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利分析
张柠
东方出版社,2005/8,ISBN 7-5060-2170-6
P31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
P51
乡村的地点和景物,作为乡土空间结构和时间变迁整体的一部分,有其独立的意识形态意义。它们肯能是历史记忆和宗族权利的标志,于是他们就成了神圣的地点和景物(比如祠堂、墓地)。它们也可能是由于空间的邻近性而产生的情感空间,这就是世俗地点和景物(比如公共晒场、小巷拐角处、大树底下等等)。作为乡村空间内部的符号,地点和景物的功能和意义具有结构性。
乡村公共空间
P52
这里的“公共空间”是一个普通的名词,不是哈贝马斯那个与市民社会相关的专有名词。它在这里的意思很浅显,就是乡村居民共同占有的地方,宗族共同体的成员,无论你年龄大小、性别男女、职务高低,谁都可以去。
P53
在空间(边界)确定以后,宗族成员会将内部空间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家庭,但必须留出一部分作为公共活动的空间。中国农民的生活和耕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一独立的家庭单元,无论是人性角度还是管理角度,都具有合理性。但是,独立的家庭单元这种孤单的空间容易死寂……农民害怕孤独和死寂。
面对个体情感上的孤独,乡村公共空间是一个交流感情、传播信息、产生故事、教育、游戏、审美的场所,也就是一个世俗性的公共空间。
如果说空间就是“食物待在一起的能力”,那么农民的公共空间与这一古典定义最相近(市民空间就像“事物分裂开来的能力”)。因此,乡村空间是一个私人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空地。是一个交往的空地,一个产生刺激和活跃无比的空地,是矛盾的、是是非的场所………正是这些公共空间的存在,连接了农民单个的孤独的家庭空间
乡村私人空间
空间如何变成家园
P61
家园是一个乡土概念,它将屋子和园子结合在一起。一般的农户家庭都有一个或精致或简陋的前院,主要用于堆放杂物,建家禽家畜的住所、晒东西。条件好的还有后院,用于种菜、种果树、储藏地窖等。“家”和“园”构成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私人空间。
农民对平等的态度
P166
农民就像诗人一样,他们追求个性,不喜欢平等,甚至逃避“平等”,表现得与众不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