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在北京进修的时候的食堂,没想到二十年后,居然又找到了。明天的早饭就是它了
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2015年3月28日星期六
2015年3月24日星期二
2015年3月22日星期日
2015年3月21日星期六
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
梁鸿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375-1
P013
习俗是与贫穷相关的
P022
这并不是费孝通所言的土地是农民的根性。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联系越来越淡,剩下的只有利益关系。
P030
早年的时候,基本上是以一个点为圆心,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地域逐步扩大。宅基地的划分,也是依据家族的远近、人口的多少来进行分配。
P057
最近十年来,娃们明显对求学信心不足,这是国家大学生制度改革造成的。
P058
他最担心的不是小学本身的消亡,而是这个村庄文化氛围的消失,一种向上的精神的消失
P098
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就是理想
P141
如果你出生在农村,又生长在农村,你会发现,在那些看似朴素、愚钝、木讷的脑袋中,常常蕴藏着惊人的幽默感。
P150
正是父亲这样对“政治”充满热情的人,那些乡村的“刺儿头”、“事烦儿”、“管闲事”的人,维护着乡村道德与正义的均衡。他们扮演的通常是乡村知识分子的角色,有一些见识,对权力、对欺上压下有一种天然的不满,自觉地打抱不平,拔刀相助。
P153
民主是民主,早晚都是民主集中制。……村民自治肯定好,问题是,治谁呢?
P154
我当官的经验是,群众通情达理的多,不论理的也有。凡事有问题,首先从干部自身找问题,别先找老百姓。老百姓百分之九十都通情达理,是你干部没说到。
P156
因为中国农民很少关注政治生活,政治、权力、民主等词语距离他们还很遥远。国家、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根本性的互动,一种建立在理解、尊重、平等基础上的互动。
P160
老百姓凡事爱挑个理儿,你想让他信服,必须看是谁说他,得是那个人,否则,能说成的事也说不成。
农村宅基地纠纷是常事,老是有新规划,但是落实很难。按规划盖,如果占住你的老宅基地一点儿,只有两家协商;协商不成,没有任何办法,新的规划很难实行。说是拆旧建新,都是建新的,也不拆旧的。现在老百姓是爷,反正我就是这个样!……“走南闯北不理你,手里有钱不甩你,遇到事情他找你,事办不成他骂你,心里生气他告你。”
P162
我对乡党委书记和村支书的关系很感兴趣。……可以感觉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几乎类似于江湖兄弟,具有很强的民间意味。……村支书虽然仰赖乡党委书记才能干这一职位,但是,他真不想干了,后者对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对于乡党委书记而言,他虽然能决定村支书的去留,但却并没有绝对的权威,因为村支书并不能因为他而升职。
P163
即使村干部真的为村庄出了很大力气,费了很大的心,村民并不领情,因为,在村庄里,他们仍然享有特权,并且在这特权中谋取了私利,就像政府官员一样。这一点如果不解决,中国农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矛盾仍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P167
中国的农民文化最大的特征是跟着感觉走
P168
新农村建设不能理想化。不能一讲新农村,就给农民在脑子勾画一个欧式别墅、蓝天白云、出行有车、干干净净,这样一种模式叫做新农村,这容易理想化。理想化带来的问题是急于求成,我们在农村工作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理想化。……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是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现状入手,具体地一项一项地抓起,让农民感觉到具体的改变。
P171
文化就是习惯。文化具有一种固化效应,有一种锁定功能。把习惯、习俗哲学化,就是宗教;把习惯论理化、抽象化、虚化,就带来宗教、艺术和文学。人与人之间的习惯固化之后就是文化。越凝固的地方排他性越强。地域文化形成后,游离于现代生活之外,这是一种固化效果。
现在对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两大冲击。一是沿路盖房,对原来的村落结构形成冲击,这就必然会带来对村落文化的冲击。……二是因为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家庭结构的散失。
P187
在中国,尤其是北方乡村的信教,并非对信仰有多少了解,许多的时候,它只是他们为生活的压抑和精神的贫乏所寻找的避难所。
P203
在古老的乡村大地上,只要你真正做出有美德的事情,人们会自然忽略你的其他问题。
P210
而家族制度的衰落、公共道德监督力的衰退、国家在法律与赡养习俗之间的矛盾,都使得儿子,尤其是儿媳妇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社会学家阎云翔把这一现象称为“父母身份与孝道的世俗化”,传统的文化机制遭到破坏,孝道观念失去了文化与社会基础。
P211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有一种本质性的匮乏,及个人性的丧失。由于秩序、经济和道德的压力,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高度压抑之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需求和个人愿望。每个人都试图在一种扭曲中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并依靠这种牺牲生成一种深刻的感情。一旦这种牺牲不彻底,或中途改变,冲突与裂痕就会产生。
P218
整个乡村给人一种温暖自在的感觉,虽然有触目惊心的破败。它的确有变化,但也是自在的变化,没有时间与速度,因此,也就没有危机与焦虑。
P219
