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
汉宝德
三联书店,ISBN 978-7-108-04531-7, 2014年5月
P11
我国自古以来即有把山川之一切景观纳入园林的愿望,也就是把大自然中的诸种现象纳入有限的范围,成为后世园林观念的基础
P47
秦皇汉武不但为我国的历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园林的基本观念上,对后世也有相当深刻的影响。于园林与神仙之间,以下几点是相当重要的:
1) 庄子以来壮大的气魄,使园林的建设以鸟瞰的角度进行,想象力优游于天人之间。
2) 在这样的基础上,神仙的传统得以流行
3) 楼、台等建筑包含了仙人的想象
4) 在佛教来临之前,根据文献记载,园林中有很多与神仙有关的道具,如承露盘、迎仙台、及壁画及浮雕等。佛教盛行以后,为飞天、莲花等取代
P50
在北魏时期,神仙说已经世俗化,成为民间流传的一些迷信
P53
艮岳,神仙的气息慢慢淡漠了,园景已被视为一种视觉经验
P56
一般说来,我国读书人的思想一直受儒道两家的相互激荡,因此产生我国独特的精神文化到家的思想基本上是出世的,以无为与自然为主旨,与园林之关系较为直接;而儒家是入世,以伦理与为人之道为主旨,与建筑之关系较为直接
P58
魏晋南北朝的四百多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形成一种隐逸的性格,变成后世一千多年的中国人基本性格之一,实在是这种世上特有的政治力量所强制造成的。它实际上创造了中国的精致文化。不用说,这是中国园林思想的基石
P62
真正的庄子的信徒,是田园派的思想家……田园与山林都处乎世尘之外,在世间上市没有分别的
P66
陶渊明承续着庄子对自然锐敏的体察力,把田园、山林美化了,神圣化了,成为读书人主动追求的目标。是后读书人建造的园林,无不遵循这一思想方向
P68
在北魏的洛阳,这样的风气已经很流行了。有钱的人,在其宅中建造园林,享受山林之乐,公余之暇,冒充老庄之信徒
P77
这自然说明了南朝士大夫之间,庄子思想与园林之不可分割,并普遍被无病呻吟地滥用,开始了中国士人极虚伪的一面
P80
在南北朝,我国园林完全成熟的时候,在庄子思想影响下的自然园林,与在宫廷园囿影响下的管式园林,分别在隐逸文人与官僚、豪商间发展出来,形成基本的对比的形态。……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两种不同的精神,然而又相互激荡,互相影响,亘一千余年未能完全融合。
总结地说起来,道家与园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是自然思想所促成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醉心的投入。
2) 是汉代,道家的思想与遗世孤立的退隐思想相结合,因此产生退隐者与大自然间的独特关系
3) 是南北朝时代。则会使一个混乱的大时代,也是各种思想融合的时代。道家的思想以个人修养的方式进入统治阶层,因此使道家成为一种思想游戏,与现实的生活脱节
P84
形成一种介乎出世、入世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际的园林观,表达出想象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之间的等等矛盾,因此园林逐渐成为中国读书人性格的最佳写照了。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我国园林文化的转捩期,唐至北宋则是成长发展阶段,而其发展的地点是以洛阳为中心的
P89
<洛阳伽兰记》,浮道,是一种上层的连接道路,可俯视景物
P109
在唐代的文人中,以自然之乡野为环境而经营园景是很普通的……在自然界中截取一段而为园
P113
《洛阳名园记》,北宋洛阳园林的性质
1) 园林多以池台花木为主要内容
2) 洛阳园林之台具有相当重要之位置
3) 有些单一主题之园林出现
4) 开始有收敛性的园林观念
5) 文人园林风格的建立
6) 各园在格局上自由特点,尚不能发现明确的共同模式
7) 园分布于城内、外,有因自然景物成园者
P116
魏晋至唐代的门阀,使汉代以来的两种具有极端性质的园林观,逐渐统一为园林艺术的成熟形式。这两种极端即上文所述的汉代宫苑系统,与汉末以来隐逸之士的田园系统
P119
明代以前的园林不一定有水
盆池
P132
儒、佛、道早已融为一体,理想与现实混为一谈,宗教与迷信不再划分。这样的文明最恰当的象征,就是江南的园林
P141
洛阳时代的园林,承袭着六朝以前的风格,推土为山,显然是常规的做法
P143
宋代以来,中国文化趋于收敛,转向阴柔。对女性喜弱不经风之美感,对石亦不再珍惜其朴实之量感,喜轻灵飘逸之趣,故安排园石多令直立
P145
石之用有四法,《吴兴园林记》
1) 以石为独立造型看待者
2) 以奇石组为环境者
3) 以石叠为山者……这是一种园林观念的改变。以丈石象万仞,是自上林苑以来模拟自然发展至极端,缩小为模型的做法……在叠石为山的一类中,与绘画之发展亦甚相关……画石如山……这个大传统,使中国的绘画与园林均远离自然的路线,而呈现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山水画至元代以后,实际上就是一种图画上的叠石游戏
4) 叠石为洞穴
P157
水池在园林中地位的改变实在是园林空间组织的大变革
P158
一般说来,洛阳园林,根据文献研究的初步结论,其园景为碎景式组合……因此早期的园林,因规模较大,并没有一个艺术上统一的手段
在园子中做一个大水池,把各个景色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江南园林最重要的贡献,虽然亦为规模较小所必要采取的步骤
P164
明代以后,园林为江南文人之生活环境,园林逐渐自官僚文人手中发展为商贾文人之居处,因而日渐普及。其用途则反映文人日常生活之需要,不再是生活之点缀……结合文人的生活于园林之中,是自宋代开始,元代成熟,明代普及的
P167
到了南宋,朱熹就把堂与园完全弄成一体
P170
文人之生活亦自清高的理想主义者的隐逸精神,经明中叶以来江南文人以物欲为风流而发展出的才子心态所取代
P174
《园冶》只能代表明末清初的园林观
P176
董其昌……在理论上,他在建立正统,自为承绪;事实上,他肯定了绘画屈服于更抽象的书法,更不可琢磨的文人气质,使之远离写实路线及正统派的公式化作品,而开启了明末清初的个人表现主义的大时代
P179
明末园林的分离运动中,受绘画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P182
自观念层面看,《园冶》代表的园林观是与文人画平行的,可称之为文人园
P200
《园冶》……意境取向,简朴取向,自然取向,思巧取向,功能取向
P228
清代的艺术与文学原本就缺乏独创性,它只是先代,尤其是明朝的作品的整理
P232
江南时代的园林,延续着元代以来文人画的传统,尚只是被动的,可以入诗,可以入画。到清代的皇家,就因诗而造境,因画而造境了
P260
“大观园“的风格,是明末以来,中国园林的大众风格与折衷主义精神的最佳写照
折衷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回顾,与思想的整理所得的结果。同时也是以重组织与再解释前人的作品,以代替完全创新的时代。欧洲的19世纪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我国的清代雍、乾两朝,也属于这个时代
一个文化,其历史发展到高峰之后,,出现”反省“的意识,理论就产生了
P262
经历了《园冶》时代的反省之后,园林不再可能有独创了。园林家所能者只是个人的素养的增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