觉

P234
文本结构是社会现实本相的遮掩物;人们循着一种文类来书写历史,循着某种仪式传统进行宗教活动,而不知不觉地强化社会现实本相

P235
强调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的关系,并不表示人类社会常在文本与情境(以及表征与本相)的相生相成间打转而难以被改变。相反的,这是让我们知道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有这样的关系,而注意在自身所处的世界中,人们(包括古人)如何依循或违逆文本结构来创作文本,也因此了解其对应的社会情境本相及其变迁

P238
因一文本之选材、制作,以及它被使用、废弃或保存,是在同一社会情境本相或其延续性变化下进行,因此我们经常无法在这几方面一项项地探究与之相关的社会情境本相,而应将它们作为一整体来考虑

P247
在多个田野点上观察、记录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表相),尝试理解其与当地社会情境(本相)之间的关系,并借此观察各地之文化表相如何因社会情境本相差异而变化,如此我们可以逐渐了解造成社会文化表相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则,也就是“偏见”,一种人们难以察觉与认识的自身思考与行为模式

P263
为何我们难以察觉自身及他者认识“历史”的凹凸镜——我们习于将陌生的事物纳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类体系中(如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定义与区分),因此没有探索它们的动机与途径

P288
生活在社会情境中的个人与群体,亦经常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行动抉择;选择依循某种社会习俗、制度而行事,或选择背离它们的作为……因此重要的不仅是移动,更是借着由一个田野点转移到另一个田野点,我们观察及比较两者社会本相(民族志事实)与表相(某种社会表征)的相对变化

P292
我们对“历史”缺乏深入认知正因为我们生活在“历史”造就的现实之中

P296
居于核心的人们经常建构或想象这样的边缘人群“历史”

P298
在这样的人类社会研究中,种种社会结构、制度体系、文化模式与价值典范并未被忽略或否定,但学者们更感兴趣的是它们如何形成(the process of becoming)、如何变迁、如何被人们不知不觉地遵行,以如何被违逆、跨越,皆发生在一些人际互动圈中

P299
论述(discourses)的概念说明,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典范之所以成为典范,皆有许多个人与群体在种种权力关系互动下做发之概念、态度、行为、议论交汇而成

P301
对于典范历史而言,特别是对于说明一民族、国家、文化或社会人群之来源的历史而言,反思性历史知识是具破坏性的,是对前者质疑的。……但不同于解构性历史知识以否定“历史”来解构人们的认同(如国族认同、民族认同),反思性历史知识并不否定“历史”与人们的 认同,而是期望以一种对过去的诠释与理解(反思性历史)来塑造具反思性认同的人,期望经由个人在此认同下之反思性行动,让相关认同体系下的人类生态得到良性调整

P303
一种历史知识反映的不仅是人们对过去的认知、对现在的肯定或批判,也反映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与期盼

P304
通过反思性历史知识塑造具反思性认同的个人,由个人在此认同下反思性思考、规划与行动造成一些表征,如此让人类生态逐渐得到良性调整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