中国农民对政治的冷淡。在农民眼里,社会仍然是别人的,他们不属于其中。所有的好与不好,他们都只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只是“被拯救者”,而不是其中的主人公。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而且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就中国目前的现实而言,政治的、文化的农民仍然被看作社会的累赘,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巨大包袱,而没有把他们作为主体。如果不把他们纳入到这个政治社会的主体中来,不以某种方式使它们能够参与政治生活,我觉得乡土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P223
你不得不承认,长年的城市生活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使她产生了一种自信。
P224
在一般概念中,经济的衰退会造成文化的混乱与衰退。这是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一种稳定因素的支撑,生活安定,经济充裕,才能够使文化的内在与形式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当代乡村,结果却似乎恰恰相反。
北方内陆农村,宗族势力很少能带来经济利益,因为本地几乎没有资源可以利用,大部分村人都是外出讨生活。
P225
随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去世——他们往往是村庄的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作文文化的村庄从内部开始溃败,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这一溃败意味着中国最小的结构单位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个体失去了大地的稳固支撑。
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地。
P230
国家对乡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适合乡村的道路。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农民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的参与意识。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政府——村干部——农民三者之间始终是三张皮,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当代的农村政策不停地改变,时好时坏,身在其中的农民不知道哪一种东西还真正属于自己,包括土地。因为没有拥有过权利,农民也不认为有哪些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国家给一点儿,当然好,不给也是自然。
P267
哀痛和忧伤不是为了倾诉和哭泣,而是为了对抗遗忘。
梁鸿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375-1
P013
习俗是与贫穷相关的
P022
这并不是费孝通所言的土地是农民的根性。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联系越来越淡,剩下的只有利益关系。
P030
早年的时候,基本上是以一个点为圆心,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地域逐步扩大。宅基地的划分,也是依据家族的远近、人口的多少来进行分配。
P057
最近十年来,娃们明显对求学信心不足,这是国家大学生制度改革造成的。
P058
他最担心的不是小学本身的消亡,而是这个村庄文化氛围的消失,一种向上的精神的消失
P098
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就是理想
P141
如果你出生在农村,又生长在农村,你会发现,在那些看似朴素、愚钝、木讷的脑袋中,常常蕴藏着惊人的幽默感。
P150
正是父亲这样对“政治”充满热情的人,那些乡村的“刺儿头”、“事烦儿”、“管闲事”的人,维护着乡村道德与正义的均衡。他们扮演的通常是乡村知识分子的角色,有一些见识,对权力、对欺上压下有一种天然的不满,自觉地打抱不平,拔刀相助。
P153
民主是民主,早晚都是民主集中制。……村民自治肯定好,问题是,治谁呢?
P154
我当官的经验是,群众通情达理的多,不论理的也有。凡事有问题,首先从干部自身找问题,别先找老百姓。老百姓百分之九十都通情达理,是你干部没说到。
P156
因为中国农民很少关注政治生活,政治、权力、民主等词语距离他们还很遥远。国家、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根本性的互动,一种建立在理解、尊重、平等基础上的互动。
P160
老百姓凡事爱挑个理儿,你想让他信服,必须看是谁说他,得是那个人,否则,能说成的事也说不成。
农村宅基地纠纷是常事,老是有新规划,但是落实很难。按规划盖,如果占住你的老宅基地一点儿,只有两家协商;协商不成,没有任何办法,新的规划很难实行。说是拆旧建新,都是建新的,也不拆旧的。现在老百姓是爷,反正我就是这个样!……“走南闯北不理你,手里有钱不甩你,遇到事情他找你,事办不成他骂你,心里生气他告你。”
P162
我对乡党委书记和村支书的关系很感兴趣。……可以感觉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几乎类似于江湖兄弟,具有很强的民间意味。……村支书虽然仰赖乡党委书记才能干这一职位,但是,他真不想干了,后者对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对于乡党委书记而言,他虽然能决定村支书的去留,但却并没有绝对的权威,因为村支书并不能因为他而升职。
P163
即使村干部真的为村庄出了很大力气,费了很大的心,村民并不领情,因为,在村庄里,他们仍然享有特权,并且在这特权中谋取了私利,就像政府官员一样。这一点如果不解决,中国农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矛盾仍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P167
中国的农民文化最大的特征是跟着感觉走
P168
