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
费孝通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8766-7

乡土中国
P6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P9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P20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P31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P33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P37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P43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

P44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P47
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P49
它(乡土社会)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P52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再任何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P53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利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P57
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P64
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P68
社会中的规律有些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有些是社会合作的结果……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

P70
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

P73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P77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P79
地缘是从商业社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P83
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种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生育制度
P156
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

P164
在讨论社会制度时,我常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情感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

P165
我们在母亲之外不能不去认一个父亲是因为我们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是以性别来做分工基础的。在以性别分工来构成的社会里,生活单位必须由男女合作组成。只有这种单位才能负起全部抚育的责任,因之抚育成双系

P167
抚育作用所以能使男女长期结合成夫妇是出于人类抚育作用的两个特性:一是孩子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二是这教育过程相当的长

P172
所以我们应当把生物性的亲子关系和社会性的亲子关系,在概念上,加以区别。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与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

P177
把婚姻这件事拖累很多人,成为一件社会上很多人关心的公事,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需的条件

P182
会心的微笑固然是人生的真趣,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多余的

P194
夫妇之间可以偏重感情生活的发挥,必须在一个生活程度较高的社会,其中具有各种设施可以减轻他们抚育的责任以及经济上的劳作
夫妇一方面是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一方面又是共同经营一件极重要又极基本的社会事业

P205
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工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如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再力求和洽上用功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

P214
若是不必抚育,抚育而不必双系,人类中也无需婚姻

P241
抚育作用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部分是给孩子社会上的需要

P252
普通人怎样来卸去一些悔恨的重负,满足“再来一次”的重生愿望呢?——生个孩子

P253
理想和现实既不能挤得太紧,也不能分得太远。把理想自我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P254
父母把孩子看成自我的一部分,是由社会力量造成的,而不是件生物的事实

P261
文化不只是绵续,并且不断的变化

P267
抚育作用的基本目的是在养成和实现独立的社会分子去继替社会结构中的缺额(抚育的目的是结束抚育)

P281
可以用来规定继替方式的原则很多,可是总括起来不外两种性质:一是以机会来决定,一是以选择来决定

P306
长子权的确立很可能发生于需要经验和领袖才干的事业中

P307
所谓平等原则并不一定指在同胞分家时所立分单上所得到的是否相等,而是在很长的过程中,权利义务的平衡上是否公平

P333
氏族却不然。这是一个经济和政治性的组织,有共同的利益要保护,有共同的目的要追求,所以有统治的机构,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P334
社会团体是一群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为了某项事务发生分工合作的组织。家庭和氏族所同之点是在他们都是根据亲属关系而组成的,这是说组织的成员是有生育的或是婚姻的关系




乡土重建
P341
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economy of scarcity),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economy of abundance)相对照

P344
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P354
基本工业分散的结果,乡市之间并不成为农工的分工了。乡村是传统中国的农工并重的生产基地

P357
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村和都市(包括传统的市镇和现代的都会)是相克的

P369
小农经济不会崩溃只会瘫痪。瘫痪是慢性的,逐渐加深的

P380
中国以往的专制政治中有着两道防线,使可能成为暴君的皇帝不致成为暴君。第一道防线是政治哲学里的无为主义。第二道防线是在行政机构的范围上加以极严重的限制,那是把集权的中央悬空起来,不使它进入人民日常有关的地方公益范围之中

P383
在简单的叙述中我希望能说明几点:一、中国传统政治结构是有着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层。二、中央所做的事是极有限的,地方上的公益不受中央的干涉,由自治团体管理。三、表面上我们只看见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执行政府命令,但是事实上,一到政令和人民接触时,在差人和乡约的特殊机构中,转入了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轨道并不在政府之内,但是其效力却很大的,就是中国政治中极为重要的人物——绅士。绅士可以从一切社会关系:亲戚、同乡、同年等等,把压力透到上层,一直可以到皇帝本人。四、自治团体是由当地人民具体需要中发生的,而且享受着地方人民所授予的权力,不受中央干涉。于是人民对于“天高皇帝远”的中央权力极少接触,履行了有限的义务后,可以鼓腹而歌,帝力与我何有哉?

P385
政治是生活的一部分,政治单位必须根据生活单位。生活上相互依赖的单位的性质和范围则受着很多自然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所决定

P386
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

P480
文化是一种手段,它的价值在它是否能达到求生的目的……人类创造文化为的是增进他们生活的价值,他们并不会以维持文化为目的而牺牲生活的……一个活着的文化要素因之必然对于利用它的人有他的用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