新农村建设不能理想化。不能一讲新农村,就给农民在脑子勾画一个欧式别墅、蓝天白云、出行有车、干干净净,这样一种模式叫做新农村,这容易理想化。理想化带来的问题是急于求成,我们在农村工作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理想化。……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是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现状入手,具体地一项一项地抓起,让农民感觉到具体的改变。
P171
文化就是习惯。文化具有一种固化效应,有一种锁定功能。把习惯、习俗哲学化,就是宗教;把习惯论理化、抽象化、虚化,就带来宗教、艺术和文学。人与人之间的习惯固化之后就是文化。越凝固的地方排他性越强。地域文化形成后,游离于现代生活之外,这是一种固化效果。
现在对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两大冲击。一是沿路盖房,对原来的村落结构形成冲击,这就必然会带来对村落文化的冲击。……二是因为就业方式的变化带来家庭结构的散失。
P187
在中国,尤其是北方乡村的信教,并非对信仰有多少了解,许多的时候,它只是他们为生活的压抑和精神的贫乏所寻找的避难所。
P203
在古老的乡村大地上,只要你真正做出有美德的事情,人们会自然忽略你的其他问题。
P210
而家族制度的衰落、公共道德监督力的衰退、国家在法律与赡养习俗之间的矛盾,都使得儿子,尤其是儿媳妇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社会学家阎云翔把这一现象称为“父母身份与孝道的世俗化”,传统的文化机制遭到破坏,孝道观念失去了文化与社会基础。
P211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有一种本质性的匮乏,及个人性的丧失。由于秩序、经济和道德的压力,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高度压抑之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需求和个人愿望。每个人都试图在一种扭曲中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并依靠这种牺牲生成一种深刻的感情。一旦这种牺牲不彻底,或中途改变,冲突与裂痕就会产生。
P218
整个乡村给人一种温暖自在的感觉,虽然有触目惊心的破败。它的确有变化,但也是自在的变化,没有时间与速度,因此,也就没有危机与焦虑。
P219
中国农民对政治的冷淡。在农民眼里,社会仍然是别人的,他们不属于其中。所有的好与不好,他们都只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只是“被拯救者”,而不是其中的主人公。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而且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就中国目前的现实而言,政治的、文化的农民仍然被看作社会的累赘,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巨大包袱,而没有把他们作为主体。如果不把他们纳入到这个政治社会的主体中来,不以某种方式使它们能够参与政治生活,我觉得乡土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P223
你不得不承认,长年的城市生活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使她产生了一种自信。
P224
在一般概念中,经济的衰退会造成文化的混乱与衰退。这是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一种稳定因素的支撑,生活安定,经济充裕,才能够使文化的内在与形式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当代乡村,结果却似乎恰恰相反。
北方内陆农村,宗族势力很少能带来经济利益,因为本地几乎没有资源可以利用,大部分村人都是外出讨生活。
P225
随着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去世——他们往往是村庄的心灵指向和道德约束,作文文化的村庄从内部开始溃败,只剩下形式的、物化的村庄。这一溃败意味着中国最小的结构单位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个体失去了大地的稳固支撑。
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地。
P230
国家对乡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适合乡村的道路。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农民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的参与意识。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政府——村干部——农民三者之间始终是三张皮,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当代的农村政策不停地改变,时好时坏,身在其中的农民不知道哪一种东西还真正属于自己,包括土地。因为没有拥有过权利,农民也不认为有哪些是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情。国家给一点儿,当然好,不给也是自然。
P267
哀痛和忧伤不是为了倾诉和哭泣,而是为了对抗遗忘。
2015年3月15日星期日
2015年3月13日星期五
2015年3月8日星期日
黎光明
黎光明的《川西民俗调查记录》和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可以说是田野调查记录的两种模式,虽然黎光明的游记般的调查记录为科班出身的学者们所不齿,曾尘封于史语所的档案室,但几十年后再看,个人以为黎光明给我的有效信息量绝对超过费孝通,因为闭上眼睛,我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世界,而不是对世界的总结。黎光明,一个灌口的回民书生,一个时代的传奇。
黎光明没有任何理论流派背景,本性使然,傅斯年对他极不满意。后离开史语所,办过教育,练过兵,最后上任小金县县长,为铲除鸦片设计杀了袍哥头领,后反为袍哥围攻而割首级悬于城头。因其回民身份,而终得以被小金的回民头领安葬。那个年代被历史湮没的一个充满了理想的知识分子的传奇
黎光明没有任何理论流派背景,本性使然,傅斯年对他极不满意。后离开史语所,办过教育,练过兵,最后上任小金县县长,为铲除鸦片设计杀了袍哥头领,后反为袍哥围攻而割首级悬于城头。因其回民身份,而终得以被小金的回民头领安葬。那个年代被历史湮没的一个充满了理想的知识分子的传奇
订阅:
博文 (Atom)